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4-11-03
2003年9月17~26日,市社联组织代表团对俄罗斯科学院下属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以及设在圣彼得堡的区域经济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学术访问。代表团成员共4人,由施岳群同志带队,成员为潘大渭、陈秀珍、陈小兵。本次学术访问得到俄罗斯方面的高度重视,共安排举行了4个专题座谈会,集中讨论的时段有5个半天。社联代表团的4个成员都作了交流发言,取得较好的反响,施岳群同志关于“把长三角建成全球经济的新节点”的发言,对长三角与全球经济的互动关系及其发展前景作了独创性的诠释,视角新颖,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和学术原创性,引起了俄方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俄方将全文发表该文。
本次访问交流内容丰富、有相当学术含量,社联代表团向俄方共提交5篇论文,分别为:“把长三角建成全球经济的新节点”、“对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的思考”、“社会学研究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上海新一轮发展中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中国入世一年多来的基本情况以及几点思考”;俄方专家也分别就俄罗斯加入WTO、东北亚多边合作战略、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等问题作了交流。
学术交流给双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施岳群同志代表社联就与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长期交流合作签署了相关协议。双方初步商定,拟于2004年6月下旬在上海将就“加入WTO对俄中两国经济影响以及对双方合作的潜在影响”问题,进行学术交流。
在交流探讨中,俄方专家学者对当前中俄两国经济战略合作及加入WTO等问题发表了他们的观点,现简要归纳整理如下:
1、对当前中俄经济合作关系的评价
俄方认为,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经济往来取得较大的进展,在石油、天然气和先进技术交流等方面合作在扩大,上海合作组织也已扩大它的功能范围,由原来的政治性合作组织向政治经济社会综合性合作组织发展。
中国近年来吸引外资非常快,但中俄之间的经贸关系不很密切,经贸合作项目屈指可数,中国经济对俄罗斯经济影响不大,基本上没什么帮助。俄方抱怨中国似乎只对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感兴趣。
他们认为中国进口俄罗斯机械工业产品太少,对俄罗斯入世的要价太高,尤其不能接受中国在开放劳动力市场方面的要求。但认为在核能发电方面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另外,在微电子、宇航等高科技领域也有广阔合作空间。
2、在远东地区开发上对中国存有戒心
俄方对欧洲社会传统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认为他们是居住在亚洲的欧洲人,对亚洲缺少这样的认同情感,反而怀有一定的戒心,尤其对中国的综合实力强大表示担忧。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在减少,而资源极其丰富,他们害怕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人大量进入,反客为主,抢夺他们的资源。俄方的这种担心在这次交流中非常明显表现出来,在交流时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方面的内容,他们非常想了解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真实想法。
俄方对中国政府能够对经济具有较强的控制力持肯定意见,认为这是中国发展的一大优势,恰是俄罗斯目前发展中碰到的一个头痛问题。俄罗斯自上世纪90年代改革以来,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大为减弱,85%的企业私有化,许多本国的公司在国外注册,利税不交国内,只顾自己的赢利,而不顾国家民族整体利益。
3、对其加入WTO顾虑重重
俄罗斯官方对加入WTO很重视,俄方专家甚至说普京已制定了俄罗斯入世的时间表,力争一二年内加入。目前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为5%左右,普京要求加速发展,每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至少达到7%以上。俄罗斯目前正积极协调与欧盟关系,准备建议成立俄罗斯与欧盟的自由经济贸易区。
虽然俄罗斯加入WTO是有诚意的,但很担心俄罗斯加入WTO后,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冲击。他们认为,俄罗斯没有健全的经济体系、贸易结构也不很合理,高新技术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不多,很多产品没有竞争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石油出口,因而加入WTO具有很大风险。
俄罗斯各部门对加入WTO的反映并不一样,工业制造业部门比较欢迎,农业部门认为加不加入无所谓,能源部门则非常担心,因为俄罗斯出口的90%是能源产品,加入后非常担心本国利益受损。
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认为,加入WTO的关键在于谈判,在于实现承诺条件的时间表。俄罗斯很多产品没有竞争力,应该具备竞争条件后再入世。
4、对中国入世经验很感兴趣
俄方对中国加入WTO持积极态度,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认为,全球经济体系如果没有中国的加入,是不完整的。中国经济取得高增长速度,并不完全取决于外贸出口,主要由中国内部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中国加入WTO,又增添一个外部发展动力,中国经济将在内外强大动力的作用下,一定会取得更大发展,对世界经济将产生更大影响力。
俄罗斯方面很想了解中国入世以来的情况,并希望借鉴中国应对入世挑战的经验。俄方现正积极申请加入WTO,面临许多的问题和困惑,希望从中国那里获取智慧和启示。他们有强烈的意向希望同中国学术界合作,就有关两国加入WTO对策措施、经验比较等问题开展学术交流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