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社联方志 > 编纂参考 > 正文

志书体裁的运用-5

发布日期:2015-04-21

——《上海市志•科学分志•人文社会科学卷(1978-2010)》编纂说明系列-5

志书体裁的运用

——上海市级志书培训教材

梅 森

 

“志”为地方志书的主要体裁, 序、凡例、总述(概述)、大事记、专记、小序(导言、引言)、人物志、附录、编后记(跋)、索引是志书的辅助体裁,均有自身的功能,志书中如何运用,有各自的方法特征。

 

一、总述(概述)、导言(小序)的运用

总述、概述、导言在志书资料类型中均属于综合性资料,是用来反映一地、一业、一事面上情况的。

(一)总述(概述)的撰写

1.总述 ( 概述 ) 的功能和大体内容

总述 ( 概述 ) 的作用 , 有人认为一可立体鸟瞰全志;二可打破园囿;三是因果相生揭示规律 ; 四是申大势述大略。

另些人认为可概述全志大要 , 使读者把握全书;突出地方优势激发“爱乡之情”;揭示事物规律。

董一博认为概述写六个方面内容:

(1)从本地或国家角度出发写当地的大势大略,阐述锦绣河山,今昔地位之要;(2)畅谈本地长短优劣之势,兴衰治乱之由,总结经验教训,探讨客观规律,以申昔日喻今者,论现实以开拓未来之意;(3)摄取主要物产资源、水利交通之便,论工农业的发展状态及其趋势,兼及金融财贸、名产特产之盛;(4)在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重大事件,以志不忘,以作鉴戒之资;(5)例列著名的历史人物、现实名人、闻人以激千秋爱憎;(6)重要的古迹名胜、特种工艺、新生事物、优良风尚或陋俗,以启思古之幽情,而发建设之壮志。

上海方志界首轮对总述(概述)的研究,认为其功能主要是“概全貌、概轨迹、概特点”。

2.总述 ( 概述 )在全志中的结构关系

(1)总述(概述)的作用是什么?

是弥补志书横排门类后缺乏宏观记述,以及事类之间缺乏互相联系的不足。

志书的宏观记述和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结构层次的。总述是宏观综合性内容的最高层次。

   (2)全志宏观综合性内容结构如果缺乏系统安排,就会使内容机械重复。

有的志书的分志概述、篇章小序采用“钩玄提要”(唐·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总述采用各“钩玄提要”的拼盘,这就必然地导致概述、小序与总述内容的重复,因为它们采用了同一体裁结构(钩玄提要)。

因之,同一体裁在小序概述和总述中不可同时运用,小序、概述采用 “ 钩玄提要”,总述最好采用史体的综述。以此类推,小序、导言采用“ 钩玄提要”,概述最好采用史体综述。

3.不同志种总述 、概述的安排

(1)县志概述

县志门类多而全,但政区范围小,内容与省、市志比较份量少,宏观综合性内容结构层次要少。史体综述难度大, 首轮县志概述多采用“ 钩玄提要” 。各专志(篇章)不设小序,必要的内容采取不标目的无题导言处理。在一部县志中追求概述、综述、小序“大而全”的,其结果反会造成志书臃肿、内容庞杂、互相重复。

县志概述分大历史阶段综述写得好,也很好。

(2)省市志总述

省、市 ( 省辖市 ) 志卷帙浩繁、内容宏富,非同县志,采取梯级结构去表现宏观内容。各专志应设“钩玄提要”式概述,大事类前加小序采用史体纵横捭阖。总述是 “纲 ”, 概述、小序、正文是 “目”, 层层勾连,“纲举目张”。

(3)地、州、市志概述

地、州、市志介于省 ( 市 ) 志与县志之间,可根据内容份量酌情取舍,可同省 ( 市 ) 志,也可同县志,也可两者有选择地兼而取之。

4.志体总述 ( 概述 ) 与史体总述 ( 概述 ) 之同异

1987年梅森《概述商》(《中国地方志》1987年第四期))一文中认为:从志书体裁分析方志的总述或概述只有两种,一是“钩玄提要”式的志体;二是 “ 综述”式史体。

   (1)“钩玄提要”总述(概述)

志体总述 ( 概述 ) 采用“钩玄提要”的方式,将各专志、专篇的精髓凝炼出来,实际上是勾勒各专志行业事业兴衰发展的脉络。

首轮志书“钩玄提要”体总述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重大政治军事事件、风俗民情内容,篇末用精炼的文字收拢全文、略点出当地自然、经济、文化的优劣态势,并对未来给予展望。

续志总述主要突出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钩玄提要”是社会的主体内容、本质内容;而综合经济管理、文化社会管理、公检法司等经济、文化发展辅助性内容不写入。“钩玄提要” 勾勒主体事物的兴衰起伏。

(2)史体总述(概述)

