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年会 > 年会动态 > 大会 > 正文

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理论贡献——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隆重召开

发布日期:2011-12-02

        11月27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隆重举行。来自本市各高校、党校、社科院、部队院校、党政研究部门、学术社团的400余位代表与会,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出席大会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燕群出席会议并为首批上海市社科普及示范基地授牌。市社联主席秦绍德致开幕词。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世伟,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沈国明,市社联党组副书记桑玉成出席会议。林尚立、彭希哲、张幼文、蒯大申、苏智良、杨国强、陈锡喜、程竹汝、丁剑平、文军、高帆等与会专家聚焦“中国道路:1911-1921-2011”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一、聚焦文化发展,探讨文化强国的制度基础
 有学者围绕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重分析了文化强国的制度基础。他认为,一个具有坚定共同价值观和思想力量的国家,一个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的国家,一个具有文化包容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国家才可能成为文化强国。一个公开透明、可以预期的文化体制,是文化活动、文化创造必要的制度保障。一个宽松自由的文化活动空间,是文化创造、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符合文化自身内在特点、内在价值和内在规律的文化体制是文化强国的制度基础。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化强国建设特别需要一个与此伟大目标相匹配的制度基础。
        二、回顾入世十年,探索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道路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有学者回顾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的发展道路,提出“入世”在当代中国崛起的道路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履行“入世”承诺是推进国内改革的巨大动力。“入世”后高速发展之谜在于体制优势营造了合作共赢。在发展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下,政府高效地进行重大战略规划和大规模的资源整合使发展环境优化,履行承诺加速了市场化。体制潜力与社会活力又共同构成了强大的对外引力。外资企业涌入使发达国家竞争力向中国转移,既成为出口的主体,也抵御了进口冲击。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未来应继续履行成员方义务,同时利用这一体制维护自己的权益,还要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发挥积极作用,全面融入世界体系,参与全球治理。
        对于当前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战略新选择,有学者认为,经济增长模式的适应性调整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新时期中国增长模式转型的目标是追求更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当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需求结构,亟待破解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瓶颈”问题,这有赖于政府-市场的良性互动,有赖于政府-居民、居民-居民、中央-地方等经济关系的协调演进,为此就需要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等多方位改革。
        三、关注政治发展,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实践与中国研究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实践与中国研究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开辟,确证了“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理论思维和价值取向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存在于“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之中。通过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本质,其当代价值不可磨灭。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财富,理应成为社会前进的“方向盘”,文化繁荣的“推进器”,社会转型的“稳定仪”,以及国家软实力的“增强剂”。
 回顾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有学者指出,制度成长与发展逻辑是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政治的核心线索。今天中国政治已经与改革开放前的“阶级政治、理想政治、全能政治和动员政治”形成明显的分野。今天的政治已是常态社会和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功能政治,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与社会常态管理的政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是以此两方面进步为保障条件的。有学者着重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的关系,指出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使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战略。建设和发展人民政协成为中国共产党提高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四、研究辛亥革命,分析中华文化的近代转型与深层观念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谈到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华文化的近代转型,有学者提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伟大贡献,不仅在于从思想上、组织上领导了这场伟大的革命,而且在于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推进了中华文化的近代转型。传统的中华文化,只有在不断探索救国救民应对世界变局和社会发展要求中,才能赓续和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有学者分析了辛亥革命百年来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指出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富强观念和传入于19世纪末期的天演进化观念,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发生于中国而被称作近代化、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其实是与这两个观念绞缠在一起的。两者促成了中国社会剧变和急变的新陈代谢,而其间的得失和曲折仍在总体上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还有学者分析了辛亥革命与上海的关系。上海是辛亥革命中举足轻重的关键城市之一,上海实际成为了担当领导辛亥革命的中心城市。上海的辛亥革命是一场城市革命,这场革命对上海的城市现代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改善了上海发展近代工商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上海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发展。
        会上,还有学者对社会建设与人口挑战、城市化战略的深层转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作了专题探讨。
        本届学术年会由年会大会、学科专场、主题专场、学会学术活动组成。年会设立了6个学科专场、11个主题专场。学科专场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年度论坛,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百年变迁”。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哲学·历史·文学学科专场主题为“中国文化:现代性与主体性”。与上海大学联合主办政治?法律?社会学科专场,主题为“中国道路——政治·法律·社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经济·管理学科专场,主题为“体制改革与转型发展”。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专场,“1911-1921-2011:中国道路与世界变迁”。与东方青年学社、复旦大学联合主办青年学者专场,主题为“中国百年学术路:古今中西之间  1911-2011”。主题专场与复旦大学联合主办,包括“文化创意产业与上海城市转型”等专题研讨会。
        本届年会共收到应征论文842篇,评出优秀论文112篇,出版优秀论文集6卷,百余位专家做了主题发言。参与年会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达3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