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05-23
5月20日上午10时30分,全国首趟社科普及地铁专列缓缓驶入13号线淮海中路站。上海社科界部分代表共同乘坐了“13号线社科普及专列”,亲身体验了在地铁车厢内领略人文社科知识的感受。有人表示,没想到理论还能如此生动活泼、具有动感、“接地气”。
5月20日上午10时30分,全国首趟社科普及地铁专列缓缓驶入13号线淮海中路站。车厢内的墙壁上、车窗上、拉手上,展示了诸多社会科学知识和上海社科普及活动的信息,市民朋友们在地铁之旅中也可以享受美味的“科普大餐”。
这是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社会科学普及进地铁”活动的内容之一。在启动仪式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代表市社联,向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赠送社科普及读物。此后,上海社科界部分代表共同乘坐了“13号线社科普及专列”,亲身体验了在地铁车厢内领略人文社科知识的感受。有人表示,没想到理论还能如此生动活泼、具有动感、“接地气”。
市社联科普处处长应毓超表示,第15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即将开幕,希望能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拉近市民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距离。目前进13号线地铁的内容,主要是第15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上海市社联及所属优秀学会的宣传推介等,将来还会再增加。应毓超表示,社会科学普及活动,是增加群众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理论要想更好地走向大众、社会科学要更好地普及,必须创新传播载体和渠道。地铁除了作为交通工具外,还具有人流量大、受众广泛、传播迅速的特点。社科普及活动从社区、学校走进地铁,从地面走向地下,目的就是要把社科知识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让市民更便捷地接触社科知识、获得社科知识的滋养。
当被问到为何会热衷公益广告时,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表示,承担社会责任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种“双赢”。地铁是现代便捷的交通工具。但同时,因为在地下、看不到外面的风景,也有乘客会觉得“闷”或舒适度不高。人文社科知识走进地铁,不仅有助于城市精神文明提升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也会增加地铁车厢的人文气息,提升乘客乘坐地铁的舒适度。甚至某种程度上,这还会减小地铁乘务员的服务压力。
据悉,市社联、申通地铁还将与上海市法宣办等合作,在地铁7号线列车和地铁1号线漕宝路站,开展公证知识普及宣传,展出近千幅的公证知识展板;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合作,在地铁4号线和7号线的东安路站,开展“家庭合理用药”义务咨询服务,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求药态度。
(栏目主编:王珍,编辑:李小佳,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图片来源:市社联 图片编辑: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