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社联方志 > 编纂进展 > 正文

第三篇 学术研究 第十九章 军事学

发布日期:2017-10-20

第三篇  学术研究             第十九章  军事学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韩洪泉

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科学。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军事学研究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近代以降,西风东渐,学术演进,得风气之先的上海成为我国军事学研究的重镇。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的军事学研究在很长时间里相对沉寂,发展缓慢。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军事学研究重新焕发生机,取得长足进步。在军事学的各个领域中,都有诸多新拓展新成果;军事思想、军事历史、军队政治工作学、国防建设学等学科的研究,在全国全军都走了在前列;若干新兴交叉学科如军事伦理学、军事政治学、国防经济学、军事心理学、军队管理学、军事人才学、军事卫勤学、军事信息管理学等,若干特色研究领域如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研究、军事认识论研究、孙子兵学研究、农民战争史研究、冷战军事史研究等,都涌现出一批高水平专家和高质量成果,在全国以至全世界具有一定影响。

第一节  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传统,在上海也有特殊优势。近代以来,中西剧烈冲撞的严峻形势,促进了传统兵学研究与西方军事思想在上海的交汇与繁荣。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里,军事思想研究相对薄弱,成果不多。1978年以后,军事思想研究重新走向繁荣。30多年来,在军事哲学、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历代军事思想、外国军事思想等领域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军事认识论、孙子兵学、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等领域的研究更是走在全国全军前列,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并占有重要地位。

一、军事哲学

20世纪80年代,上海学术界从研究毛泽东军事哲学(军事辩证法)起步,推动了军事哲学的勃兴。1983年,余子道、李成蹊分别在《复旦学报》第6期发表《论毛泽东军事哲学》《学习毛泽东的分析和综合的辩证方法——再读〈论持久战〉》两篇论文,拉开了上海学术界研究毛泽东军事哲学的序幕。80年代先后发表的几十篇专题论文中,关于毛泽东军事哲学的占了大多数,主要有李成蹊的《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中的认识论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年第1期),余子道的《中国革命战争与毛泽东军事哲学》(《军事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佟明忠的《毛泽东与克劳塞维茨研究战争方法的比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87年第6期),刘芳的《试论毛泽东军事哲学的方法论特色》(《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87年第6期)等。1987年,佟明忠在《空军政治学院学报》年第4期发表《试论军事辩证法的地位、对象和理论体系》,对军事辩证法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学者还运用军事哲学思想研究战争基本问题,提出了一些富于创见的思想,如奚纪荣、胡光楣、徐渭滨的《论集中兵力中的数量、质量关系及其效益尺度》(《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1989年第1期)等。

1990年代是军事哲学发展的鼎盛期,关于毛泽东军事哲学、关于军事认识论、关于军事哲学基本问题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长足进步。关于军事认识论的研究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成就,也是上海学者的独特学术贡献。1992年开始,《军事历史研究》开设“军事认识论”专栏,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奠定了本学科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张家驹的《关于军事认识论研究的构想》(1992年第1期),张雄的《论军事行为的起源及其观念形态》(1992年第1期),楼涣甲的《略论军事认识的基本矛盾》(1992年第2期),张文忠的《试论军事认识主客体的规定性》(1992年第2期),杨远富的《略论军事认识的检验和发展》(1992年第4期),刘源沥的《军事认识的精确性和模糊性》(1993年第1期)等。同一时期,研究者还在其他刊物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如张家驹、刘立新的《试论军事辩证法与军事认识论的学科关系》(《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1992年第2期),张雄的《邓小平对毛泽东军事认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江淮论坛》1993年第6期)等。1994年8月,张家驹、楼焕甲主编《军事认识论》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第一部关于军事认识论的学术专著,全面梳理了军事认识论的发展脉络,系统研究了军事认识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关于毛泽东军事哲学的研究,还有杨南忠的《论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中的矛盾分析方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1年第1期),颜剑辉的《毛泽东攻防理论的哲学特色》(《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等代表性成果。关于军事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战争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佟明忠的《论战争与和平的利益决定规律》(《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张家驹的《论战争指导规律及其与指导战争活动的内在同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1997年第1期)等代表性成果。

进入21世纪,军事哲学研究在各个领域继续发展。关于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研究,由主要研究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转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思想中国化成果,反映了军事哲学的时代精神与现实价值。如唐志龙的《论邓小平军事辩证法思想的核心》(《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吴东莞的《论江泽民的军事哲学思想》(《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1年第3期)等。关于军事哲学基本理论研究,在战争与和平理论方面成果最为突出,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研究特色。如倪乐雄侧重从军事历史、军事文化角度分析战争问题,罗建平侧重从语源学探讨战争与政治的本源与趋势。相关成果主要有苏宗文的《选择正义:关于战争性质的评价》(《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倪乐雄的《也说人与武器的关系》(《空军指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罗建平的《战争观念的语源原型》(《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倪乐雄的《农耕社会军事思维的超越——儒家战争观与现代军事技术之间的艰难对话》(《学术界》2008年第2期)等。这些研究,许多都体现了跨学科的开阔视野和各自的理论优势,从而使关于相关问题的研究有了一个较高的站位和水平。

 

二、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20世纪80年代前期,上海学者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空军政治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了多篇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论文。1987年,吴瑕在《军事历史研究》第3期发表《邓小平同志新时期的建军思想》,对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进行了全面分析。同年,空军政治学院训练部编印了《军事思想》一书,其中以较大篇幅对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了解读。80年代末,《军事历史研究》发表了孔祥敏、李卓明的《毛泽东对我军历史上几次战略性转变指导艺术初探》(1988年第1期),王世根的《试论刘伯承军事思想的特点——学习刘伯承军事著作的札记》(1989年第3期)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发表了施燮民的《抗日游击战争战略的回顾》(1989年第3期),周鸿根的《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1989年第3期)等。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涉及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周恩来、邓小平、刘伯承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军事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年代军事思想理论与实践、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理论与实践等内容。

90年代初,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军事思想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发表的论文主要有严惠民的《张闻天的军事思想概述》(《军事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孟彭兴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散论》(《史林》1991年第3期),璞玉霍的《周恩来在十年内战时期的人民战争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1993年第1期)等。1991年,陈斐琴、杨远富著《刘伯承军事理论探索》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前后,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成为学术热点。1993年11月,郑文翰主编《毛泽东思想研究大系·军事卷》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其中本卷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准确的介绍和阐述,堪称一部毛泽东军事思想百科全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这一时期发表的研究论文主要有奚纪荣、杨秀深、胡光楣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人民空军抗美援朝作战》(《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1993年第1期),张雄、吴其良的《邓小平在新时期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江淮论坛》1993年第6期),杨善群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精神》(《史林》1993年第4期),孙果达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史简评》(《军事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等。9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重点围绕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1995年5月,奚纪荣主编《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由军事谊文出版出版。1998年11月,周正舒、王证、李学智著《锻造雄师劲旅的方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由蓝天出版社出版。此外,学者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成果,主要有李战生的《试论毛泽东、邓小平的战争与和平观》(《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7期),张云的《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时代特征》(《上海党史研究》1997年第2期等。90年代末,关于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相关学术成果有姜德福、何纪庆的《质量建军  科技强军  依法治军——学习江泽民新形势下建军治军的重要论述》(《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等。

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呈现出更加突出的现代性特征。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思想与实践的研究仍然受到关注,其中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点内容。2003年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全国、全军及上海市都召开了学术研讨会,许多学者的研究论文入选相关会议并作主题发言。如奚纪荣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孙果达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红军中指导地位的确立》等。在此前后,发表了几十篇专题论文,主要有高平平、晏剑强的《毛泽东建军思想本质内涵新探》(《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张玉瑜的《论战后毛泽东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战略思想》(《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奚纪荣的《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国防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等。关于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思想与实践的研究也有多篇论文涉及,代表性的如魏延秋的《左权战略战术思想探析》(《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邵青的《粟裕军事谋略的方法论意义》(《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等。

关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成为重点,其中对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研究,这一时期主要侧重于其哲学基础、历史脉络及现实价值等方面,尤其以2004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前后成果最为集中。2001年11月,奚纪荣、顾伟主编《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教学与研究》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上海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几十篇研究论文。其他代表性论文有王汝梅的《论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价值取向》(《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张云的《论邓小平对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等。关于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的学术热点。2005年11月,奚纪荣主编《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概论》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关于这一课题研究的标志性成果。研究论文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茅献鹏的《江泽民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战略思想探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杨明伟的《论江泽民同志新军事革命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1期)等。关于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研究也开始起步,如《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刊发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学习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等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及其中国化整体性研究。2004年3月,奚纪荣、施芝华主编《军事思想》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3个部分分别对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2006年6月,张国清、奚纪荣主编《军事理论教程》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较大篇幅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主要成果。200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前后,关于党的建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掀起热潮,发表了许多高质量学术成果,如王毅的《论人民军队建设理论的创新》(《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张云的《论建军初期党的军事理论的创新》(《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第8期),刘芳的《中国化与当代化:马克思主义军事创新理论的时代特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0期)等。

 

三、中国历代军事思想

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亦称兵学,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近代上海一直是中国兵学研究的重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传统兵学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军事思想的研究进入新的高潮期。1986年创刊的《军事历史研究》辟有专栏,成为本学科研究论文最主要的刊发载体。80年代,中国历代军事思想研究中,先秦(尤其以《孙子兵法》为代表)和近代(晚清和民国时期)军事思想的研究成为主体。关于先秦兵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周大海的《〈百战奇略〉辨伪》(《浙江学刊》1985年第5期),杨一民、程刚的《〈墨子〉城守诸篇的军事防御思想》(《军事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杨泽波的《〈孙子兵法〉的系统方法》(《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等专题论文。关于近代军事思想的研究,孙健的《中国近代军事思想之发展逻辑》(《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第4期)和沈渭滨、奚纪荣的《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概论》(《史林》1988年第3期),对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和历史逻辑作了详细梳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这一时期,也有涉及其他历史时期军事思想的研究,如徐渭滨的《略论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第4期)等。

1990年代,古代军事思想研究有了较大发展,其中仍然以《孙子兵法》研究成绩最为突出。1992年3月,杨善群著《孙子评传》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一种,出版后产生很大反响,刘修明在《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发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的宝贵收获》作以评介。1994年12月,古棣主编《孙子兵法大辞典》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1997年4月,戚文等著《孙子兵法十日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这10年间关于《孙子兵法》的研究论文也有几十篇,主要有施芝华的《〈孙子〉谋攻思想在现代战争夺取制空权中的运用》(《军事史林》1992年第4期),颜剑辉的《老子、孔子、孙子战争观之异同》(《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等。

这一时期,关于先秦经典文献的研究较受重视,对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都有所涉及,对中古时期军事思想的研究也有所关注。代表性成果有杨一民的《兵阴阳家初探》(《孙子学刊》1992年第1期),陈亚如的《〈六韬〉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李笑野、蒋凡的《〈周易〉的军事思想》(《学术月刊》1995年第9期)等。

近代军事思想的研究中,在继续关注军事人物和军事著作思想研究的同时,在总体性研究方面有了较大突破。1990年8月,吴信忠、张云主编《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和军队建设》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近代军事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其中收录关于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论文30余篇。此后,学者继续对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军事著作、军事人物思想进行广泛研究,发表了几十篇研究论文,如余子道的《蔡锷〈军事计划〉和蒋百里〈军事常识〉两书的军事思想》(《复旦学报》1990年第5期),奚纪荣的《蔡锷军事思想研究》(《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1997年第1期)等。1997年,张云的《简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军事科学》第1期发表,该文全面总结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曲折演进历程、独特发展逻辑和显著历史特点,代表了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21世纪以来,《孙子兵法》研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历代军事思想研究中的显学。张云、施芝华、邵青等人的论文连续入选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扩大了影响。2000年10月,施芝华著《孙子兵法新解》由学林出版社出版。2002年11月,王斌著《与孙武对话》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4年6月,韩文版以《问对兵圣》的书名由韩国人文出版社公司出版。2008年8月,司马琪主编《十家论孙》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一时期,研究者还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孙子兵法》的军事内涵、现代意蕴、历史价值等作出阐释,体现了研究中的多元化倾向。

关于古代军事思想的研究中,先秦时期的兵书与兵家是研究的主要对象。代表性成果有徐希燕的《孙子与墨子军事思想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池万兴的《〈管子〉中的〈兵法〉〈幼官〉等篇关系考》(《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顾钦的《从〈左传〉灾异、占卜、战争记载看兵家阴阳思想》(《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池万兴的《〈管子〉的治军思想初探》(《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等。秦汉以降的军事思想研究中,视野较之前有所拓展,先后发表了管志宇的《论曹操的兵儒合一》(《上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张亭立的《明代兵儒合流与〈陈忠裕公兵垣奏议〉》(《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汤勤福的《南宋名臣崔与之的军事思想》(《史学集刊》2009年第3期)等学术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注重从军事思想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出发,从而彰显了学术研究的历史感。

这一时期,在近代军事思想的研究中,对洋务派军事思想、民国军事思潮等方面有所加强。代表性成果有杨勇刚的《师夷制夷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局限性》(《东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欧德良的《试论胡林翼军事思想的理学特色》(《兰州学刊》2008年第6期)等。2010年起,邵青聚焦民国时期孙子学这一课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民国孙子学发展探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国故与国魂——整理国故运动中关于孙子兵法辨伪的一场论争》(《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等。2011年6月,邵青著《民国时期孙子学研究》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获中国第二届孙子兵法研究成果奖提名奖。

 

四、外国军事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学界对外国军事思想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80年代中后期发表的代表性成果有陈崇武的《罗伯斯比尔及其战争理论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第3期),朱明权的《西方学者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研究》(《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6年第8期),赵宗九、高银坤的《战后美国战略演变述论》(《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等。这一时期虽然学术研究刚刚起步,成果数量不多,但大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

进入90年代,外国军事思想研究渐趋活跃。90年代前期,学术界对美国军事思想尤其是军事战略研究最多,如孙哲的《“超越遏制”战略与美苏关系发展探析》(《复旦学报》1990年第5期)、朱明权的《关于美国军事战略的几个问题》(《复旦学报》1991年第1期)等9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其他国家军事思想及军事战略的研究也受到关注,主要成果有赵宗九的《冷战后印度军事战略的调整》(《亚太论坛》1998年第4期),续建宜的《戴高乐及其军事改革思想》(《外国军事学术》1998年第5期)。

