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科普活动周 > 活动信息 > 正文

爱听“大道理”,市民热捧人文社科咨询会场

发布日期:2005-10-17

        新华网上海频道叶锋10月16日报道:“我觉得中国人的思维缺乏逻辑性,您怎么看?”、“主要是东方人更重视抽象,而西方人更注重实证。”这样“学术化”的一问一答不是发生在大学教室里,而是在公园绿树下,提问的是普通市民,解答的是大学教授。这是15日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大型义务咨询活动的一幕。 
        “出乎意料。”上海市哲学学会的常务理事、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党委书记高惠珠教授说,原以为哲学比较抽象,在这样面向所有市民的咨询活动中,会遭遇“冷场”,无人问津。但没想到,一早就有一位93岁高龄的老人,特地赶来跟他们探讨怎样理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问题。随后前来的是一位小伙子,中学毕业读完职业学校后成了一家饭店的厨师,自言热爱读书的他频频发问,侃侃而谈,与上海《东方讲坛》的特聘讲师李家珉教授一聊就是半个小时,提出的问题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到管理学知识的应用,涉猎广泛。哲学学会设置的咨询席位,一上午竟没有空过。 
        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的席位前,咨询人数超过30人。学会秘书长高克勤编审介绍,咨询的人主要是学生和普通市民,谈论的问题涉及怎样读古诗文、怎们写好古体诗等,更有几位业余的古诗词爱好者坐下来长谈写作经验,“现在市民中喜欢阅读经典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公开交流机会他们是不会错过的”。 
        上海市哲学学会和古典文学学会都是第一次出现在这样的大型义务咨询活动中。据主办方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介绍,这次活动为期半天,共有来自60个分会的300余位专家设下100个席位,接待市民咨询,其中哲学学会、古典文学学会、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等14个学会的专家是首次参加。按照高惠珠教授的说法,他们是“走出书斋,走向市民”。 
        与将席位搭建在显眼位置、席位前面人头攒动的法律、金融、保险等有关学会相比,这些哲学、文学和思想研究学会仅是在树荫下的小道边摆下几张桌椅。但闻名而来的市民依然络绎不绝,往往是有人刚落座提问,随即边上就有四、五人围在一起倾听,在秋阳和煦的公园里,独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主办方和各个学会带来的宣传资料被一抢而空。除了上述几个学会之外,上海市宋庆龄研究会、世界语协会、伦理学研究会、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席位前,驻足咨询的市民少则5、6人,多则上百人。 
        家住普陀区的黄先生是个爱好古诗词的人。他说,现在书店里满是管理、金融、外语和计算机这样的热门书,要找一两本古诗词方面的好书倒不容易了,所以得知今天有这样的活动,就一早赶来当面向专家请教。 
        “我们学会明年还要来参加。”兼任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的李家珉教授颇有感慨地说,“市民在追求理财、日常生活、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实用信息的同时,越来越关注人文精神和思想层面上的知识,也体现着人们对城市的深刻关注和理性思考。一座城市,在立起许多大楼,变得越来越高的时候,市民的精神和思想也应该‘越长越高’。” 
        2005年10月15日--21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新上海”为主题的“上海市第四届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期间推出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成为广大市民的一席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