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科普活动周 > 活动信息 > 正文

【新上海的70个瞬间】第06集:从“跑马厅”到“人民广场”

发布日期:2019-06-10

 

 

 

 

 

从“跑马厅”到“人民广场”

 

 

 

      坐落在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园与其毗邻的人民广场,解放前曾经都是殖民地时期的跑马厅,由于赛马和赌博挂钩,跑马总会发售的“赌马票”“香槟票”害得许多人家破人亡。解放后,这片做了90多年跑马厅的空间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

      关于新中国建成的人民公园名字的由来,原上海市公园管理处处长许恩珠介绍,“当时有人建议用于经营出租,后来陈毅市长很生气,他说不能再搞什么建筑,我们也要有城市规划,这里一定要建一个绿地,给上海的人民来享用。当时取“人民公园”,人民两个字很有含义,公园属于老百姓,也体现了为民服务。”

 


      1952年10月人民公园正式向全体市民开放。开放的第一天,全市人民从四面八方赶来,旧时代的污浊之气烟消云散,人民公园的面貌焕然一 新。汤新根老伯回忆那时候感慨,老百姓有种翻身感,很开心。

      地点的适中,交通的便利,加上当时中心城区公园寥寥的实际情况,使得人民广场刚开放就获得了民众的喜爱,甚至被市民看作是“一个新中国人民的幸福和骄傲”。当年的解放日报刊登过多封这样的来信—— “只有在解放了的中国土地上,才能建起我们自己的乐园”。1953年公园全年开放后,除了个别重大节庆前临时闭园以作准备,这座人民公园再也没有关上过大门。

      20世纪80年代,人民公园人头攒动,英语角成了一道清新的风景线。


 

      时针跨过30多年,今天的相亲角又取代了英语角。一群群老妈妈老伯伯,希望能在这里为子女寻找姻缘。

      城市在翻天覆地变化,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如今的人民广场,再想从中找出建设之初的“蛛丝马迹”已有些困难,它以全新的行政、文化、生态、交通、商业等功能和庄严、开阔、时尚的形象成为上海城市文明的名片。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在这里看到了上海的第一张“脸庞”。它陪伴上海走过了近个年头,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而不变的一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一张张欢乐的笑脸。

 

 

 

 

 

 

 

 

(科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