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科普活动周 > 活动信息 > 正文

【新上海的70个瞬间】第42集:上海敲响全国压锭第一锤

发布日期:2019-08-07

 

 

 

 

上海敲响全国压锭第一锤

 

 

 

       在上海纺织博物馆里,有一个“壮士断臂”的雕像。一位工人苦恼的拖着额头,旁边放着一把锤头。这记录的是当时著名的“纺织压锭”的场景。


 

       20世纪90年代初,设备相对陈旧、历史包袱沉重的上海纺织工业渐渐地失去了竞争优势。上海纺织人清醒地认识到: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是历史的必然,落后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要压缩初级加工能力,向技术资金密集型方向转变才能获得新生。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厂——申新九厂最后一任党委书记和厂长宋琴芳回忆了当时工厂面临的困境,“当时的生产什么情况呢?等于1块钱投进去,整个循环下来,变成了八毛钱。开始的时候,借贷2毛钱变成1块钱再投进去,5个循环下来,1块钱没有了。”


 

       1998年1月13日,全国纺织压锭第一锤在申新九厂敲响,一排排纺锭被砸成碎块,投入熔炉,如“凤凰涅槃”般壮烈。这一锤是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上海母亲工业—— 纺织业在20世纪末进行改革、调整、扭亏的切入点。而砸下这第一锤的,正是老厂长陈春馥,他说,“敲锭,我怎么敲得下去啊,这敲在自己心上,敲在职工的饭碗上啊!”


 

       这看似自砸饭碗的举动,遭受的是一时阵痛,换来的却是断臂重生。12年“伤筋动骨”的产业结构调整、改革,使上海纺织改变了以棉纺织初级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棉纺锭压缩了69%,纺织生产企业压缩了66%,上海纺织工业就此迎来了转型升级。


       上海纺织的涅槃重生正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加快国资国企改革的缩影。“纺嫂变空嫂”的华丽转身,更是为当时全市的再就业工作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如今,上海正秉持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上海市委党校教授赵刚印认为,现在上海改革的形势、任务、要求和那个年代不一样,今天的条件更好了,基础也好了,没有必要像那个年代壮士断臂那么悲壮,但那个时候做事的决心勇气今天还是不过时的,要好好地继承发扬。

 

 

 

 

 

 

 

 

(科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