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科普活动周 > 活动信息 > 正文

【新上海的70个瞬间】第09集:上海“龙须沟”肇家浜的蜕变

发布日期:2019-06-14

 

 

 

 

 

上海“龙须沟”肇家浜的蜕变

 

 

 

      说起上海的母亲河,人们最先想到的大概都是苏州河。年轻的上海人可能不知道,在上海市区曾经也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浜,那就是肇嘉浜。

      肇嘉浜留给上海的记忆并不那么美好。上海开埠后,肇嘉浜沿岸开设大批工厂,大量污水污染了河道。上世纪30年代后,许多难民逃荒来沪,在肇嘉浜两岸搭棚落脚谋生,这里逐渐成为旧上海最大的水畔棚户区。根据枫林居委会支部书记石书瑾的回忆,当时的肇家浜水是发臭的,到了夏天,蚊子是多得不得了。说话的时候,有时候蚊子也会飞进嘴里。有时候小孩子下去玩一会儿,拿拿东西,滚下去,没人看见,就没有了。

 


上世纪30年代的肇家浜


      棚户林立,垃圾成山,臭不可闻,肇嘉浜就这样从一条通船河道变成了上海的“龙须沟”、“臭水浜”。解放后,肇嘉浜的改造势在必行,原肇嘉浜改造工程总指挥高津浦至今仍记得当年接下这项重担时的情景。那是54年的八九月份,市工程局的领导找到他,告诉他改造肇家浜的四项内容:填浜、扶植管道、筑路、绿化。工程标价艰巨、难度也大,施工时间也长,还没有设备。

      1954年10月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当时的上海市政府仍拨款700多万元用于改造肇嘉浜。然而,比起经费问题,缺乏大型工程工具是一个更大的难题,工人们只能一桶一桶挖淤泥,高津浦说当时的肇家浜脚踩不下去,由于没有套鞋、只能穿草鞋,脚踩不去。就从旁边挖一点干土填一下。

      恶臭的浜水被抽干。最艰巨的挖泥埋管工作全面铺开的时候,正值北方冷空气南下,浜底结了冰,工人们没有保护措施,一个个赤脚跳入3米深的浜底,敲冰挖淤泥,许多人的脚都冻裂了,鲜血与臭泥糊在一起,看上去像一只只大紫萝卜。


肇家浜群众正在填浜


      肇嘉浜的改造在当时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报纸刊登这一消息后,很快,交大、徐汇中学的师生来了,机关干部来了,他们不计报酬义务劳动,只见浜底、河岸两边,人头攒动,热火朝天。


改造后的肇家浜


      经过大奋战,巨大的钢筋水泥排污管被埋下,黑臭的肇嘉浜被填平,崭新的沥青路铺成了。1956年12月底,长3公里、宽40米,沿线遍植绿植的肇嘉浜路全面竣工通车。

      历经两次拓宽,现在的肇嘉浜路联结徐家汇、打浦桥,已经是上海一条繁华、热闹的马路干道。不少来上海的国内外游客都会在这里情不自禁地按下相机快门。近70年的沧桑巨变,如今,人们从天钥桥、大木桥等地名中,还能想象当年肇嘉浜的模样吗?而从臭水浜蜕变成林荫大道,肇嘉浜的改造,其实正是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科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