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科普活动周 > 活动信息 > 正文

【新上海的70个瞬间】第32集:菜篮子里看形势 实事工程民生“实”

发布日期:2019-07-23

 

 

 

菜篮子里看形势 实事工程民生“实”

 

 

 

       上海老百姓有一句话,叫“‘菜篮子’里看形势”,就是说,上海的形势好不好,只要看看“菜篮子”就知道了。但是,你可曾想象过,就在上世纪80年代初,去小菜场买菜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为一年365天里,上海有120天蔬菜供应紧张,猪肉、 奶、蛋等,还是凭票限量供应。家住在虹口三角地“小菜场”附近的年长市民们,很难忘记在凌晨瑟瑟寒风中排队买菜的情景:“一只砖头算一个人,一只篮头算一个人,扣篮头2点多钟就要去了,扣篮头呀,篮头扣好,我再回去睡觉,到5、6点钟再出来。


三角地菜场


       这样的日子从1988年“菜篮子工程”实施后,就一去不复返了。第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头三年,上海筹措资金近 10亿元,在郊县建起27个蔬菜和副食品生产基地。


       90年代中期,一批批“便民服务车”亮相街头。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向市民介绍这种如同微型超市的菜篮子工程车:“动迁以后,很多新的居民点临时没有菜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市里菜篮子搞了现在是25辆车子,送到新的居民点,取代一部分现在马路菜场。”

 


       市长亲自抓市民的菜篮子,是上海率先做出的榜样。早在1985年,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就说过:“我来上海,最使我睡不着觉的是菜篮子”。为此,他倡导并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30年多来,上海在全国已建立农产品基地超过1100个,人们可以在超市、标准化菜场里轻松买到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新鲜蔬果。


       如今,如同自动售货机式的智慧菜场已悄然出现在社区中,市民手机扫码即可买菜。


 

       而除了“菜篮子”,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上海市政府年年推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工程。从解决出行难,到告别“鸽子笼”,每一项都推进有序,掷地有声。

 

 

 

 

 

 

 

 

 

(科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