2000年前后,外国军事思想研究的视阈进一步拓宽。2001年,《军事历史研究》先后发表了程群的《阿拉伯帝国军事思想》(第3期),续建宜、袁静的《北约军事战略的演变与奥地利防务政策之争》(第3期),何奇松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事思想》(第4期)等3篇论文。2002年,李巨廉的《战争具有“以暴易暴”的无限化暴烈性——重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历史教学问题》第1期)和倪乐雄的《对克劳塞维茨军事学说的几点看法——兼对吴琼先生的答复》(《学术界》第2期)两篇论文,对“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及其《战争论》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此后,随着国际军事形势的急剧变化,学术界对美国军事战略及在局部战争中的战略战术给予更多关注,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吴莼思的《试析美国核威慑战略演变的特点》(《美国问题研究》2002年第2辑),夏立平的《导弹防御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4期),郭学堂的《美国对华军事战略调整及其对中美关系的意义》(《美国问题研究》2004年第3辑)等。

2000年代中期后,外国军事思想研究更加关注当下,体现出更为显著的现实指向性,并在两个维度同步展开。一是关于世界各国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演变,如杨国炎的《论战后日本军事战略的依附性》(《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胡志勇的《冷战后印度军事战略嬗变与影响》(《国际观察》2005年第2期)等;其中夏立平等关于当代拥核国家核政策与核战略思想的研究比较深入,如《论印度核政策与核战略》(《南亚研究》2007年第2期)、《论以色列核政策与核战略的特点和影响》(《西亚非洲》2009年第4期)等。二是关于美国军事战略演变尤其是对华军事战略的研究。主要成果有郭学堂的《析布什政府对华军事战略调整的原因、措施及影响》(《同济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顾伟的《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程群的《美国的伊拉克平叛战略总结》(《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何奇松的《冷战后的美国太空控制战略》(《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等。

 
第二节  军事历史

近代以来,上海在军事历史研究领域具有独特优势。20世纪前期,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出版了一大批军事历史研究论著。新中国成立以后,军事历史研究相对沉寂。1978年以后,军事历史研究重新焕发生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6年,《军事历史研究》创刊,成为上海军事历史研究的重要阵地,在国内外也具有一定影响。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空军政治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为骨干,上海的军事历史研究不断取得进步,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农民战争史研究、太平军及捻军研究、党史军史人物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冷战军事史研究等方面,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和高质量成果,在全国以至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中国古代军事史

1979年,方诗铭在《社会科学辑刊》第5期发表《与张角齐名的李弘是谁?》,谢天佑在《学术月刊》第9期发表《评建国以来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以这2篇文章的发表为标志,新时期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正式起步,并在其后数年里聚焦中国历代农民战争史这一热点,形成了争鸣局面。1979年至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第1-4辑,并于1981年出版了谢天佑、简修炜著《中国农民战争简史》。1980年,陈高华在《学术月刊》第4期发表《论朱元璋与元朝的关系》。同年,任崇岳在《学术月刊》第9期发表《朱元璋评价的几个问题——与陈高华同志商榷》。随后几年,学者以《学术月刊》为主要阵地,陆续发表了几十篇专题论文,涉及农民战争史研究的诸多热点问题。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军事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开始受到关注,先后出版了朱绍侯著《军功爵制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和方诗铭、方小芬著《杰出的军事家韩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等著作,发表了赵昌洪的《也谈曹操平定三郡乌桓战争的目的和性》(《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郭太风的《八旗绿营俸饷制度初探》(《复旦学报》1982年第4期),陈新权的《试析明末农民战争的“流寇主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等论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以三国军事史为代表的断代史研究成果尤为丰富。1986年,方诗铭在《史林》第2期发表《从〈汉末英雄记〉看公孙瓒》,其后十几年间,上海学者先后发表了上百篇关于三国军事史的学术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有方诗铭的《论赤壁乌林之战中曹操军事上的失误》(《史林》1987年第2期),赵克尧的《关于赤壁之战的几个问题》(《浙江学刊》1987年第6期),朱子彦的《论三国时期的荆襄之战》(《上海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方诗铭的《黄巾起义先驱与巫及原始道教的关系——兼论“黄巾”与“黄神越章”》(《历史研究》1993年第3期)、《释“张角李弘毒流汉季”——“李家道”与汉晋南北朝的“李弘”起义》(《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等。这一时期,上海史学界还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军事活动、军事技术、军事制度、军事人物进行了深入研究。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空军政治学院学者编著的《中国古代军事三百题》。

进入21世纪,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涉及的领域进一步拓展,军事制度、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陆敬严、沈斌、虞红根的《有关中国古代战争与兵器的几个问题》(《机械技术史》2000年卷,总第2辑),吕建昌的《金文所见有关西周军事的若干问题》(《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何平立的《略论明代马政衰败及对国防影响》(《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等,代表了跨学科研究军事问题的新成果。人物研究方面,许多学者围绕关羽、魏延、岳飞等人物的研究提出了新见、展开了争鸣。比如,叶文宪的《忠奸之辩——以岳飞和秦桧为例论忠君与爱国》(《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6期),孙果达的《岳飞是铁定的民族英雄——与叶文宪教授商榷》(《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9期),盛巽昌的《性格造就了岳飞的悲剧——兼与叶文宪、孙果达教授商榷》等,围绕对岳飞的评价及爱国主义、民族英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又如,朱子彦的《二谈诸葛亮借刀杀关羽》(《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4期),盛巽昌的《质疑诸葛亮“借刀”杀关羽》(《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6期),朱子彦的《三论蜀假吴人之手杀关羽——兼与盛巽昌研究员商榷》(《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8期)等,围绕襄樊之役前后关羽与诸葛亮的关系及对战争的影响展开了辩论。这一时期,许多学者从制度和文化入手研究军事问题,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新进展,主要成果有董煜宇的《星占对北宋军事活动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汪奎的《刘宋元嘉时期的中外军体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李渡的《明代监军制度述论》(《文史哲》2010年第2期)等。2010年,张晓东著《汉唐漕运与军事》由上海书店出版,该书对汉唐时期的漕运、漕仓及其统一战争、边疆卫戍、军事地理等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探讨和深入研究。

 

二、中国近代军事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首先从史料编纂出版起步,并主要集中在太平军与捻军、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领域。197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史学会编纂的《第二次鸦片战争》6册。1983年,该社出版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选的《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学术研究方面,197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郭豫明著《捻军起义》,同年《学术月刊》第6期发表了盛巽昌的《太平军八次攻打上海》。此后几年间,又陆续发表了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的再次繁荣,主要成果有季平子的《丰岛海战》(《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王少普的《沙俄与中日甲午战争》(《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余子道的《日伪在沦陷区的“清乡”活动》(《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沈渭滨的《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战役研究》(《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姜鸣的《北洋购舰考》(《复旦学报》1984年第3期)等。

1985年,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王建朗的《抗战初期国民党军事战略方针述评》(《复旦学报》第4期),刘其奎的《抗战时期的“清乡”和反“清乡”斗争》(《复旦学报》第5期),王斯德的《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探讨中国抗战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科学》第9期)等。随后十几年里,抗日战争研究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以余子道、唐培吉、苏智良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围绕抗战史的诸多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代表性成果如余子道的《中国正面战场战略反攻问题述评》(《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中国正面战场对日战略的演变》(《历史研究》1988年第5期),金光耀的《试论陈纳德的空中战略》(《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5期),孙果达的《国民党政府中的德国军事顾问述论》(《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余子道的《论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作战重心之转移——与台湾学者讨论发动淞沪会战的战略意图问题》(《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3期)、《淞沪战役的战略企图和作战方针论析——兼答马振犊先生》(《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2期)等。抗战史研究专著主要有余子道著《长城风云录:从榆关事变到七七抗战》(上海书店1993年)等。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上海学术界举办了学术研讨会,《探索与争鸣》《上海党史研究》等刊物编印了专刊,围绕日本侵华战争责任、历史真相、现实反思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1999321日,上海市中国现代史学会召开日军在华细菌战问题学术讨论会,产生较大社会反响。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备受重视、发展较快的时期。1986年,沈渭滨等编纂的《中国近代军事史论文索引》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成为本学科研究的重要工具书。同年,《军事历史研究》创刊,成为中国近代史军事史研究的主要阵地,并陆续发表了一批探讨近代军事史学科建设问题的专题论文,如汤志钧的《开展近代军事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1987年第1期),余子道的《略论中国现代军事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987年第2期)等。1988年10月14日至18日,中国近代军事史第二届学术讨论会在空军政治学院召开,会议成果编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和军队建设》一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这一时期,以沈渭滨、张云、华强、姜鸣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围绕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和重点专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主要成果有姜鸣的《北洋舰队训练述论》(《东岳论丛》1986年第6期),沈渭滨的《论中国近代军事史的研究对象与分期》(《学术月刊》1986年第10期),沈渭滨、夏林根、朱学成的《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述评》(《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张云的《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历史考察》(《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第4期),苏贻鸣的《洋枪队与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复旦学报》1990年第2期),郭豫明的《上海小刀会的军事组织与军事斗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华强的《太平军军婚研究》(《军事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等。这一时期,上海学者编著出版的近代军事史著作数量众多,主要有华强著《太平天国地理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姜鸣著《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等。

21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新的突破。2000年,潘旭澜的《关于太平军的两个问题》一文在《复旦学报》第2期发表,《太平杂说》一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学术界引发热烈讨论。上海学者围绕这一问题先后发表的文章有沈渭滨的《太平天国研究需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复旦学报》2000年第5期)、华强的《也谈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及洪秀全的评价——与潘旭澜先生商榷》(《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8期)等。这一时期,苏智良及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反响。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小刀会起义及湘淮勇营武装的研究,一直是这一时期较受关注的内容。2001年,郭豫明著《捻军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填补了国内捻军史研究的空白。2003年11月7日至9日,“东南民众运动与上海小刀会起义”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南翔镇召开。2007年,李志茗著《湘军:成就书生勋业的“民兵”》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8年,张云、韩洪泉著《曾国藩与湘军》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一时期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沈渭滨的《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十大问题》(《史林》2001年第4期),郭豫明的《太平天国与捻军关系述略》(《学术月刊》2002年第10期),李志茗的《勇营制度:清代军制的中间形态》(《史林》2006年第4期)等。

这一时期关于上海抗战史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2000年,余子道、张林龙著《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余子道、张云著《八一三淞沪抗战》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专题研究两次淞沪抗战的代表性成果。同年,上海市宝山区史志办公室编著的《泣血吴淞口:侵华日军在上海宝山地区的暴行》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01年,唐培吉、朱敏彦主编的“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丛书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总计10种,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他研究成果主要有:廖大伟、陈金龙主编《侵华日军的自白:来自“一·二八”、“八一三”凇沪战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编《口述淞沪抗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川军与淞沪抗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湘军与淞沪抗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等。以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契机,上海学术界召开了多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围绕抗日战争尤其是上海抗战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这10年间,许多学者从军事角度研究抗战,发表了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主要有徐家俊的《侵华日军秘密役使囚犯修筑浙江嵊泗军事设施》(《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程兆奇的《南京大屠杀中的日军屠杀令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侵华日军军风纪研究——以第十军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余子道的《杭州湾战役及其对抗日战局的影响》(《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等。

此外,关于中国近代军事史的许多具体问题,如军事行动、军队建设、军事人物、军事制度、军事文化等,都有学者进行专题探讨,研究领域得到不断拓展,并产生一定社会反响。2003年,张云的《中国军队近代化论纲》在《学术月刊》第4期发表,全面梳理和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军队建设的历史脉络、基本经验和深刻启示。奚纪荣、武吉云的《抗战前中国航空队史略》(上、下)在《军事历史研究》第3-4期发表,对抗战前中国航空队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许多学者的研究,注重从把握人物与时代的互动关系中还原历史真相,得出不同于前人的新判断新见解,如马自毅的《“总教习”还是“洋文正教习”——严复任职北洋水师学堂期间若干史实考证》(《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杨奎松的《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之交涉》(《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沈渭滨的《慈禧在中法战争中的作为》(《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11期)等。近年来,一些青年学者的研究兼具宏观视野和细节分析的特点,发表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史的研究,代表性的如费志杰的《中国近代尚武思潮辩证——以“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为中心》(《历史档案》2009年第1期)、戴海斌的《“东南互保”之另面——1900年英军登陆上海事件考释》(《史林》2010年第4期)、武吉云的《崇明近代军事战略地位探析》(《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第4期)等。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史研究(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研究,以下简称军史研究)在革命战争年代已经起步。20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早期军史著作都是在上海撰著、编辑、翻译、出版的,如《西行漫记》《随军西行见闻录》《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中国新军队》《红军十年》《朱德与红军》《抗日的第八路军》《八路军的战略和战术》等。新中国成立以后30年间,上海的军史研究也有一些新成果问世。改革开放以来,军史研究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军史研究是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先后成立了党史调查组、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等,从征集史料、口述采访、专题调查入手,很快掀起了党史军史研究的热潮。80年代,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新时期军史研究的发展。这一时期,围绕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专题问题的总结梳理,形成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当事人撰写回忆文章或接受调查采访保存史料,是研究中的一大亮点。10年间先后在《文史资料选辑》《党史资料丛刊》《上海党史资料通讯》上发表了近百篇相关回忆文章,如王尧山的《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地区开展武装斗争情况的回忆》,刘少文的《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的情况》,朱亚民的《新四军淞沪支队的由来与发展》等,都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先后编纂出版的史料汇编和选编主要有: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史料选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上海人民与新四军》(新知识出版社1989年)等。这些史料的整理选编,为这一时期及其后专题研究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专题研究方面,相对集中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也有部分涉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及新中国军事史,发表的代表性成果有余子道的《毛泽东同志指导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杰出贡献》(《复旦学报》1982年第5期),翁三新的《抗战时期党领导上海近郊武装斗争的组织状况概述》(《党史资料丛刊》1985年第2辑),杨荪的《推动朝鲜停战的重要一步——抗美援朝战争中反登陆作战的准备》(《复旦学报》1988年第5期)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军史研究的视野和下限都有所拓展,一方面关于各个历史时期军史都有所涉及,另一方面关于新中国军事史、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外研究的比较等都有新的突破。1991年,赵宗九、励永庆主编的《现代国防与军队现代化》由蓝天出版社出版。孟彭兴的《论中国共产党在八一三上海抗战中的作用》(《史林》1991年第1期)、余子道的《金门炮战述论》(《军事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朱敏彦的《宋庆龄与八路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等论文,从不同视角对军史上的具体时期、领域、人物进行了专题研究。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研究者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抗日救亡运动、上海地下党对开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贡献、上海郊区抗日武装斗争的历史经验、中共对日军的情报工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1996年,先后有佟明忠著《军政谋略称巨匠——罗荣桓兵法》(中原农民出版社),卜松林、李向平主编《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上海人民出版社),朱亚民著《我与浦东抗日游击战——忆淞沪支队逐鹿浦江两岸》(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多部专著出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军史研究繁荣的状况。90年代后期,上海学者持续关注军史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论文,主要有王世根的《试论鲁西南战役》(《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孙道同的《论邓小平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卓越贡献》(《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童志强的《皖南事变新四军损失考》(《党的文献》1998年第4期)等。1999年,《军事历史研究》第3、第4期分别发表了杨春雨的《先例既开,来日方长——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朝鲜战争部分》、邵青的《中印边境战争史实辨析——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军战史部分》,从军事史角度对《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有关章节进行了客观评析,提出了商榷意见。同年,黄士良、周智伟、张云主编的《一场奇特的战争——红军反“围剿”战争史实》(黄河出版社)出版,全面反映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围剿”与“反围剿”战争的历史。