史体总述 ( 概述 ) 一一综述,其内容和文体与志体总述 ( 概述 ) 不同。首轮志书的史体总述一般先对自然环境作简明的介绍,然后采用分期 ( 而不似 " 钩玄提要 " 采取分类 ) 结构,一般按照我国历史的普遍进程和本地特点分成若干历史时期,如 1840 年前的封建社会,1840 年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949 年后的社会主义社会,重点是民国年间和新中国成立后;或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等。各期间可根据当地实际分成若于历史段落(阶段)。

(3)《上海市志》总述构想

如改革开放30年的上海,《上海市志》总述:

先勾连上海历史脉络与精华,再分为五大时期写(分期后按经济/城市建设/文化等大类反映改革开放成果与阶段具体问题):

11979-1984 年为农村改革时期,上海受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严重,维持老的财政体制,资金、原材料供应紧张,经济发展缓慢。

2 1985-1991 年为第二个时期,全国改革的重心转入城市,但上海比起广东等地,继续处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后卫”,在新旧两种体制的碰撞中,计划缩小,市场扩大,引发一系列矛盾。1984 年制订上海发展战略, 1985 -1991 年这一战略的实施,使得上海的汽车、冶金、家电、石化、电话设备、通讯六大支柱产业重整上海雄风。1986年国务院“国函(1986)94号”文批准上海自借自还扩大利用外资,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技术改造,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后称“94专项”资金)自此,1985 -1991 年这一时期打破封闭,引进内资、外资,城市化改造拉开序幕,还历史上住房等欠账,改变长期忽视城市建设的问题。扩大金融权限,扩大外贸,搞活金融、外汇、证券市场。

31990 年,国务院宣布浦东开放。 1992-1994 年为第三个时期,小平同志讲,把上海的发展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龙头。这样,上海从全国改革开放的“后卫”成为“前锋”。浦东的开发开放,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后称“长三角”地区、“泛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产业发展方向作了重大调整,改原来的二、三、一为三、二、一 ( 三次产业 ) 。投融资方面,运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加快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上海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城市功能得到加强。

41997年至 21 世纪初为上海发展的第四个时期。此期战胜了东南亚经济危机。危机中上海经济1998年、 1999年、2000年迅速发展 , 与全国不同步, 全国消费疲软时,上海仍持续高出全国的消费水平。基础设施的建设,从1999 年底起又带动了新一轮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跨黄浦江桥梁、地铁、轻轨、高架、绿地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此外 , 还发展了文广集团、报业集团为主的文化市场经济。

5第五个时期,也就是2007年中共十七大以后,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此期,从上海自身看,面临着一系列有利条件,也存在着一些发展瓶颈。十七大以前,胡锦涛同志对上海未来发展提出了“四个率先”(胡锦涛2006年针对上海提出: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四个着力”(胡锦涛2007年10月4日视察上海时提出上海发展要抓好“四个着力”。 上海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奠定了新的起点。筹办2010年世博会,进一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则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存在的主要瓶颈和障碍,主要是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问题突出,污染减排形势严峻,土地资源供应紧张。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尚未突破,服务业“短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够充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强,来沪人口管理压力较大,劳动力就业压力较大,高端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上海的奋斗目标是: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框架,实现“四个中心”,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5月初南汇并入浦东,建设真正金融、航运中心的“大浦东”。

以上五个时期转变,可以看出,上海从计划经济时期全国经济的“老大”,到改革开放初期受传统体制束缚,经济到了低潮: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转而奋起,并创造了一系列上海的政策、理念和方针,成为全国 “转型经济的成功典范 ”的历程,同时,2007年以来,上海新一轮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和挑战。上海正开始从长三角联动、“四个率先”、“四个着力”,以及“两个中心”、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国际大都市的高度,进行新一轮浦东改革和创新。

综述是史体,故可以有叙有论,有因果有得失,如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每章后边的“简短的结论”。但叙和论必须通过概况性、典型性、统计性材料说话,要论之有据。事述当代有争议的问题可不论。

记述中,一地发展的不同点注意反映,如东南亚经济危机中,全国消费水平严重下降,但上海的消费水平仍然很高。此外,历史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事物要在总述中强调出来,如小平南方谈话、浦东开发开发、建设“四个中心”、筹办世博会等。

在志书结构中,总述后置一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表,可起到宏观内容文表结合的作用。

(4)当前续志总述(概述)编写的一些新方法

1续志总述“钩玄提要”居多。

2续志断代志总述“简史体”为宜

《续志备考》(黄山书社 2006年版)一书认为:续志的总述(概述)以史略为骨干,首先介绍行政区划、自然资源等基本情况,然后分历史阶段介绍地情,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各时期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

3续志总述创新做法:

a.政府报告式,以自然断限内为主要记述范围,前区划、建置沿革,后根据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内容连缀而成,有大事记和渲染之嫌。

b.特点亮点式:还有的不记面上情况和历史的轨迹,只将当地的特点事物、亮点事物分类辑录,是志书总述的一种变体。如《建德市志(1978-2005)稿》总述编分为4章,第一章 市情综述、第二章名人踪迹(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外国元首来访、历代名人与建德踪迹、历代名人绘新安)、第三章名景胜迹、第四章名优特产。(“一综三名”)

