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08-26
“两湾一宅”换新颜 “两湾一宅”是原来苏州河畔潭子湾、潘家湾和王家宅的简称。20世纪90年代初,这里曾是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危棚简屋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这里房子低矮潮湿,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医院、浴室等公用设施缺乏,居民们使用马桶和煤球炉,生活得十分艰苦。 1992年底,上海提出要在20世纪末完成市区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的改造。可由于“两湾一宅”地区人口多、密度大,企事业单位多,改造工程光动迁费就要近30亿。所以直到1998年,“两湾一宅”动迁工程才正式启动。 钱的问题解决了,可1万多户居民的动迁安置怎么办?普陀区组建指挥部,发动街道、居委干部们带头引领、挨家挨户的进行宣传动员。最终,“两湾一宅”动迁工作仅用10个月就完成了1万多户居民的动迁,并且过程中上访少,投诉少,反映问题少。 1999年6月30号,伴随着几声巨响,“两湾一宅”最后的房屋化为瓦砾。蜗居了半个世纪的居民,陆续搬往动迁居民安置小区。如今,“两湾一宅”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了一座现代化社区“中远两湾城”。 “两湾一宅”地区今昔对比 旧区改造,见证了城市面貌和市民居住条件的巨变。近年来,上海不断探索旧区改造与城市更新的新模式,改善居民居住品质和保留具有上海特征的历史风貌,形成了有机整体。“拆改留”变成了“留改拆”,加装电梯、成套改造、社区微更新···“旧貌焕新颜”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科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