21世纪以来,以重大纪念活动为牵引,军史研究呈现出更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50周年。10月19日,上海学术界在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召开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50周年学术研讨会。同年,秦愉庆、余非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发表《抗美援朝战争的真相不容歪曲——与袁同志商榷》,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做了有力辩护。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上海学术界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几十篇论文,较有影响的如张云的《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攻势防御战略》(《中国军事科学》第4期),邵雍的《八路军对会门的统战工作》(《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等。同年,童志强著《关于新四军》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填补了新四军研究的若干空白。200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军事历史研究》等杂志组织刊发了系列论文;孙果达在此前后发表的“红军长征重大疑难问题系列考”论文于2010年获全军党史军史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华强、奚纪荣、孟庆龙著《中国空军百年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回顾了20世纪中国空军的历史,并以较大篇幅对人民空军建立、发展、战斗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上海学者发表了大量军史研究论文,有代表性的论文成果有顾学周的《上海郊区的抗日武装斗争及其历史经验》(《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8期),华强的《建国初期我军停止武力攻台的真相》(《百年潮》2003年第12期),杨奎松的《一九四六年国共四平之战及其幕后》(《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汪朝光的《全面内战初期国民党军事失利原因之辨析》(《民国档案》2005年第1期),孙果达的《红军长征中新“三人团”究竟成立于何时?》(《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四渡赤水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2期),周一平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战史研究及历史启示》(《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1期),张云的《论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军事意义》(《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洪小夏、刘俊平的《淮海战役总前委辨析》(《史林》2009年第3期),沈志华的《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1949-1950)》(《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3期)等。2010年10月10日,在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召开了全军军事档案与军事历史研讨会,围绕军事档案与军事历史的融合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优秀论文编为《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第4期专刊。

 

四、世界军事史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学界开始恢复对世界军事史的研究。1978年,李巨廉在《郑州大学学报》第4期发表《略论二次大战初期的性质与西欧国家“保卫祖国”的口号》。同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杨生茂主编《美国南北战争资料选辑》、谷陵等编《侵略与绥靖: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打起来的》、申钟编著《战后中东四次战争》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德波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年》(1-2卷)等译著。由此发端,此后几年间,世界军事史研究掀起了一个热潮,仅公开出版的著作、译著、史料选编等就有四五十种,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79)、《美西战争资料选辑》(1981)、《拿破仑战争》(1981)、《苏德战争:1941-1945》等,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中东战争》(1979)、《战争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局和战役经验》(197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1980)、《第一次世界大战史:1914-1918年》(上、下)(1982)、等。这一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成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室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如李巨廉、潘人杰的《关于二次大战前史的若干问题》(《世界历史》1979年第5期),王斯德、李巨廉的《论太平洋战前美国远东战略及其演变》(《历史研究》1982年第6期)等。1985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巨廉、王斯德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8》。1986年11月,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集》,代表了国内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世界军事史研究的视域有了拓展。李巨廉的《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历史教学问题》1986年第2期)、《一九三九年希特勒开战决策初探》(《世界历史》1987年第1期),潘人杰、李巨廉的《时代、格局和人——关于世界大战起源问题的若干思考》(《世界历史》1989年第1期)等论文深化了此前关于二战起源问题的研究。两次世界大战之外的军事史开始受到关注,如颜声毅的《军备竞赛和八十年代美苏战略态势》(《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余伟民的《苏联30年代军事改革的曲折及其教训》(《军事历史》1989年第2期)等。1989年,陈兼著《走向全球战争之路:二次大战起源研究》由学林出版社出版。1990年,李巨廉、潘人杰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述评》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12月,泰勒著、潘人杰等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和王斯德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事件人物》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几部专著、译著的出版,成为国内二战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90年代,在二战史领域,金重远的国别史研究系列论文相继发表,其他各个时期军事史研究和当代军事史研究也涌现出一批新成果。1994年,李巨廉、金重远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研究二战史的重要基础工具书。

90年代后期,世界军事史研究中,古代军事史、当代军事史研究成果数量显著增多,同时在二战史研究中关于反对日本法西斯战争及战争遗留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李巨廉、王斯德主编《亚太地区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斗争》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并有李巨廉的《战争历史运动座标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历史》1995年第4期)、余子道的《朝鲜义勇队和韩国光复军的组建和统一》(《复旦学报》1995年第5期)等多篇论文发表。同年,倪乐雄著《帷幄与决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决定性会战述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一时期,关于二战史研究的主要成果有马军的《日本“南方军”史略——兼论“二战”期间日本陆军力量的滞后》(《史林》1996年第1期),金重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土耳其问题》(《复旦学报》1997年第4期),续建宜的《侵略战争的代价——二次大战期间德及其仆从国家军队兵源损失新探》(《史林》1996年第2期)等。关于战后局部战争研究的主要成果有沈志华的《三八线的由来及其政治作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梅义征的《朝鲜战争与联邦德国的崛起》(《德国研究》1998年第3期)等。关于古近代军事史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何奇松的《试论美国建国初期建立民兵制的原因》(《山东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詹兆平的《古希腊时期战争与社会的关系》(《史林》1998年第6期)等。关于当代军事研究的主要成果有苏长和的《从国家安全到世界安全》(《欧洲》1997年第1期)、朱明权的《科索沃战争对世界稳定的危害》(《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9期)等。1999年,李巨廉著《战争与和平:时代主旋律的变动》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21世纪以来,世界军事史领域更加注重历史实证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当代军事史研究仍然最受重视;另一方面,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战争与文化问题等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2000年,李巨廉著《血碑:震撼全球的两次世界大战》由西苑出版社出版。同年,倪乐雄的《利德尔·哈特关于波兰会战的几个错误》(《史学月刊》第2期),金重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问题》(《复旦学报》第4期),何跃、牛文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伊朗问题》(《复旦学报》第4期)等论文相继发表。这一时期,关于二战的研究呈现出更多新特征,代表性成果有李巨廉的《战争与和平历史运动的转折——一个中国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张云的《二战期间巴尔干国家的抵抗运动———兼论小国在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5期),金重远的《苏联外交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俄罗斯研究》2005年第2期),马军的《论“二战”时期日军坦克兵种的滞后》(《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等。2010年,金重远著《百年风云巴尔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战后军事史的研究是新世纪以来的一个热点,其中关于朝鲜战争、冷战军事史、军事同盟、局部战争等问题的研究成果最多,许多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关于朝鲜战争的研究,代表性成果有曹振威的《朝鲜战争与日本重建军备》(《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汪诗明的《论澳大利亚参与朝鲜战争的原因》(《史学集刊》2005年第1期),沈志华的《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东亚冷战格局形成的三部曲及其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对日和约与朝鲜停战谈判》(《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等。此外,沈志华等学者的相关著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关于冷战军事史研究,代表性成果有朱明权的《从强调核武器的实战价值到强调核武器的威慑价值——对冷战初期美国核政策的一种研究》(《美国问题研究》2002年第2辑),刘子奎、王作成的《美国政府对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反应与对策(1961—1964)》(《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3期)等。关于军事同盟问题的研究,代表性成果有任晓、刘星汉的《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美日同盟》(《美国研究》2000年第4期),李华的《冷战后驻韩美军调整评述》(《国际观察》2004年第1期),孔晨旭的《战后美国对日长期驻军政策的确定》(《美国研究》2007年第4期)等。

2000年以后,关于二战以前军事史的研究有所发展。2003年,金重远著《半岛战争:大拿破仑伊比利亚覆师记》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此外还发表了一系列专题论文,主要有金重远的《独立战争:西班牙19世纪的第一次革命》(《史林》2003年第5期),解光云的《希腊古典时期的战争对雅典城市的影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沈瑞英的《略论希波萨拉米海战中宗教、政治因素》(《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程群的《简论南非战争(1899-1902)》(《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等。

 

第三节  军队政治工作学

 

军队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军队政治工作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并不断发展创新。上海的军队政治工作学研究起步较早,走在了全国全军前列。以空军政治学院(1999年后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和武警上海政治学院(原武警上海指挥学院,2006年改建)这两所军队院校(现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为主要基地,以《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一度更名为《政工理论与实践》,2000年更名为《军队政工理论研究》)、《军事历史研究》和《武警政治学院学报》三种学术期刊为主要阵地,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其中空军政治学院(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在全军较早夯实了学科发展基础,首批开展了专门人才培养,最先开创了诸多学科领域,1996年被总部批准为“九五”期间全军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列为全军“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

一、军队政治工作史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军队政治工作史研究与军队政治工作学研究同时起步发展,是军队政治工作学研究的历史基点和重要内容。1986年,吴明、黄士良在《军事历史研究》第1期发表了《抗日战争初期我军的政治工作》;同年5月,空军政治学院训练部政工教研室编印了《政治工作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论政治工作》,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史研究开始起步。80年代后期,以空军政治学院创办的两种期刊为主阵地,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其中发表于《空军政治学院学报》的有罗检有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队党代表工作条例〉辨析》(1988年第2期)等;发表于《军事历史研究》的有卜松林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中的政治工作思想初探》(1988年第2期),苏国霞的《国民革命军政治工作制度初探》(1989年第4期)等。这些成果初步奠定了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史研究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期,军队政治工作史研究有了全面发展。1990年4月,汪安恕、秦记铎、杨远富、徐金发选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工作》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年11月,叶金生、汪安恕、佟明忠编著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工作文献思想研究》由蓝天出版社出版。1994年11月,裘克人、蒋乾麟、续建宜主编的《无产阶级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全军军事学“八五”计划课题最终成果,并荣获全军军事科研成果三等奖、全军院校政治理论优秀成果奖。这一时期《空军政治学院学报》发表了十几篇相关论文,主要有华林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由来与发展》(1991年第5期),叶金生、汪安恕的《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奠基者》(1993年第1期)、《列宁首创无产阶级军队政治工作》(1993年第2期),续建宜的《斯大林政治工作思想探析》(1993年第3期),蒋乾麟的《毛泽东的群众观点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1993年第4期)等。

90年代中后期,《军事历史研究》成为军队政治工作史研究的主要阵地,研究视野大为扩展,涉及古今中外各个相关领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史研究方面,主要有蒋乾麟的《论我军战时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1996年第1期),叶金生的《周恩来的政治建军思想》(1996年第2期)等。古代军队政治工作史研究方面,主要有华林的《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军队政治教育思想》(1997年第1期),沈生杜的《秦汉时期的军队政治教育思想》(1997年第1期),陆春炎的《隋唐宋元时期的军队政治教育思想》(1997年第2期)等。外国军队政治工作史研究方面,主要有续建宜的《伏龙芝政治工作思想初探》(1995年第3期),许悦联的《克伦威尔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军队政治教育探要》(1996年第4期)等。1997年5月,佟明忠主编的《中外军队政治教育思想通史》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全军军事学“八五”计划课题最终成果,第一次对古今中外军队的政治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填补了军队政治工作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1999年10月,裘克人、陆春炎主编的《“生命线”上的足迹——人民空军政治工作五十年史话》由蓝天出版社出版。

进入21世纪,军队政治工作史在通史研究和专题研究方面都有新的进展。2001年5月,谈志兴、卢冰、黄继荣编著的《“生命线”的咏叹——20世纪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的光辉历程》由黄河出版社出版。2002年10月,佟明忠主编的《中外军队政治工作思想通史》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外军队政治教育思想通史》的修订本,增加了若干重要内容。2003年6月,裘克人、陆春炎、朱少华编著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的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由蓝天出版社出版。2004年7月,卜松林、吴东莞主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发展史》由蓝天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我军政治工作发展历史及规律进行了全面研究。这一时期,上海学者在多家军内刊物发表了数十篇专题论文,对军队政治工作史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主要有陆春炎的《古代军队处理军民关系思想探析》(《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帅启朗的《我军宣传工作的历史考察》(《军事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宋锦华的《我军党委制的历史考察》(《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吴东莞的《面向新世纪我军政治工作创新与发展之回顾》(《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陈岸然、李书吾的《抗战中我军瓦解日军的历史经验》(《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等。

2007年是建军80周年,裘克人在《军队政工理论研究》第4期发表《我军政治工作八十年的启示》,张云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发表《建军80年基本经验的总结及优良传统的时代价值》,对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进行了总结。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帅启朗在《中国军队政治工作》第9期发表《新中国60年军队宣传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孙柳、陈兴风在《军事历史》第6期发表《新中国60年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历史与启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这一时期,军队学者的研究还涉及诸多专题,如张明楚、何科君、曾瑜华的《大革命时期中共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谈志兴、陆慧新、李永玲的《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经验》(《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第4期),张煜、马怀军的《人民军队防空作战政治工作历史经验研究》(《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第4期),冯宪书的《中国特色军队政治工作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启示》(《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等。这些专题研究论文,在研究的对象、时段、内容、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宽广的视阈及跨学科的优势,推动了军队政治工作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研究

