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海外交流 > 正文

和谐海洋与上海海洋经济发展前景

发布日期:2007-09-06

        “太平洋论坛-2007”确立“和谐世界,和谐海洋”为其主题,目的是提升社会对海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也为临海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成果。大会在上海交大、市太平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会、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水产大学、《文汇报》和南汇区人民政府的共同筹备之下,于5月18-19日在南汇惠南镇正式召开。来自本市和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150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地方政府官员与会,其中有多次参与“太平洋论坛”的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徐根初中将、原美国驻华武官麦凯利少将以及原波兰驻华大使朱利拜尔等。《文汇报》社党委书记缪国琴、副总编何建华等也出席了会议。
        会上,大家从不同角度就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
        一、提高海洋意识,实现和谐海洋
        徐根初中将在演讲中指出,胡锦涛同志强调“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提出“要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和平利用海洋空间,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努力保护海洋环境,让海洋持久永续地为人类服务,这是构建和谐海洋的基本内涵,也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借鉴处理和解决海洋争端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形成有效解决争端的机制的办法,是构建公正合理海洋秩序的重要保证。徐将军指出四条途径:(1)倡导建立“和谐共处”的新海洋观;(2)完善以《联合国海洋公约》为核心的法规体系;(3)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通过协商谈判解决争端;(4)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人与海洋的和谐关系。
        美国的麦凯利少将从中美两国海事以及海军的友好合作方面阐述了对“和谐海洋”的理解。他说,美国已经是当仁不让的海事和海军强国,而中国正跻身其列。他的理想是北京和华盛顿能携手共进,摈弃差异,共同克服障碍,成为蓝海上的伙伴而不是敌人,并愿意尽个人之力来实现这种理想。
        实现和谐海洋的另一面,是对海洋开发的危机进行处理。波兰前驻华大使朱利拜尔对此作了专门的论述。他认为生态环境恶化将给人类的海洋文明带来灾难,不仅加剧对稀缺资源争夺,而且增加了沿海地区经济活动的风险,由此埋下许多意想不到的隐患。他呼吁人们在进行海洋开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环境保护,因为没有健康的环境,一切经济进步都是徒劳的。
        二、建设开放、发达的现代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是开放的经济。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学院的黄硕琳教授总结了中国历史上“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经验教训,印证了“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他考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认为海洋产业结构正处于由低级向中级和高级阶段的过渡时期,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海洋产业还没有摆脱资源消耗型的产业格局,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他分析我国海洋经济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海洋交通运输业、高附加值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滨海旅游业等几个发展方向。
        鉴于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和目前的经济实力,专家们提出了应根据具体国情进行海洋战略研究的几点建议:一是以新的视野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协调经济、资源、环境三者共存发展;二是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严格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三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把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业部门作为发展重点;四是实施开放战略,确立中国的蓝色战略理念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增强沿海地区的内外辐射能力;五是依靠科技兴海,实现海洋产业的合理调整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移。从某种程度上说,专家学者们的这些建议已经涉及到了海洋开发理念的创新,贡献了海洋科学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与成果。
        三、上海要“下海”,南汇走在先
        南汇区科委主任陆铭在发言中谈到了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对南汇的启示。他说,南汇区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园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模式和思路。形成高科技产业园区最好是由政府规划创建的模式或政府参与、企业开发的模式。
        市太平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夏善晨借鉴伦敦海事服务集聚区的建设,对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行探索,并思考海事中心和航运中心的最佳连接。他说,由于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及远东海运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国际海事中心正在东移。上海在国际航运业的地位正在保持和发展。但是,上海取代伦敦成为世界海事中心,目前还不是现实。当前中国总的海事服务方面的软件建设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与航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我们必须把海事仲裁中心、海事信息、培训、人才服务等多方面的“软件”内容,放在现代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去建设。
        来自世界两个著名港口城市——英国利物浦和德国汉堡的外籍嘉宾,则从国外港口城市的兴衰发展谈到对上海临港产业发展的启迪。英国利物浦市驻上海首席代表奥立弗先生介绍了利物浦港自16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德国驻香港总领馆的文克乐先生则介绍了汉堡港之所以崛起并跻身世界性港口城市的综合优势。他们的发言对于有志于引领上海“下海”的南汇区来说显得尤为适时。
        这次“太平洋论坛”,在阐明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太平洋区域海洋产业经济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展示了中外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上海海洋产业经济发展前景的思考,并对以南汇区海洋产业为发展中心的规划布局献言献策,可以说既具有战略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