发布日期:2012-04-27 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市金融学会日前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举办 “世博金融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专题论坛。此次论坛是市社联主办的第九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学会特色科普活动之一。
上海世博局资金财务部副部长吴福生指出,世博金融包含着丰富的金融政策、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创新。世博金融实践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金融支付环境的建设;二是对境外参展者、参观者外汇支持政策的制定;三是促进了全市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四是积累了规划特大型活动融资、开发金融工具的经验;五是市场投融资的组织等。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丁剑平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抓手应是重点培育债券市场,并以其激励银行的服务和股市的“不分红”。上海在没有“总部经济”的情况下,要继续发扬原先的金融市场长处。面对其他老牌的国际金融中心,要发挥后起金融中心的优势,积极推进“金融创新”。金融创新需要“试验区”,在严格区分居民和非居民账户的前提下,应允许上海市场进行符合国情的各类衍生品尝试。
复旦大学教授干杏娣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有相应的政策保障。这包括,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目标的制定、金融发展资源的适度集中与倾斜、金融风险监管的强化等。此外,政府能否提供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效率、高品质的服务,是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否具有足够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是因为,政府既是规划者、市场推动者、监管者,也是参与者——公共财政资金的投融资供求方。同时,政府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者,是基础设施服务和公共环境服务的提供者。
在此次专题论坛上,近百名与会者还就世博金融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等展开进一步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