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基础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空军政治学院举办了“改革、开放、搞活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会议成果选编为《改革开放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一书。同年,《空军政治学院学报》创刊号以“本刊编辑室”的署名发表了《军队政治工作学的回顾与展望》,同时发表了多篇专题论文,标志着上海学者在国内较早开始了对军队政治工作学的理论研究。1987年开始,《空军政治学院学报》开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我军政治工作”等栏目,围绕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讨论,3年间发表了60余篇论文,对军队政治工作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意义作用、基本范畴、本质特征、主要任务、方法原则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1988年,冷浩然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辩证法》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从哲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相结合的角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1989年,徐德清主编的《逻辑与政治工作》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90年代,军队政治工作基础理论研究紧贴形势任务,突出学科融合,在基本理论问题、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市场经济条件和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军队政治工作发展、空军政治工作理论、跨学科政治工作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成果。1990年3月,孙健主编的《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8月,楼焕甲、刘芳、张家驹合著《美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93年1月,裘克人主编《军队政治工作学理论新探》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8月,刘芳主编的《空军政治工作简明词典》由蓝天出版社出版。1995年11月,裘克人等著《军队政治工作方法论》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并获全军院校政治理论优秀成果奖。同年11月,裘克人等著《航空兵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由蓝天出版社出版。1996年5月,蒋乾麟、严芳田、宋锦华主编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与空军政治工作》由蓝天出版社出版。1997年5月,冷浩然、唐志龙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哲学问题》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结项成果,并获全军院校政治理论优秀成果奖;课题组还先后发表了十几篇专题论文,扩大了本课题研究的影响。1999年3月,励永庆、茅献鹏主编的《飞行政治工作论》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军事学重点课题“飞行政治工作研究”的最终成果。这一时期,《空军政治学院学报》开设了“市场经济与政治工作”等栏目,发表了近百篇专题论文。军地学者还在《中国军事科学》《军事历史研究》《南京政治学院学报》《西安政治学院学报》《解放军报》等刊物发表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进入21世纪,军队政治工作学研究积极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历史性课题,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聚焦信息化条件下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等时代主题中,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2001年,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与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联合召开“面向新世纪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理论研讨会。同年,刘定昌等主编的《江泽民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论述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佟明忠著《新时期军队政工理论研究——于相反中求相成的政工哲理》(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3月,裘克人、刘振忠主编的《新世纪军队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全军军事科研“十五”计划重点课题“21世纪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创新研究”的最终成果,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历史使命、坚持不懈地强化革命军人的精神支柱等12个专题展开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若干突破性进展。2003年4月,卜松林、刘志生主编的《军队政治工作学基本原理》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该书在1996年版《军队政治工作学原理新编》基础上重新编写而成,对军队政治工作的本质和特点、主体和客体、目的和手段、环境和原则、地位和作用、主要矛盾和基本规律、作风和方法、管理和效益、创新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11月,沈国权主编的《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2月,裘克人、赵言舟、章德峰等合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军队政治工作创新》由蓝天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朱少华主编的《军队历史使命与政治工作创新》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收入数十篇反映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历史使命与政治工作发展的研究论文。2009年2月,谈志兴等著《科学发展观与军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获第二届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6月,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组织编写的《军队政治工作学进展(第一卷·2008)》年刊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该刊充分发挥该院军队政治工作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优势,邀请全军政治工作学领域知名专家主笔,聚焦新世纪军队政治工作学学科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实践课题,发表了一批很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军队政治工作学进展(第二卷·2009)》于2010年8月出版,其后又陆续出版多卷,已成为军队政治工作学研究的知名学术品牌和重要交流平台。

三、军队政治工作业务研究

军队政治工作内涵丰富、领域宽广,相关专业的研究历来受到重视。1985年6月,空军政治学院组织召开了“新时期基层政治工作改革与创新研讨会”。1986年,丁一平编著的《连队政治工作杂议》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创刊的《空军政治学院学报》第1期发表了裘克人的《飞行学员到部队后的政治教育问题研究》等专题论文。至80年代末,《空军政治学院学报》围绕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现实问题发表了200余篇文章,其中以一事一议、解惑答疑的短论为主,也有一些理论研究的成果,如阎振远的《谈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堵塞方法》(1987年第5期),宋振林等的《当前部队抓典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其对策》(1988年第4期),张福寿、陆春炎、吴乃山的《谈新时期军民关系的特点及其基本准则》(1989年第3期)等。

1990年代,军队政治工作业务研究受到更多重视,研究涉及政治机关工作、部队政治工作、基层政治工作等不同层级,以及组织、干部、宣传、教育、文化、保卫、群众、政法等不同专业,产生了一批具有理论前沿性和现实指导性的研究成果。1990年6月,隋玉梁、叶金生、陈学来等编著的“政治机关干部专业训练丛书”4种由蓝天出版社出版。其后,蓝天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张福寿、陆春炎主编的《连队政治工作概论》和《基层政治干部能力训练纲要》(1992年),胡金海编著的《军队基层文化工作》(1994年),帅启朗、刘源沥主编的《基层政治工作方法探析》(1996年)等。1996年8月,励永庆等著《军校学员政治素质培养工程研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军院校政治理论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12月,茅献鹏、刘建华合著的《军人犯罪及其预防》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一时期,《空军政治学院学报》仍然是专题研究论文的主要刊发载体,十年间发表的成果在1000篇左右,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张福寿等的《关于党员评议的理性思考》(1991年第3期),沈国权的《实现政治工作对军事训练服务保证的整体效益》(1992年第6期),陈岸然的《深化部队艰苦奋斗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997年第1期)等。上海学者在其他刊物发表的研究论文也有数百篇。

进入21世纪,在军队政治工作业务研究中,关于政治机关工作、连队政治工作、宣传文化工作等的研究取得丰富成果,关于师旅团政治工作、武警部队政治工作等的研究等有了新的突破。2001年12月,谈志兴、徐国庆主编的《尊干爱兵导论》由蓝天出版社出版。2003年1月,刘志生著《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由时代出版社出版。2003年起,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军队政治工作学系列教材陆续出版,其中包括茅献鹏等主编的《师旅团政治工作概论》(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4月),帅启朗主编的《军队宣传工作理论与实践》(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5月),陈学来主编的《军队政治机关工作》(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7月),徐国庆等编著的《连队政治工作概论》(蓝天出版社2005年8月),宋锦华著《新时期军队组织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蓝天出版社2005年10月)等。这批教材的出版,对推进军队政治工作学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广泛影响。2005年6月,程伟主编的《武警部队政治机关基层业务工作指南》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拓展了武警政工研究的新领域。同年12月,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组织编写的“履行使命与能力建设丛书”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这一时期,军队学者还发表了大量专题研究论文,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裘克人的《论“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的创新点与优越性》(《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陈岸然的《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中国军事教育》2004年第5期),沈国权的《试析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指挥人才的战斗精神》(《中国军事科学》2005年第4期),罗剑明的《强化部队战斗精神的辩证思考》(《中国军事科学》2005年第4期)等。

2006年以来,军队政治工作各专业研究不断深化,尤其是军队党的建设、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武警部队政治工作等方面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创新价值的理论成果。2006年6月,黄士良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军队党的建设创新》由蓝天出版社出版。同年7月,朱少华、朱东来、周华、陈岸然主编的《军队党支部建设新论》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2007年4月,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组织编写的“文字材料写作范本”由蓝天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共8种)。2008年9月,陈学来主编的《部队机关会议实务与实例》、徐国庆主编的《军队基层政治干部“四会五能”实务》由蓝天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吴东莞、沈国权等著《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论》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同年,武警政治学院组织编写的4种著作由人民武警出版社出版,包括《党支部书记读本》(李吟主编)、《武警部队大队(营)党委工作研究》(王辉主编)、《武警基层政治工作专题研究》(李箕龙主编)、《和谐社会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向以馥、黄及全、何主编)等,是武警部队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2010年10月,贺培窑、张鑫主编的《武警基层预防犯罪工作》由蓝天出版社出版。同年11月,李书吾著《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与创新》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提出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概念并从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时期,发表论文的数量较之前有所增加,并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理论观点,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如刘志生的《隐性教育:增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探索》(《中国军事教育》2006年第4期),王忠、李书吾的《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经验启示》(《中国军事科学》2008年第6期),任龙的《军队隐形教育载体初探》(《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任伟民的《军队党内民主文化刍议》(《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0年第6期)等。

四、军事任务政治工作研究

军事任务政治工作有着较长历史和优良传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学者从空军战时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中政治工作等领域开始了对本课题的初步探索。1990年,马驰在《空军政治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空军反突袭作战政治工作探讨》,对空军反突袭作战中政治工作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其后,潘剑秋、赵希庄等在《空军政治学院学报》发表论文,围绕军事训练中的政治工作问题进行了探讨。9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在战时政治工作、军事训练政治工作、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等领域都出现了一批奠基性成果,主要有蒋乾麟的《我军战时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基层政工读物》1996年第1期),帅启朗、陈岸然、龚平的《亚军事行动政治工作特点规律研究》(《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陆春炎、宋锦华的《要地防空联合战役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等。

2003年,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由此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军事任务政治工作尤其是战时政治工作的发展。同年4月,宋锦华、徐国庆、夏欣欣等编著的《战时政治工作概论》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茅献鹏、邱国等编著的《战时政治工作技能训练》由蓝天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茅献鹏著《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的政治工作》由蓝天出版社出版。2005年4月,陈岸然著《联合作战政治工作》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12月,贺培窑主编的《武警后方防卫作战政治工作》由上海武警政治学院印行。这几种著作,是这一时期军事任务政治工作专题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张西勇、朱慧的《信息化条件下武警部队反恐斗争中政治攻势适用的思考》(《广州指挥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茅献鹏的《政治工作三战一体论》(《西安陆军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谈志兴的《把握复杂电磁环境下军事训练中政治工作的关键点》(《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等。

2008年以来,军事任务政治工作研究与军队政治工作实践发展同步,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战时政治工作研究方面也有一些新突破。2008年,蒋春余、王辉主编的《武警部队任务中政治工作》,孔祥振、王强主编的《武警部队遂行任务中的三战研究》,冯宪书、任龙主编的《武警部队执勤政治工作》,先后由人民武警出版社出版。2009年,赵曙光、刘明涛主编的《武警部队处置突发事件政治工作》,王杰斌、田更新主编的《武警部队反恐怖作战政治工作》,也由人民武警出版社出版。这几部著作,基本涵盖了武警部队主要军事任务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研究论文方面,主要有刘志生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宣传动员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年第4期),孙柳的《大力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的效益》(《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年第5期),张煜的《从抗震抗灾看我军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长缨》2008年第8期),蒋春余的《遂行多样化任务的主要特点及对政治工作的要求》(《武警学术》2009年第2期)等。2010年,《军队政工理论研究》第6期集中刊发了一组关于世博安保任务政治工作的论文,对世博安保任务中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关于战时政治工作研究,围绕联合作战中政治工作、演习演练中政治工作、基层战时政治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有刘威的《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瓦解敌军原则实现问题探析》(《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陈岸然的《联合作战政治工作协调功能发挥管见》(《指挥学报》2008年第11期),张煜的《做好基层战时政治工作需要把握的问题》(《长缨》2009年第5期)等。

五、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研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随着军队指挥自动化建设的启动而发端。1996年12月,由空军政治部组织、空军政治学院参与研制的“四个教育软件”,标志着多媒体技术开始广泛运用于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1998年,李涛在《空军政治学院学报》第6期发表《对信息战中政治工作的前瞻性思考》。2001年,沈国权、吴东莞在《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思想政治工作占领网络阵地的思考》,呼吁要创造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同年,刘定昌、卢根鑫、陈学来等承担的全军军事科研“十五”计划课题“军队政治工作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平台的构建与开发”获准立项。

2003年开始,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是年,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开始面向全军招收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方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并于次年首次招收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项目博士后。同年6月,谈志兴、雷德胜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网上之路》由黄河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课题组(组长沈国权)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军事学课题“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研究”获准立项。2004年12月28日,首届“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召开,拉开了全面开展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理论研究的序幕,会议论文结集为《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海潮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2006年11月,《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研究》一书作为课题最终成果由解放军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对该问题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初步构建了具有我军特色的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理论体系,后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同年,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以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为主体的“军队政治工作信息管理”进入重点学科建设领域,标志着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学科正式诞生。在此期间,课题组成员先后撰写和发表了20多篇研究论文和调研报告,产生了广泛影响,主要有沈国权的《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宏观指导的两个问题》(《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谈志兴的《着力推进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培养》(《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沈国权的《刍议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6年第1期),沈国权、张煜、孙建祥的《着力解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等。2007年,汤德品承担的全军军事科研项目“武警政工信息化建设应用方法研究”获准立项,开辟了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研究的新领域。同年5月,黄海鹰主编的《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应用技术(基础篇)》、周爱武主编的《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应用技术(应用篇)》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2008年10月12日,全军“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研发中心”在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正式挂牌成立。同年,该院专家主持的《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基本术语》研制完成并向全军颁发执行,填补了国家军用标准体系中军队信息化术语的空白。2009年11月,沈国权主编的《军队信息化文化研究》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荣获第三届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这一时期,上海军队学者围绕本学科建设发展进行研究,发表了一批成果,主要有沈国权的《推进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中国军事科学》2008年第1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宏观筹划的若干问题》(《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谈志兴的《军队信息化文化建设是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年第5期)等。2010年10月19日,全军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召开。同年,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课题组承担的军队重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含单位奖和个人奖)。

六、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学界对外军政治性工作的相关研究日益重视。当时,学界对苏军政治性工作关注较多,同时也兼顾到美军等的政治性工作,并以《空军政治学院学报》为主要阵地,编译和撰写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关于苏军政治性工作的论文主要有续建宜的《从苏共二十七大看当前苏军政治工作动向》(1987年第1期),李静、袁亚楠的《中苏军人荣誉感的比较和分析》(1989年第2期),陶七一的《论苏军政治工作稳定结构的内容亚结构》(1990年第4期)等。此外,沈根林的《联邦德国国防军的“精神领导”》(1989年第2期),吴照生的《西方军队精神教育的特点》(1989年第3期)等论文,对外国军官队伍建设、精神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进入1990年代,对美军政治性工作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并在1993年以后逐渐成为重点。这一时期,张天的《除了批判,还能借鉴点什么?——对美军政治性工作的新认识》(《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美军的基础性思想教育》(《政工学刊》1995年第3期),吴东莞的《美军人事管理特点分析》(《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续建宜、杨恕的《美军干部政策机制探索》(《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谈志兴的《美军宣传手段剖析》(《政工学刊》2002年第3期),张煜、李书吾的《美国陆军随军牧师制度发展简史》(《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1、2、3期)等,拓展和深化了美军政治性工作研究。也有一些学者对美军之外的外军政治性工作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2005年12月,刘志生主编的《外军军官能力建设概况》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全面考察了外国军官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特点及对我军的有益启示。

