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科普活动周 > 活动信息 > 正文

【2015】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举办“德性会带来好生活吗?”主题讲座

发布日期:2015-07-02

       2015年5月25日下午,受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之邀,首都师范大学陈嘉映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外语学院报告厅举行了演讲“德性会带来好生活吗?”。本次讲座系第14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活动之一。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郁振华教授主持了讲座,一百四十余位听众参与听讲。
       陈嘉映教授先从经验世界举例讲解何为德行、何为好生活、德性与好生活的关系,从而转向哲学理论对此的看法。在哲学理论上,陈嘉映教授先后提及了苏格拉底、康德、功效主义、亚里士多德。他的观点与亚里士多德更为贴切,即德性与好生活是编织在一起的。不是苏格拉底认为的有德性的人过的生活便是好生活,也不是康德认为的那种难以与普通人联系在一起的绝对道德,同样不是功效主义认为的德性是通往好生活的手段。
       他认为,德性含有一种知,这种知是对自己、世界的认识,也是对自己以可以存活下去为底线从而履行德行的自知。在他那里,德性纳入生活本身,是好生活的一部分。对于个体而言,德性这个维度在其生活中的程度高低是受其知的影响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类似文天祥这样的人为了德性放弃自身存活。因为,德性在文天祥的生活里的维度是极高的,放弃德性则为放弃生命。虽然,文天祥不再有生活,但他们的德性与我们的德性联系在一起,与我的好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后,陈嘉映教授与听众讨论了亚里士多德对自足的看法等问题。讲座在探讨、深思、收获中结束。

(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