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07-09
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展厅里,一张保存完好的1966年12月24号的《人民日报》被挂在醒目位置。这张报纸的头版头条以超大字体向全世界宣告,“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事情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还是一座从没有人攀登上的科学高峰。 1958 年,中科院上海生化所首先提出了开展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的设想,并组建起一支研究队伍。胰岛素合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难度大,且伴随很大的危险性。 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人员龚岳亭一直记得当时艰辛的实验过程:“有很多试剂,这个试剂有的是非常毒的,我们戴着防毒面具生产。一不怕死,二不怕苦这种大无畏精神。” 经过 7 年摸索,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终于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结晶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为造福人类、保障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大胆创新、严谨求实、协同攻关的“胰岛素精神”也因此传承下来。 在中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50多年后,2018年,上海又一次实现了合成生物学里程碑式的突破,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覃重军带领团队再次利用合成科学的策略,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这是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成功,更是“胰岛素精神”的又一次胜利,对当下中国改革与发展,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科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