2006年12月下旬,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承办的全军第一届“美军政治性工作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优秀论文编入《美军政治性工作研究论丛》(第一辑),基本反映了国内美军政治性工作研究的最新成果。此后,“美军政治性工作学术研讨会”每年举办一届,均由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承办,截至2010年底连续举办五届,出版《美军政治性工作研究论丛》五辑,成为我国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的重要平台,产生了广泛影响。上海学者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罗剑明的《美军战斗精神激励历史沿革》,陈岸然的《美军军事文化的发展特点及规律》,张煜的《随军牧师制度对美军建设的影响》,赵曙光、唐芳的《美军文职人员制度改革及其对我军的启示》,吴东莞的《美军组织体制改革的原则与举措》,付畅一的《美军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探析》,李丛禾的《当代美军军事文化论要》等。

2006年以来,学术界围绕外军尤其是美军政治性工作相关问题广泛展开研究,形成了比较丰富的成果。2007年1月,张煜、李书吾著《美军随军牧师制度研究》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是国内关于这一问题的代表性学术成果。2009年1月,李庄前翻译的《美国陆军军官领导力》一书,作为“美军政情研究译丛”之三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2009年9月,刘向东著《美军军官职业教育研究》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发表的研究论文中,关于美军政治性工作的占了绝大多数,主要有刘志生的《美军高级将领核心能力要素培养透析》(《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项飞的《美国退伍军人安置制度之考察》(《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付畅一、黄拥军的《美军联合作战指挥军官培养及其启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等。也有少数成果涉及外军政治性工作总体研究及其他国家军队政治性工作研究,如周军的《对研究外军政治性工作的期刊论文统计分析》(《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朱纯辉的《俄军军官能力培养的主要做法》(《外国军事学术》2009年第10期)等。2009年10月,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主办的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专业刊物《外军政情译丛》创刊,成为编译刊发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成果的又一重要学术阵地。


第四节  国防建设学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学术界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防这一主题广泛开展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国防基础理论、国防历史、国防思想、国防动员、国防经济、国防教育、人民防空等领域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在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国防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防理论研究(包括国防基础理论、国防历史、国防思想、国防动员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重视。《军事历史研究》发表了几十篇关于国防历史、国防思想的论文,如高铁军的《毛泽东国防现代化思想初探》(1987年第3期)、余子道的《民国时期国防思想的奠基石——〈国防论〉》(1988年第3期)等。1988年12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吴春秋著《战略研究与现代国防》。1989年,任永贵在《国防》第10期发表《后备兵员训练改革设想》。

进入90年代,国防理论研究开始取得重要突破。1990年3月,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成立,第二军医大学教授方敏担任所长。该研究所是研究国防战略问题的学术研究机构,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民间军事智库。在80年代研究的基础上,上海学者较早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大国防”理论。1990年4月13日,方敏在《解放军报》发表《需要确立“大国防”观念》。同年5月,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主持召开了全国首届“大国防主题学术研讨会”。1991年2月,方敏主编《大国防纵横谈》由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方敏著《大战争》由国际展望出版社出版。1994年10月,方敏、樊恭嵩著《大国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几部著作的出版,成为当时“大国防”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方敏等提出的国防利益整体性、国防职能多元性、国防威力综合性、国防建设系统协调性、国防事业社会性、国防战略总体性等观点和理念,也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先后组织召开了几十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并编辑出版了“大国防论丛”、“中国当代国防文库”及《国防战略研究》(内刊)、《中国国防教育》等,其中“中国当代国防文库”至2010年已出版12卷,收录论文1万余篇,产生一定社会影响。专题研究方面,在邓小平国防思想研究、大城市国防动员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成果最为突出。关于邓小平国防思想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张家驹的《邓小平国防思维方法论概论》(《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方敏的《论邓小平国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等。方敏主持的“邓小平的现代国防思想研究”获准立项国家“九五”规划课题。关于国防动员理论研究,针对上海作为特大城市的特点,发表了多篇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指导价值的理论成果,主要有侯永发的《谈濒海城市战争潜力的转化》(《国防》1990年第9期),徐匡迪的《适应新时期军事战略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国防》1997年第2期)等。

进入21世纪,国防理论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并出现一些新的特征和取向,主要表现为关于国防史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关于中国共产党国防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形成了一个热潮,关于国防动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持续深化。

关于国防史尤其是国防思想史的研究。学者重点围绕近代以来国防史、历代国防思想等领域展开,主要成果有徐希燕的《墨子的国防战略与国际关系思想研究》(《管子学刊》2000年第2期),奚纪荣的《试论中国国防的历史经验》(《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张芳的《论晚清海防建设观念的三大误区》(《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等。2010年3月,奚纪荣编著《国防历史概要》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于中国共产党国防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2003年,张云的《试论毛泽东国防思想科学体系的特色》入选全军“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军事思想学术研讨会”,对毛泽东国防思想的理论体系及鲜明特色进行了深入探讨。2005年11月,张云、薛小荣、苏世伟著《中国共产党与国防现代化》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的最终成果之一,分13章全面研究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学术界重点对中国特色国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研究。王忠的《论中国特色国防理论的创新》(《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和张云的《关于中国特色国防研究的若干问题》(2009年入选中国军事史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2009年5月,张云著《中国特色国防研究30年》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总论”“国防理论篇”“国防动员篇”“国防后备力量篇”“国防经济篇”“国防科技工业篇”“国防教育篇”“国防法制篇”“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篇”等专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关于国防建设、国防动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何其松在《东南国防交通》发表《谈交通保障力量的平时准备与训练》(2001年第11期)、《企业改制后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2002年第1期)等论文,周建明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发表《中国外交与国防战略初探》(2003年第4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对策其他相关理论成果主要有江勤宏的《坚持“平战结合”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国防动员实质性准备》(《国防》2006年第3期),周荣华的《坚持和平发展,树立新型国防观——试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新国防观之科学构建》(《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吴齐的《构建平战一体军民融合的新型国防动员体系》(《国防》2008年第7期),柴林崇的《大城市后备力量遂行大型活动安保任务执勤准备问题初探》(《国防》2010年第7期)等。

 二、国防经济

改革开放后,上海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国防经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空军政治学院游潜之为代表的军地学者,陆续发表了一批相关研究成果。1987年,游潜之、单礼丰在《世界经济研究》第3期发表《从“星球大战”计划的实施引起对我国国防经济的思考》,指出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不仅使美苏之间的争夺扩展到太空领域,还直接影响今后的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格局,我国应该就此加强研究,并制定相应对策。1988年,郑琦、胡运龙在《西欧研究》第1期发表《西方国家军事——工业综合体介绍》,指出“军事——工业复合体”是指军事领导机构同工业、研究、教育和政界等很广泛的部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国防经济体制,是由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的多种结构的统一体。1989年,游潜之、刘晓峰和倪忠达在《军事经济研究》第4期发表《关于国防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提出我国国防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应建立起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合理配置、灵活转换的理想模式。同年,游潜之在《军事经济研究》第4期发表《近年来美国军事经济管理的重大改革》,介绍了美国国防部门进行军事采购的经验以及近年来管理工作的重大改革,为我国提供了经验借鉴。

20世纪90年代,上海国防经济研究不断深入。1991年,徐有轲、霍难在《军事经济研究》第10期发表《国防费缺口归因论》,指出国防费的客观需求大于国防费的实际供给,使得国防费短缺处于一种常态,继而揭示了造成国防费短缺的供给无力和需求膨胀的规律。徐安德在《飞航导弹》第7期发表《关于国防经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增殖作用”的研究》,用数学模型分析了一些国家国防经费与国民经济增长(或下降)的关系,指出国防经费的增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面。1992年,周炎明在《军事经济研究》第9期发表《公共物品——国防》,阐述了国防的公共特征1993年,周炎明在《军事经济研究》第6期发表《浅谈我国军人离退休费用的经济性质》,探讨了我国的军人离退休制度,指出国家劳动制度改革为国防现代化建设铺平了道路,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21世纪以来上海国防经济研究进入大发展时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上海财经大学及该校的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成为国内本学科研究的重镇2002年,祝尔坚在《上海经济研究》第2期发表《信息化与国防产业跨越式发展》,提出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国防产业带来了以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同年又在该刊第12期发表《国民经济动员中的国际贸易策略》,指出国际贸易的展开将有利于国防经济潜力的增长,提高国防经济实力,优化国防经济结构。2004年,“科学发展观与国防经济建设”高级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参加会的优秀论文汇编为《科学发展观与国防经济建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上海财经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成立,陈晓和当选为首任主任。同年,该中心组织召开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国防经济建设高级研讨会。2006年,该中心又召开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型时期的国防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同年,严剑峰在《军事经济研究》第2期发表《两种兵员征募制度的军事人力预算成本之比较》,指出军事人力训练支出的投资回报时间较长时,自愿兵役制的优点更为突出;陈晓和、陆嘉在《军事经济研究》第10期发表《我国国防工业面临的全球化挑战及其对策》,指出我国国防工业主要面临有可能丧失自主性和在国际军火贸易市场有可能被边缘化两大挑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2007年,严剑锋著《兵员征募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兵员征募制度进行行深入研究。同年,严剑峰在《军事经济研究》第3期发表《我国现行征兵制度运行的社会成本》,该文根据征兵法规,对我国征兵制所引起的社会成本进行了分析。陈晓和、王建在《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第4期发表《我国军工企业资本运营的模式选择》,指出军工企业应通过并购重组、上市、资产注入等扩张型资本运营模式来实现军工资产优化配置。2008年,陈晓和、刘宝在《军事经济研究》第2期发表《国防工业进入规制问题研究》,指出国防工业是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战略性产业,必须对其实施科学进入规制。同年,陈晓和、靳子畅在《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第6期发表《对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思考》,提出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有利于国防工业基础和民用工业基础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2009年,赵晓雷、严剑峰、张祥建在《财经研究》第1期发表《中国航天产业后向关联效应及前向关联效应研究——以上海数据为例》,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和上海最新投入产出表数据,研究了航天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后向关联效应与前向关联效应。刘宝、陈晓和在《国防技术基础》第4期发表《武器装备采办竞争与单一来源选择研究》,提出在武器装备采办中对竞争与单一来源的选择只有满足可行性与合意性两项条件,武器装备采办才适宜引入竞争,否则应保持单一来源。严剑峰在《标准科学》第11期发表《军标与民标统一的经济学基础及其判断准则》,探讨了促进军标与民标统一的可行性及其经济学基础。陈晓和、陆嘉在《军事经济研究》11期发表《应急财力动员下财政支出结构调整顺序研究》,提出未来战时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应按照行政管理费-经济建设费-其他类支出-社会文教费的顺序进行。陈晓和、邱祖学在《生产力研究》第18期发表《突变理论在战时财力动员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运用》,用突变理论建立了战时财力动员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同年8月,陈晓和著《中国国防经济安全研究》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军民一体化、产权多元化、装备信息化、决策民主化可能给中国国防经济安全带来的隐患,并提出了相应对策。2010年,韩景倜、罗春香在《经济管理》3期发表《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费德尔-拉姆模型》,用费德尔一拉姆模型对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陈晓和、张娇芳在《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第5期发表《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综述》,提出探讨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助于准确判断和把握国防开支和国民经济的相关性,为减少国防开支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增强其正效应提供理论依据。同年6月,李超民著《新中国国防经济思想史》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防经济思想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考察,在国内首开新中国国防经济思想研究之先河。

(说明:“国防经济”部分由陈晓和、韩啸、刘元雷、吴燕撰写初稿,韩洪泉统稿

 三、国防教育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学界对国防教育的研究日益重视,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如葛泉的《对高等学校学生军训的几点看法》(《上海高教研究》1987年第4期),刘定富、刘代文的《适应战略转变  开辟军队国防教育的新领域》(《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等。1988年,曾庆红在《中国民兵》第9期发表《国防教育要从孩子抓起》,概要介绍了上海市抓好青少年国防教育的经验做法。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对国防教育的各个理论与实践环节都有所涉及,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探讨。

90年代,上海国防教育研究有了较快发展。仅1991年,上海学者发表的较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就有十几篇,如洪流的《搞好海上民兵的国防教育》(《国防》1991年第1期),曹斌的《必须尽快完善国防教育制度》(《中国民兵》1991年第2期),张国清的《新时期大学生军训的重大意义》(《同济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等。1992年9月,《上海市国防教育条例》正式颁布施行。1993年1月,上海市国防教育委员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上海国防教育研究的发展。研究者围绕大城市国防教育理论、国防教育的历史经验与传统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陈至立的《大城市国防教育要实现“五个形成”》(《国防》1993年第1期)、章周铭的《企业武装部在国防教育中的作用》(《国防》1994年第9期)、王联斌的《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等。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中国国防教育》刊物及多种国防教育读本。奚纪荣主持的“中国大中学校国防教育研究”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军队重点课题,课题组专家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21世纪以来,关于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了许多新进展。2000年8月1日,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主办的“全民国防教育网”正式上线,成为全国首家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大型网站。2001年9月,葛芝金主编《国防教育概论》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6月,奚纪荣主编《中国国防教育》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同年,奚纪荣在《军事历史研究》第3期发表《中国国防教育史概论》,后荣获军事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年,熊忠辉、张帆在《青年研究》第7期发表《我国青少年学生国防教育基本情况调查》,在对包括上海在内的14个省市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2006年,裘克人、张煜在《学习时报》发表系列文章,介绍了国外开展青少年国防教育的做法及经验,并发出举办中国特色少年军校的倡议。2008年,上海市国防教育办公室组织编写的“国防教育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在江苏苏州主办了“中国全民国防教育六十年”研讨会。2009年至2010年,先后发表了张龙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推进大城市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国防》2009年第7期),翟海涛、何英的《民国上海的童子军教育及其影响》(《历史档案》2009年第4期),奚纪荣、毛美力的《新中国60年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历史回顾》(《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增刊)等论文,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涉及国防教育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各个领域,反映了这一时期国防教育研究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入性。2010年6月,张国清编著《军事训练与民防教育》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五节  特色交叉学科

