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年会 > 年会动态 > 大会 > 正文

杨洁勉:《治国理政与中国外交新战略》

发布日期:2016-11-22

    11月17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大会围绕“治国理政:新理念 新思想 新战略”的主题,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杨洁勉研究员做了主题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战略在继承和延续的基础上,在以下四个方面不断创新发展。

    一是新的战略视野和战略气派。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密切相关。习近平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命题,立意深远。从国家安全委员会到“一带一路”领导小组,从亚信上海峰会到APEC北京峰会,从“九三阅兵”到G20杭州峰会,从远征埃博拉到出席联合国峰会,无一不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责任和担当,展现了中国外交新的战略视野和战略气派。

    二是新的战略布局和战略部署。习近平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开阔视野,观大势、谋大事,亲自运筹外交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以大手笔绘出了“一带一路”、“亚投行”、“海洋强国”和“全球治理”等战略宏图。中国在原有的“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后台”的基础上,加强了地域和领域的互动,特别是在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上提出了中国的新思路和新方案,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新亮点。

    三是新的战略决心和战略定力。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大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东西方和南北方的力量对比,是当今国际关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程。但与此同时,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的持续增强,也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战略警觉和战略遏制。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多次强调战略思维、战略决心、战略定力、战略担当,坚持双向的和平发展道路,沉着地处理中美关系,有力地反击了日本安倍政府的挑衅,有效地应对南海争端。

    四是新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文化。习近平十分重视外交思想和战略文化的建设,每次出访只要有可能,就要同当地的智库和汉学家交流。四年来,中国在继承优秀中国文化传统、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总结当代外交实践的进程中,形成了具有高度时代特点的外交战略思想和战略文化,重申了在新形势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看待当前和未来的战略挑战,发扬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战略目标,倡导突显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公平正义的战略文化等。

    外交最大的特点是多国性、地区性和全球性。当前,中国在制订、落实和推介中国新外交战略时至少面临以下三大新的挑战。

    一是全球形势的新变化。中国在推进全球治理时却要面对反全球化、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中国在推进国际体系代表性时却要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和规则的围堵,中国在促进国际秩序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时却要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心”的阻挠。世界的形势变化日新月异,中国的国际环境挑战日益增多。因此,中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中国需要在想做的和能做的之间决定战略重点和战略选择。

    二是地区格局的新重组。在中国外交战略的词典中,地区格局主要指亚太地区、即中国的周边地区的国际力量对比。亚太地区格局的变化,域内国家和域外国家矛盾重叠,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交织,地区经济和安全架构建设步履维艰,对峙和对立性集团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此外,中国周边地区的概念也在延伸,从亚太向印太延伸,从西亚向中东延伸,而这两个区域都是中国需要面对的新区域。最重要的是中国在地区格局重组中的战略定位问题,即中国要争取的是什么?领导权、主导权和引领权?单独的还是共享的?地区格局的重塑方向和方式等。这些对于中国都是新的课题,既需要在实践中摸索,也要在理论上创新。

    三是国家关系的新内涵。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外交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间关系正在从“高政治”向各个地域和领域发展。对于中国这样的全球性大国,“高政治”永远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我们必须在战略上高度重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等。但是,也因为中国是全球性大国,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同包括北极和南极在内的各个地区和世界各国相关,在经济、政治、外交、安全、文化、教育、体育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互动,客观形势呼唤中国的总体外交和安全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中国的体制机制优势,更加协调地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实现国家总体外交的战略目标,推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