军事学涵盖广泛,仅就社会科学领域而言,除前面3节所述学科外,还包括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事管理学、军事后勤学、军事装备学、军事训练学等一级学科及几十个二级学科。上海学界对各个学科都有涉及,特别是关于若干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如军事伦理学、军事法学、军事政治学、军事文化学、军事心理学、军队管理学、军事人才学、军事卫勤学、军事情报学、军事信息管理学等,在全国全军居于领先水平、占有重要地位、形成特色优势。

一、军事伦理学

我国的军事伦理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关于学科名称,学术界有“军事伦理学”“军人伦理学”“国防伦理学”等不同提法,所指大致相同。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总政治部同时向军队院校提出“创建军人伦理学工程”的明确要求。同年,王联斌在《道德与文明》第3期发表《加强军人伦理学的研究》,就军人伦理学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1987年5月,王联斌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军人伦理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军事伦理学新学科的诞生。1988年4月,袁亚楠、李静、张日明翻译的《军人伦理学》(苏联沃尔科戈诺夫著)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89年2月,武警上海总队政治部编著的《武警战士思想品德修养》由百家出版社出版。

20世纪90年代是军事伦理学发展较快的时期。军事伦理学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从科学研究到人才培养,呈现出全面开花、迅速发展的势头。1994年,空军政治学院创建第一个伦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第一批军事伦理学硕士研究生。1998年,空军政治学院开始依托军队政治工作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联合培养军事伦理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成果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是关于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军事历史研究》《道德与文明》两种刊物90年代专门开设了“军事伦理思想研究”栏目,上海军地学者发表了几十篇文章。主要有王联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加强军人伦理学学科建设》(《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2期),朱少华的《中国军人价值观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军事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陈岸然的《科学技术发展对军人伦理价值的影响》(《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等。

二是关于军事伦理思想史研究。这是军事伦理学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领域,尤以王联斌的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在90年代发表了40余篇相关论文,其中20余篇发表于《军事历史研究》“军事伦理学研究”专栏,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军事人物和兵学著作的军事伦理思想进行了全面考察,特别是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的《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研究》,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并被评为全军院校政治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其他主要成果有朱少华的《〈武经总要〉的军事伦理思想》(《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李妙根的《孙中山的军事伦理思想概述》(《军事历史研究》1993年第4期),潘积中的《毛泽东军事伦理思想探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8年第6期)等。

三是关于军队道德建设和军人品德修养研究。先后发表了邬贵光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军人道德关系》(《道德与文明》1991年第4期),朱少华、徐德清、王宏君的《当前部队道德建设刍议》(《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徐金发的《对军队道德建设的现实思考》(《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等论文,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队道德建设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1994年,南京地区军队院校协作中心在上海召开军人伦理学年会,围绕“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部队道德建设”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1996年,空军政治学院举行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部队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1999年7月,王联斌主编的全军政治理论重点教材《革命军人思想品德修养》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荣获第四届全军院校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特别奖。

四是关于中华武德传统研究。中华武德文化是军事伦理传统的核心内容。王联斌在《中华武德文化研究》(《学术月刊》1998年第10期)一文中,对中华武德文化研究对象、发展轨迹、基本特征等问题作了系统论述。这一时期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主要有王联斌、李志芳主编《中华兵林传统武德观览》(黄河出版社1994年出版);空军政治学院组织撰写的“中华武德宝典”3种:王联斌著《中华武德通史》(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出版),刘芳、徐德清主编《中华武德镜鉴》(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出版),朱少华主编《中华武德名论》(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出版),是该课题研究的权威著述。

2000年以后,党和国家推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核心价值观教育;军队于2001年正式颁行《军人道德规范》,2008年正式提出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以此为契机,军事伦理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了新的拓展和深化。2000年1月,王联斌、徐德清、王宏君主编《军队道德建设》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2003年7月和2009年3月,王联斌主编《军人思想道德修养》和《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分别荣获全军第一届、第二届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特别奖。2008年4月,赵曙光主编《忠诚卫士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人民武警出版社出版。此外还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辅导读物。在此基础上,军地专家学者围绕军事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持续展开研究,在深化原有研究方向的同时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学科基本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在军事伦理功能、军人品德培育、部队道德建设、中华武德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新的突破,主要成果有陈岸然的《军事人才品德培育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王联斌的《谈毛泽东的军人价值观及其现代价值》(《中国军事科学》2007年第6期),陶明报的《武德的起源及其影响武德内涵理解的基本要素》(《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卫琦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相适应的先进武德文化》(《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刘芳的《科学认识和合理继承中华武德文化》(《人民日报》2010年4月2日)等。

学科研究方向进一步拓展。在国防伦理研究、外国军事伦理研究、军事医学伦理研究、军人消费伦理研究等方面都有新的建树,主要成果有张长岭的《美国军事伦理研究对我国军事伦理研究的几点启示》(《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1期),张煜的《略论西方战争伦理观的嬗变》(《中国军事科学》2004年第1期),王联斌的《21世纪军人伦理学的研究与展望》(《中国军事科学》2004年第3期),杨放的《军事医学伦理学探析》(《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年第5期),张雪梅的《中外军人价值观功能比较》(《国防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等。2004年开始,第二军医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军事医学伦理学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先后出版《军事医学伦理学》等10余部专著、教材、论文集,并承担多项国家、军队和上海市课题研究任务。

学科实践价值进一步凸显。主要体现在军人道德教育特别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方面。2008年4月,南京政治学院与某集团军联合举办的“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在苏州召开。2009年3月,受总政治部委托,由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承办了“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研讨会”。2009年11月,唐志龙主编的《军人价值观教育系统丛书》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5月和2010年6月,李吟、黄及全、向以馥主编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和向以馥主编的《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学习手册》相继由人民武警出版社出版,是武警部队进行学习教育的重要教材。在此前后,许多学者围绕践行军人道德规范尤其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产生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质量和较强指导价值的理论成果,主要有段文灵的《论合理功利意识下的奉献精神——新世纪革命军人奉献观探究》(《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2期),沈国权的《把握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关节点》(《中国军事科学》2009年第2期),邹安乐的《新时期青年官兵价值观教育的理性考察》(《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09年第2期),刘芳的《当代革命军人价值选择的根本依据与目标导向》(《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孙柳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与军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增刊),王联斌的《中华传统武德文化: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有价值的参考借鉴》(《解放军报》2010年7月8日)等。

二、军事法学

军事法学是一门新兴学科。1978年以后,在恢复法制和整顿军队的背景下,军事立法逐渐受到重视,军事法学研究也随之起步。1989年,《空军政治学院学报》第1期发表了薛伦卓、陈友清的《当前军事法制建设的几个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新立主编的《军用实用法律手册》。1991年,阎振远主编的《军人常见法律应用》由蓝天出版社出版。此后上海学者在军事法学的各个领域都发表了一批拓荒性成果,军事法史学研究有宋振荣的《太平天国农民军军法综述》(《军事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等,军事立法研究有章宝坤、陈兴祥的《我国现行兵役法规亟待完善》(《国防》1994年第1期)等,战争法研究有阎振远的《〈空战规则草案〉与空战法初探》(《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等。

进入21世纪,军事法学研究继续向历史、专题和现实三个维度深化拓展,尤其在国际军事法学和军事法制建设研究方面成果最为丰富。关于国际军事法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国际法的军事运用和战争法的实例研讨等问题,如管建强的《从国际法看日本国侵华战争的民间赔偿问题》(《法学》2000年第3期)刘阿明的《先发制人与国际法——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的考察》(《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等。关于军事法制建设与依法治军研究,以军内学者的学术成果为主,主要有阎振远的《军事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蔺春来的《对完善基层预防犯罪工作机制的思考》(《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等。

2005年以来,军事法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热点,法律战研究异军突起,国际军事法学研究与现实问题联系更为紧密,军事法制研究在军事立法和军事司法的研究中都有新进展,军人涉法问题研究受到较多关注。关于法律战研究。倪正茂主编的《法律战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是最主要的研究成果,该书从法律战概念论、要素论、分类论、原则论、过程论、系统论、规律论等方面,对法律战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专题研究论文主要有倪正茂的《论法律战的特点》(《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王霞的《法律战概念的形成、内涵和作用》(《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钱蘅的《武警部队法律战研究成果综述》(《武警上海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等。关于国际军事法研究,更加注重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紧密接合,如金永明的《专属经济区内军事活动问题与国家实践》(《法学》2008年第3期),管建强的论中日东海划界、领土争端解决的法律方法》(《学术界》2010年第5期)等。管建强著《公平·正义·尊严——中国民间战争受害者对日索偿的法律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是国内研究这一问题的代表性成果。关于军事法制建设研究。军事立法研究的相关成果主要有蔺春来、郭玉梅的制定独立的军事刑法是军事刑法发展的最佳选择》(《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陈政平的《对军人权益保护立法的思考》(《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等。军事司法研究的相关成果主要有张桂英的建立军事行政诉讼制度之法理思考》(《求索》2007年第4期),蔺春来的《文职人员职责履行中的刑事责任》(《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等。关于军人涉法问题研究。主要成果有邬沈青的《探析军人离婚诉讼中的否决权》(《常州法学》2007年第5期),郭玉梅的《我国兵役制度中军人权利义务关系模式的历史演变》(《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等。此外,梅宪华就加强军事信息法学研究、张桂英等就推进军事科技法制现代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索,进一步拓展了军事法学研究的新视野。

 三、军事政治学

军事政治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1986年首次正式使用这一概念。90年代,上海学者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等不同维度展开军事政治学的研究。这一时期陈明明的研究以历史挽结现实的开阔视野,先后发表了《论古代社会军人介入政治过程的条件》(《政治学研究》1995年第1期)、《发展中国家军人政权经济政策的若干特征》(《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等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其他军地学者也发表了十几篇相关学术论文,如曹泳鑫的《从战争主体到合作主体——民族国家主体行为的历史与价值》(《世界民族》1998年第4期),久玉林的《中国近代军阀政治探源》(《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1期),高民政、鲍国政、张云新的《优化军人政治心理的理性思考》(《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等。

进入21世纪,军事政治学研究很快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重要突破。2003年1月,陈明明的《所有的子弹都有归宿——发展中国家军人政治研究》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在此前后,许多学者把视野投向海外,对欧美国家的军事政治问题进行考察和研究,发表了一批成果,如周保巍的《军事创新与近代欧洲的政治发展——一项军事社会学的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高民政、郭圣莉的《〈孙子兵法〉与政治片论》(《军事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王永强的《对美国执政党与军队关系的历史审视》(《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周士新的《浅析美欧政治文化与伊拉克战争》(《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等。

2006年开始,军事政治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政治学研究中心”被确定为军队院校“2110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军事历史研究》专门开设“军事政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一系列研究论文。2006年,高民政、赵景刚在《军事历史研究》第2期发表《政治学与军队政治工作——兼论构建中国军事政治学之可能》,第一次正式提出创建军事政治学的议题,并就军事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首要任务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此后,高民政又先后在《军事历史研究》发表《军政现象与军政关系探微——兼论军事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核心问题》(2009年第1期)、《关于重视和加强军事政治学研究的思考》(2009年第4期)等论文,围绕军事政治学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学科的正式创建奠定了基础。专题研究方面,军队学者先后发表了王萍的《1945-1987:台湾威权时代的军政关系考察》(《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赵景刚的《台湾军政关系的制度架构分析》(《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等论文;地方专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军政关系等方面,如吴永年的《巴基斯坦军人政权与民主政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张晶的《政治制度因素视角看美国与中亚国家的军事合作》(《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等。

2010年在军事政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年1月,高民政等著《军事政治学导论》一书由时事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第一部军事政治学专著,对军事政治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意义与价值、可能与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对美国军政关系、当代欧洲发达国家军政关系、发展中国家军政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军政关系、中国台湾地区的军政关系等进行了全面考察。截至2011年,军事政治学研究中心又连续推出后续4种著作:《军事与政治要论——马克思主义军事政治学经典论述与基本观点》(高民政、薛小荣主编,2010年12月),《西方军事政治学评论——美国经典文武关系思想》(高民政、王永强著,2011年5月),《中国军事政治学理论——共产党人的军政关系思想》(高民政、薛小荣等著,2011年5月),《国家兴衰与军政关系纵论——大国崛起中的军事与政治》(高民政主编,2011年5月),均由时事出版社出版。这五本系列丛书,填补了中国军事政治学研究的空白,成为军事政治学学科正式创建的标志。2010年12月26日,首届军事政治学专家论坛在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举办,围绕“武装力量与政治研究:学术进展与实践发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此后,又连续举办了四届军事政治学专家论坛。这些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使本学科建设有了良好的平台,而且使上海成为本学科研究的中心。军事政治学研究中心还创办了《军事政治学研究》辑刊,成为国内军事政治学研究的主阵地。军事政治学学科的正式创立,也带动了学术研究的迅速跃升。仅2010年,就发表了近30篇学术论文,主要有高民政的《军事政治学初探》(《武警上海政治学院学报》第3期),王杰的《军事政治学的逻辑起点、学科定位及价值分析》(《军事历史研究》第3期),高民政、孙艳红的《加强军事政治学研究的意义和途径》(《中国军队政治工作》第10期),孙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军事政治分析》(《探索与争鸣》增刊)等。军事政治学的主要创始人高民政被遴选为中宣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确定为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获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称号,并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进一步扩大了本学科影响。

 四、军事文化学

20世纪80年代,文化学在我国蔚然兴起、堪称显学,军事文化学的研究也引起学术界重视。1985年,《复旦学报》第6期发表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傅葆石的《战争和文化结构的关系》和张汝伦的评介文章,可视为军事文化学勃兴的先声。1987年,《军事历史研究》第6期发表了林建松、陆惠林的《中国军事文化的初步探讨》,最早发出建立军事文化学的倡议,并就军事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研究中国军事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

90年代,军事文化学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上海学者较早开展了战争与文化的研究。1991年9月,金重远的《炮火中的文化——文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倪乐雄的《战争的文化透视》在《读书》第3期发表,是较早涉足该领域的学术论文。其后,倪乐雄又发表多篇战争文化研究文章,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1996年1月,华东理工大学成立战争与文化研究中心(后更名为战争文化与国际政治研究所),是国内第一家军事文化研究机构。对中外军事文学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的热点,主要成果有周细刚的《马克思主义与军事文学观念问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略论战争文学与历史研究的关系》(《军事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倪乐雄的《〈诗经〉与〈伊里亚特〉战争审美背景和特征之比较》(《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陈思和、李平的《关于五六十年代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唯实》1999年第10期)等。军队学者还就军队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进入21世纪,军事文化学研究的阵地和影响进一步扩大,并出现了一批高质量创新性学术成果。2001年6月,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承办的“中国先进军事文化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是第一次全军性军事文化学术会议,张云等上海学者的《试论马克思主义军事文化的风格》等5篇会议论文先后在《中国军事科学》发表。《军事历史研究》专门开设“军事文化研究”栏目,10年间发表了50多篇论文,其中上海学者的研究成果约占一半,主要有沈瑞英的《略论明清军事文化发展与西学东渐》(2000年第3期),何平立的《以礼治军:先秦奴隶制军事文化钩沉》(2000年第4期),倪乐雄的《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观念对世界和平的意义》(2001年第2期),罗建平的《汉字中的军事文化:从武力征伐到政治组合》(2003年第3期)等。倪乐雄的战争文化研究仍然受到关注,这一时期先后出版了两部著作:《战争与文化传统:对历史的另一种观察》,上海书店2000年出版;《寻找敌人:战争文化与国际军事问题透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出版。军事文艺研究方面,陈思和在所著《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中,第一讲即提出“当代文学观念中的战争文化心理”的概念,引起学术界关注。

2004年以来,军事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出版了10余种著作,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形成了若干研究的新热点,有力推动了军事文化学科体系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军事文化基本问题研究。徐长安的《军事文化发展规律初探》(《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6年第5期),毕文波的《文化学和军事文化学若干问题札记》(《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等,深化了学科基本问题研究,推动了本学科的正式建立。何奇松的《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文化诠释》(《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罗建平的《战争的语言理据及其政治意味》(《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等,是战争文化专题研究的新成果。

关于国防文化和战略文化研究。王忠的《国防文化导论》(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出版)是第一部对国防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著作。战略文化研究方面,主要有苏世伟的《邓小平对中国战略文化的贡献》(《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杭宇、庄振华、李保军的《当代中国战略文化追求的价值重心》(《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闵长虹、周月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发展方向》(《渤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等。

关于解放军军事文化历史与军事文化建设研究。张云、张广宇、韩洪泉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文化遗产》(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魏延秋著《抗日根据地军事文化建设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张自勉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文化论纲》(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2010年6月)等,从不同角度对解放军军事文化进行了历史考察和理论阐释。研究论文主要有何奇松、王沛然的《井冈山斗争时期军事文化的影响与启示》(《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李海平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先进军事文化的战略价值和路径选择》(《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魏延秋的《试论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价值向度》(《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等。

关于外国军事文化研究。外国军事文化尤其是美国军事文化研究,是这一时期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成果有程群的《当代美国军事文化热点问题研究》(《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李德才、何玉诚、董鑫旭的《美军军事文化转型的主要特征》(《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等。此外,陈岸然对美军军事文化的发展特点及规律,李丛禾对当代美军军事文化若干基本问题,唐良树对美军军事文化核心构成要素及本质特征等,都进行了专题研究。

关于军事文学艺术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以地方学者的成果最为丰富,军队学者也有一些重要成果。军事文学研究方面,主要有胡亚敏的《美国越南战争:从想象到幻灭——论美国越战叙事文学对越战的解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张国浩的《当代军旅文学英雄主题的嬗变》(《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等。军事艺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影视方面,如林凌的《反思新世纪军旅电视剧》(《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曲春景、张田的《中国二战电影与反思“二战”的距离有多远》(《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等。

 五、军事心理学

军事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肖孝嵘、周先庚等对军事心理学、心理战尤其是航空心理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出版了一批专著。新中国成立后,军事心理学研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直至80年代才重新起步,上海的军事心理学也随之兴起,首先进行了许多基础性探索研究。空军政治学院在全军率先开设了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课程。1987年6月,裘克人主编的全军第一部《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同年,宋锦华、卜松林在《空军政治学院学报》第3期发表《加强飞行人员的心理训练》。其后,军队学者在《空军政治学院学报》发表了多篇专题论文,内容涉及军事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践研究。

1990年代以后,军事心理学研究在军队院校中仍然持续受到关注,推出了一批新成果,并与指导军事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这一时期,研究重点是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空军政治学院学报》是成果发表的主要平台,代表性成果有郝唯学的《从众心理的利弊及引导》(1990年第1期),解春玲的《论心理咨询在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功效》(1996年第4期)等。同时,关于心理战的研究在心理战史、心理战原理及应用、外军心理战发展等方面都有了新进展,代表性成果有沈根林的《西方的心理战部队及其心理战运用》(《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张天的《美国实施心理战的基本方法》(《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续建宜的《俄军在达吉斯坦反恐怖作战中心理战》(《外国军事学术》2000年第9期)等。

2001年10月,郝唯学、沈光芹主编的《新时期军队心理建设研究》由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2002年5月,郝唯学、沈国权主编的《飞行人员心理学》由蓝天出版社出版,是这一时期专门军事心理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2001年,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在全军最先招收全军军事心理学本科生,同年该院军事心理学列为“2110工程”“十五”重点建设学科。这几年间先后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有陈岸然、裘克人的《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互关系的探讨》(《中国军事教育》2000年第4期),郝唯学的《军人心理学的发展与思考》(《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1年第5期),张文俊的《美英在阿富汗作战中的宣传心理战透析》(《政工学刊》2002年第12期)等。

2003年开始,上海的军事心理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是年10月、12月,郝唯学、何军主编的《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和班定军、何军主编的《心理战教程》先后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反映了军事心理学和心理战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2003年12月和2005年12月,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先后组织召开了全军性的“新军事变革中的军队心理建设”研讨会和“信息化条件下心理战理论与实践”座谈会。这两次学术会议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对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心理建设研究、促进军事心理学重点学科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2004年,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心理与心战系成立,下设军事心理学教研室、心理战教研室和军事心理实验室,全军心理战专业研究中心亦挂靠该系设立。该系是全军同学科专业领域唯一连续3次进入全军重点建设学科领域的特色学科,是军内同时培养基础心理学学术学位和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单位,在全军同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2010年11月,挂靠在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系的全军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正式成立。2012年,第二军医大学精神卫生与军事心理学系、武警政治学院军事心理与心战系成立。在这些有利契机和优势条件下,近年来军事心理学学科建设呈现繁荣态势,在军事心理学研究、心理战研究以及非战争军事行动心理运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关于军事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组织编著出版的“军事心理学系列教材”,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郝唯学、李川云主编《军人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黄河出版社2005年),郝唯学、赵和伟编著《军事宣传心理学》(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年),郝唯学、唐国东主编《作战指挥心理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年),田彬、唐国东、何军主编《军人犯罪心理学》(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年),王金丽、秦红主编《军队管理心理学》(黄河出版社2006年),李川云、秦红主编《军事应激与心理干预》(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年)等,从不同领域推进了军事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此外,陆续翻译出版了多种“军事心理学系列译著”,引进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为军事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研究论文数量众多,涉及领域也比较广泛,代表性的有邱文清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坐标》(《政工导刊》2004年第2期),郝唯学、汪小伍的《美国军事心理学的发展与运用》(《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董金叶的《武警基层官兵应具备的心理模型》(《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曲哲的《军人团体心理训练的共同目标》(《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等。

关于心理战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仅公开发表的成果数量已相当可观,涵盖心战史研究、外军心理战研究、心理战战法运用研究等主要内容,并提出了“谋略心理战”“战略心理战”“威慑心理战”“文化心理战”“制心理权”等创新概念,受到国内学术界关注。这一时期出版的学术著作主要有:郝唯学主编《心理战100例——经典案例评析》(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华强、郝唯学、陶晓维、唐国东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心理战史》(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年),郝唯学主编《信息心理战与心理杀伤性武器》(军事谊文出版社2005年),左军占等主编《心理战实用知识》(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郝唯学、赵和伟主编《心理战讲座》(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郝唯学、汪小伍主编《心理战效果评估理论与实践》(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年),郝唯学著《心剑》(《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蒋杰著《信息化条件下战略心理战策划与实施》(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等。这些著作围绕心理战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表的论文成果主要有郝唯学的《现代心理战作用机理研究》(《中国军事科学》2005年第4期),吕瑞的《现代战争心理战中的文化研究》(《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郝唯学、蒋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心理战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及特点》(《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班定军的《解析美军信息化战争中兵战心战一体理论》(《空军军事学术》2009年第5期)等。

关于非战争军事行动心理运用研究。2008年以后,该课题的研究受到重视,迅速成为军事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形成了一批成果,涉及非战争军事行动心理防护、心理援助、心理干预及中外军队实践经验等方面。这些研究现实针对性和应用性较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2009年12月,贺岭峰主编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心理防护专题研究》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一时期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主要有蒋杰的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心理防护体系的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空军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王金丽的《外军战俘后遗症的心理援助》(《外国军事学术》2009年第9期),逯记选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心理防护能力建设需把握的问题》(《海军学术研究2010年第1期),任龙的《世博安保处置群体事件中心理干预刍议》(《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郝唯学的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心理防护主要特点》(《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10年第7期)等。

六、军队管理学

1982年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连队管理教育若干规定》,首次提出“管理是一门科学”的观点。上海学者较早地参与军队管理学的创建工作。1984年,空军政治学院专门立项并组织力量开始构建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1986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统筹学会上海研究会成立(以下简称研究会),以研究会的成立及其活动为标志和牵引,上海的军队管理学研究走在了全军前列,产生了广泛影响。同年严芳田主编的《军队管理学》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关于军队管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这一学科的诞生。1988年严芳田等编著的《军队基层管理教育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1992年7月研究会正式更名为军事统筹学会军队管理研究会,挂靠空军政治学院。研究会下设8个学术研究中心,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1992年研究会出版了《军队指挥与管理》(学林出版社)两部论文集。1993年严芳田等编著的《军队基层管理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围绕基层部队管理教育特点规律,对诸多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上海学者在《空军政治学院学报》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围绕军队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基层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研究,如李庆升、王毅的《谈谈管理教育中的同一性问题》(1988年第4期),严芳田的《略论军队管理中的环境因素》(1990年第1期),等。此外,还发表了严芳田、颜剑辉的《中国古代军队管理思想浅探》(《军事历史》1992年第2期)等研究论文。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军队管理学研究发展较快。1994年11月,中央军委颁布《关于加强军队管理教育工作的决定》,推动了军队管理学在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围绕贯彻《决定》精神和研究新形势下正规化管理要求,研究会先后组织召开了10次学术研讨会,出版了《新时期军队管理研究》(学林出版社1995年出版)、《军队正规化管理》(学林出版社1997年出版)、《江泽民关于军队管理论述研究》(海潮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3部论文集。1996年研究会编印的《军队管理学术研究人物名录》,共收录军队管理学专家学者140余人,其中上海军地学者占有较高比例。专题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严芳田的《论邓小平转换军队行政管理机制思想》(《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3期),陈明明的《“军事化社会”:军事管理方式的内在矛盾》(《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期),刘志生的《从历史维度看从严治军》(《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等。1998年严芳田等编著的《军队基层干部管理能力训练纲要》,是应用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

2000以后,军队管理学学科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创新与发展。研究会先后组织召开了29次学术研讨会,出版了《管为战》(海潮出版社2000年出版)、《军队安全管理特点规律研究》(海潮出版社2001年出版)、《部队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研究》(黄河出版社2009年出版)、《军队科学管理理论与实践》等20部论文集。2003年编印的《军队管理研究世纪文库》,以146万字篇幅集中呈现了研究会前15年的研究成果。严芳田、胡全民、宇进波编著的《新编军队基层管理学》(复旦大学2004年出版),严芳田编著的《军队管理学》(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严芳田等编著的《军队基层管理学》(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在内容上均有新的拓展。张长东主编的《武警部队基层管理教育概论》(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专题研究在三个方面的成果比较突出。一是关注部队建设现实问题。代表性成果有聂筱谕的《略论军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决策》(《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王锦莉、张建东的《提高基层管理效益浅论》(《武警学术》2001年第8期)等。二是关注军队院校教学管理。代表性成果如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李承、张克难等发表的一组“着眼军事斗争准备需要  切实改进院校教学管理”主题论文(《国防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三是关注军事管理创新发展。代表性成果如李铁民、杜超的《军事管理革命的源流和历史经验》(《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胡全民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军事管理科学创新》(《国防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等。

 七、军事人才学

1979年10月,人才学在我国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正式诞生。军事人才学的创建很快提上日程,上海学者走在了全国全军前列。1984年,空军政治学院在军队院校中最早开设《军事人才学》课程。1985年7月2日,裘克人在《解放军报》发表《军队应该创立自己的军事人才学》,成为军事人才学诞生的先声。同年12月,裘克人、李延海、沈国权等在空军政治学院两期教学实践基础上,编写出我国第一部《军事人才学》(试用教材),成为军事人才学创立的主要标志之一。该书于1986年被总政治部定为推荐教材,1988年修订后以《军事人才学引论》为书名由能源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当时满足了军事人才教学和研究的需求,为建立军事人才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军事人才学有了较快发展。1991年7月,裘克人、刘翠兰主编的《政工人才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标志着政工人才学科的创立。许多学者围绕政工人才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有张天的《政工人才立场论》(《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郝唯学的《政工人才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山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沈国权的《政工人才的成长环境》(《人事》1992年第10期)等。这一时期军事人才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也都取得一些新进展,主要有吴东莞的《“潜军事人才”现象研究》(《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李涛、张煜的《“军事人才”概念辨析》(《空军军事学术》1999年第6期),陈岸然的《迈向人才为本科技强军的新世纪》(《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等。空军政治学院自1988年开始招收军事人才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96年开始与国防大学联合招收军事人才学方向博士研究生。1999年,全军第一批军事人才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吴进国的学位论文《论军事创造力开发》顺利通过答辩,上海市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标志着军事人才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向更高层次发展。

2000年以后,军事人才学在理论研究上有新的拓展和深化,并产生了一批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重要成果。2001年11月,陆春炎、朱少华、续建宜等撰著的《基层政治干部成功素质研究》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深化了政工人才学的研究。20023月,沈国权等主编的《军事人才学新论》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使军事人才学的学科体系更趋完善。2001年至2002年,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多部军事人才学优秀博士论文,包括张煜的《论中国特色的军事人才成长之路》、陈岸然的《军事人才品德培育论》、吴东莞的《新型军事人才成长动力开发研究》、崔春来的《锻造高素质复合型军事指挥人才》等。2003年,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建立我军第一个军队政治工作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始军事人才学方向的博士后合作研究。21世纪最初十年间的军事人才学研究,三个方面的成果比较突出。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陈岸然的《军事人才品德培育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2年第6期),裘克人的《对未来政治干部素质结构的几点看法》(《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3年第5期),吴东莞的《论军事人才成长动力的本质与功能属性》(《南京政治学院》2003年第3期),沈国权的《论新型军事人才的价值实现》(《中国军事科学》2005年第1期),刘志生的《营造信息化军队人才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7年第5期)等。二是军事人才思想研究。2004年11月,陆春炎、张煜主编的《军事人才思想通论》由蓝天出版社出版。专题研究成果主要有沈国权、朱方琴的《邓小平军事人才素质教育思想初探》(《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周碧晴、王健、杨书初的《邓小平的知识分子理念与人才强军战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等。三是专门军事人才研究。2005年7月,陈岸然的《联合作战亟需人才的素质培养》由蓝天出版社出版,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成果。

2009年是中国人才学诞生30周年,在此前后,上海及全国人才学界对包括军事人才学在内的学科建设发展进行总结性研讨,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5月11日至12日,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和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联合举办了以“中国人才学30年:成就、机遇和展望”为主题的全国第四届人才学论坛。同年11月,会议论文集《中国人才学30年:回顾与展望》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所收47篇论文中以军事人才学为主题的即有20余篇,其中上海学者的成果达1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从各个角度梳理了军事人才学30年建设发展的脉络和成绩,奠定了本学科继续发展的基础。

 八、军事卫勤学

军事卫生勤务学是军事后勤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第二军医大学为主体的驻沪军队医疗教学科研单位,是上海军事卫勤学研究的主要力量。1954年7月,解放军总后勤部根据部队建设需要,决定在第二军医大学筹建卫生勤务学系,并于1955年9月正式建系,下设卫生勤务及战术教研室。1961年3月,总后勤部决定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建制转归后勤学院。1976年至1978年,该系一度重建,但旋即撤销。1983年12月,王向东、扈长茂编译《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卫生统计》由战士出版社出版。1985年12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第67卷《军队卫生学》、第68卷《卫生勤务学》等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些都为其后军事卫勤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世纪90年代,军事卫勤学研究有了长足发展。1990年10月,总后勤部司令部组织第二军医大学专家编写的《师医院(救护所)防卫教材》由金盾出版社出版,并印发总后各院校作为教学训练的依据。同年,先后发表了李佩琴、卢军的《现阶段军队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的思考》(《中国卫生经济》第3期),陈健的《野战条件下的护理管理和工作》(《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第12期)等多篇论文,反映出军事卫勤学研究正在受到广泛重视的新趋势。1992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第3次组建,下设军队卫生勤务学等9个教研室。同年12月,《国防卫生论坛》创刊。1993年10月15日,第三届第二次全军医院管理学术会议在第二军医大学举行。1994年9月,《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创刊。1995年,高及仁、沈忠法、毛常学等负责的“卫勤训练管理研究”项目和王向东、王景诚、陈景阳负责的“作战军队减员研究”项目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陈国良、王礼林负责的“海军码头救护所救护方案”项目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9月,《解放军护理杂志》正式在军内外发行。1998年,田文华、张晓玉主编《军队卫生经济理论与方法》由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

进入21世纪,军事卫勤学研究很快进入繁荣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有多项成果荣获全国、全军重要奖项。2001年11月16日,全国卫生经济工作会议在第二军医大学召开。同年,许苹、张鹭鹭、吴雁鸣等负责的“军队医院管理学培训研究”项目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12月,全军主要方向作战卫勤保障研讨会暨第二届卫勤杂志编委会在第二军医大学召开。同年,张鹭鹭、扈长茂等负责的“军队卫生资源利用评价与合理配置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3年,先后出版了张鹭鹭主编《高级医院管理学》(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陈国良主编《海上卫勤训练手册》(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蔡全才主编《生物武器的医学防护》(科技文献出版社)等多部著作。2004年6月,军队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在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系挂牌成立。同年,秦超主编《伊拉克战争卫勤保障研究》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2005年10月,第九届全军卫勤教学与战备训练研讨会在第二军医大学召开。

这一时期,军事卫勤学研究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军事斗争准备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卫勤保障工作等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2006年12月,军队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在卫勤系挂牌成立,很快成为在全军有影响的卫勤保障研究与卫生勤务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同年,先后出版了3部专著,包括陈国良主编《海上医疗救护训练教材》(人民军医出版社)、田文华主编《军队卫生经济理论与方法》(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陈国良主编《应急作战卫勤指挥干部训练教材》(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年是军事卫勤学研究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先后出版了多部重要著作,包括扈长茂、陈国良、贺祥主编《军队卫生勤务学》(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陈国良、贺祥、扈长茂主编《军队卫生事业管理学》(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吴耀民、刘建、陈国良主编《海军卫生勤务学》(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张鹭鹭主编《卫勤优化决策支持》(人民军医出版社)等。其中《军队卫生勤务学》《军队卫生事业管理学》两部著作的出版,反映了上海关于本学科的研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同年8月,以卫生勤务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为龙头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科群获批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同年,陈国良、吴耀民等负责的“登岛作战海上卫勤保障研究”项目和孙金海、张鹭鹭、郭强负责的“军队医院临床学科配置机理与应用研究”项目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由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系承办的中国特色卫勤转型基本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同年,曹广文主编《军队流行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严进等编《军事医学心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陈国良等主编《野战护理学》(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等著作先后出版。同年12月,军队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上报“关于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理论研究的建议”被总部采纳,决定由该所牵头,组织编写“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丛书”。2009年,该丛书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包括《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勤务学》《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案例》《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预案》3种,张雁灵任总主编。同年12月,《解放军卫生经济管理》季刊创刊。该杂志由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管、全军卫生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面向军队内部发行。这一时期,先后发表了陈尧忠的《海上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点及卫勤保障力量建设探讨》(《解放军卫勤杂志》2009年第3期)、《维护海洋权益和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军事行动卫勤保障探要》(《解放军卫勤杂志》2010年第2期),扈长茂的《基层部队卫生士官管理模式的探讨》(《人民军医》2010年第7期)等研究论文。

 九、军事情报学

军事情报学是研究军事情报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属于军队指挥学的二级学科。军事情报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海在中国近代军事情报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上海的军事情报学研究起步较晚。1990年,张德源在《情报理论与实践》第3期发表《国防科技情报与信息工作的耦合》,是较早对军事情报理论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90年代,《军事历史研究》发表了多篇军事情报史研究的文章,如璞玉霍的《周恩来与情报工作》(1993年第4期)等。

进入21世纪,军事情报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军事情报理论研究有较大突破,主要有周军的《试论军事教育情报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1年第5期)、《试论军事情报的概念》(《情报杂志》2004年第1期),林平忠的《军事信息资源的战争效能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周军、韩建新的《试论军事情报研究方法》(《图书情报工作》2005年第5期)等。军事情报史研究方面,主要涉及军事情报活动史和军事情报思想史等领域,如李耐国的《简析军事情报活动发展的阶段》(《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孙果达的《毛泽东运动战的情报信息思想研究》(《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等。2004年,《信息管理》第3期集中刊发了一组论文,对军事情报学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

2006年,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军事情报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当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军事情报学研究由此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关于军事情报史研究,主要有周军的《中国古代军事情报保密思想述略》(《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严雪林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保密思想述略》(《档案与建设》2009年第9期)等。2009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于群的《新冷战史研究:美国的心理宣传战和情报战》。关于军事情报理论研究,对军事保密、军事行动情报保障、军事情报与信息化战争、外国军事情报等领域都有所涉及,如严雪林的《军事保密工作述论》(《军事百科》2006年第1期),周军的《论军事情报保密》(《信息管理》2006年第3期),周胜利的《军事信息获取技术对信息作战的影响》(《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周军的《外国军事情报保密工作述略》(《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增刊》)等。关于军事情报技术研究,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显著成果。2009年,王兰成申报的《涉华军事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系统研究》被批准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军事学项目,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课题组研发的“舆情信息等三项决策支持软件”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0年以来,军事情报学得到迅速发展,影响不断扩大。2010年11月,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2011年,周军申报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情报保障研究》被批准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军事学项目。2012年,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军队指挥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次年取代原军事情报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研究生,成为学科发展的有利契机。2010年,上海学者发表了近20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如王兰成的《国防专利情报系统中数据集成语义控制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1期),周胜利、郑文文的《浅析联合作战情报支援体系建设》(《信息管理》2010年第4期),韩建新的《二战期间美国情报分析中人文社科学者的作用》(《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夏婷婷的《浅析美军网络情报侦察的主要做法与启示》(《空军航空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等。

 十、军事信息管理学

军事信息管理学是一门由军事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性交叉学科。上海的军事信息管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起步最早,影响也最大。1986年,空军政治学院设立了全军唯一的图书档案系,同年开始培养全军第一届图书情报专业本科、档案专业本科与专科3类学员,两年后开始招收图书馆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张孟赳、张正强在《图书馆杂志》第4期发表了《谈军队院校图书资料情报的集中与分散管理》,是较早涉及军事信息管理研究的学术论文。。随后,军队学者在《空军政治学院学报》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拉开了该学科研究的序幕,如张琪玉的《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支柱》(1987年第2期),孙培贤、宋振林的《军队院校图书馆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987年第2期),徐定权、严雪林的《浅谈我军综合档案馆馆藏建设》(1987年第5期)等。1988年,空军政治学院图书档案系主办的《文献工作研究》创刊(1999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导刊》,2004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很快成为军事信息管理研究的主要阵地之一。1989年,林平忠编著的《军队图书馆管理学》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1990年代,军事信息管理学在理论、应用和技术研究三大领域都有新进展,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扩大了影响力。1991年,梅宪华等著《军事文献学》一书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总参谋部办公厅组织空军政治学院图书档案系编写的档案学系列教材由蓝天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军队档案管理学体系的初步建立。这一时期的学术论文,主要集中于军队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军队档案理论与实践等课题,并对信息战和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信息管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有张正强的《论军用公文主题标引的一致性》(《解放军档案》1993年第1期),王松林的《军校图书馆现代化问题探讨——兼论军校图书馆的情报职能》(《高校图书馆工作》1994年第2期),葛敏的《军校图书馆情报事业发展战略》(《文献工作研究》1996年第3期),陈廷祥的《关于军事文书档案鉴定标准研究》(《解放军档案》1999年第1期)等。应用研究在90年代有了很大发展,突出表现为一批实践应用性课题的立项和完成,有代表性的如陈廷祥、赵屹等负责的“军事文书档案鉴定标准研究”“军队档案事业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军用公文主题词表”“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数据库”等总参谋部立项课题,此外张正强等负责的“军队公文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军队文书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与著录格式”“军队档案主题标引集成系统”等分别获得了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1999年3月,总参谋部组织空军政治学院专家编写的《军用公文主题词表》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军推广应用。

进入21世纪,军事信息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化,在图书、档案、情报等领域都有新的进展,在军事信息管理基础理论和信息安全等领域有了新的突破。

图书领域的研究仍然以军校图书馆建设为重点,主要成果有葛敏的《关于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宏观规划的几点思考》(《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周军的《论军校图书馆情报研究工作》(《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章春野的《军队院校图书馆数字化、虚拟化建设研究》(《信息管理导刊》2002年第4期)等。

档案及保密工作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004年5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学者编著的《军队档案管理学导论》等十几种军事档案学系列著作,代表了国内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此外学者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如薛匡勇的《论军队档案管理学的建立及其发展》(《档案学通讯》2002年第6期),杨安莲的《关于军队档案工作标准化的若干概念的思考》(《信息管理》2005年第6期),梅宪华的《论军事信息安全的特殊性》(《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等。值得关注的是,段荣婷的《美军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研究》(《解放军档案》2002年第1期),张正强的《美军基于国际标准置标语言SGML/XML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化研究》(《档案工作现代化》2002年第3期)等论文,对外军电子文件管理及对我军的启示进行了研究。2006年3月,沈国权主编的《军事百科全书·保密档案分卷》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进一步奠定了上海学术界在国内同领域的领军地位。

军事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有了飞跃式发展。2003年1月,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课题组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项目“军事科学网络信息资源调查分析与有效利用研究”顺利结项。2004年4月,该课题最终成果《军事科学网络信息资源指南》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学者在国内刊物发表了许多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周军的《坚持三贴近原则,建设特色鲜明的军事信息管理学科》(《中国军事教育》2004年第3期),曾媚的《网络环境下军事科学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初探》(《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年第3期),林平忠的《论军事信息管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等。2006年12月,在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召开了全军第一届“军事信息管理学术研讨会”,对本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会议主要成果均收入论文集《军事信息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出版)。

2007年以来,军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研究持续受到关注,不断取得新的发展。2007年1月,张正强著《知识组织与标准化研究》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同年5月,林平忠著《军队信息化法规标准建设研究》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信息化战争与军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安全、网络舆情等问题成为研究中关注的新热点,先后发表了薛匡勇、杨安莲、苌青的《军队档案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向》(《档案学研究》2008年第4期),章春野的《军队院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论略》(《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林平忠的《论军事信息管理实时化的科学要义》(《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周军、夏婷婷的《试论军事信息管理方法》(《中国信息界》2010年第7期)等研究论文。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课题组完成的“军事训练媒体资源管理系统”(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军事信息资源战争效能研究”等课题,进一步扩大了上海学者的影响。2009年7月,全军档案业务集训及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从参会人数和成果数量来看,上海学者都占了相当比例,发挥了积极作用。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专家负责编辑的会议论文集《军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与信息管理》共收录论文124篇,由海潮出版社于同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