5.《上海通志·总述》示例(提要)(略)

《上海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联合出版)的总述较为接近简史体,全文共3.5万字,在未改变原意情况下删去了1万字,编辑以下内容2.5万字,并作分析和标注。内容主要如下(具体内容可点击“上海通网站·上海通志·总述”):

总述首先用千字文,介绍上海的地理区位、历史沿革、古今特点(古代以港兴商,以商兴市,经济发达,“衣被天下”、“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近代起中国外贸、金融、工业和文化中心。当代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教科文卫中心之一。改革开放以后“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下按历史时期综合性叙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情况,分一、二、三、四四大板块:第一块为有史以来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按道理,应该记到1843年上海开埠),即史前、古代部分历史。第二板块为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解放,其中分晚清、民国两大时期,晚清再分三小期,每时期暗分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类叙述,纵横结合。第三板块为解放至三中全会,分解放上海   (1949.5.12-27)、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一五”对私改造(1953-1957)、“大跃进”“人民公社”和三年调整(1958-1965)、“文化大革命”及文革后(1966-1976-1978 )五个阶段进行综述。第四板块,分为浦东开发开放前(1978-1990)、浦东开发开放后(1990-1995)两历史阶段综述。

 (二) 小序 (导言)的运用

志书在门类之首设置小序开始于南宋罗愿的《新安志》、陈耆卿的《赤城志》、施谔的《淳祐临安志》等。

1.小序(导言)的类型

小序是以少量的文字引出丰富的内容,必须言简意赅。首轮小序,有的冠以“小序”名称,有的采用无题引言形式,大致五种用途:

(1)纵述沿革,横呈现状。适用于完整记述一项事业或一个方面的专志与篇章,如“工业”、“商贸”。

(2)概述整体,展现形势。适用于缺乏整体联系的事物,如“民间歌谣”。

(3)面中有点,提示特色。适用在全国、全省,甚至国外有影响的事类,如“黄山旅游”、“金山农民画”。

(4)前后对比,反映变化。适用反映事物历史时期历史阶段间的变化,如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对比。

(5)略述源流,承上启下。适用历史悠久但又有新变化的事物。二轮续志各篇章为了勾连历史,照顾事物的完整,常采用此法。

2. .小序(导言)示例:

江西《乐平县志》小序四种用法(林衍经书中分析)

   (1)第一种用法,用来进行交待说明

例一,“ 大事记 ” 的引言 :“ 本编记述全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诸方面之大事、要事、首事,兼及重大灾害及重要人物活动。排列以时为序。无确切日期者,按月排列;无确切月份者,按年排列;无确切年份者,按朝代排列。同一排列层次内有多件大事入记者,每事开头均以‘ □ ' 符号标记。 ”

(2)第二种用法 , 作为概括导引

   例一,“ 政党编 ”的引言 :“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本县建立了共产党和国民党组织。 1948 年 , 建立了青年党组织。 1956 年始有民主党派活动。”这段引言,略提各党派组织始建即止 , 通过说明导入志文,较为得体。

   (3)第三种用法,作为简介史迹之用

例一,“政党编 ”第十章共产党县委会和治安、司法编的引言 , 均如此。这一类引言 , 简述史迹 , 要言不烦 , 利于读者在阅读具体内容之前 , 便了解事物纵向发展的概略。

   (4)第四种用法 , 借无题引言稍加议论

例一, “民情风俗编 ” 的引言:“ 本编记述生活状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方言俗语。因为本县为汉族繁衍生聚地区 , 民情风俗与江南汉族生活地区基本相同 , 但有本地特点。 ”这段引言 , 以序例式说明了本编记述的几方面内容 , 然后小议本县民情风俗的特点 , 有简要得体之善。

从志书运用 “小序 ”的实际情况看 , 这些用法不是绝对地分别使用 , 有时是根据需要 , 将其中的二种以至三种用法混合穿插使用 , 较为灵活。

以上已经交代 , 不标 “小序 ”、 “ 序 "”字样的小序 , 方志界称其为“无题导言”、 “无标题引言”,首轮新编《安徽省志》共 67 卷 , 每卷若干篇 , 每篇之首即为无题导言 , 概括全篇内容 , 为读者起导读作用 。

 

二、大事记的运用

志书大事记,是对本地区重大事件 , 按时序作简要记述。司马迁《史记》创立编年的“十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志书大事记是效仿演变而成的。

首轮新方志有大事记前置、后置之议 , 随着修志深入 , 为突出大事记纵贯作用 , 大事记放在志首普遍采用。续志创新,不少把大事记放在全志之末。可见,此非新鲜做法。

1. 大事记的作用

志书横分门类, 缺少史一样的纵贯, 事类间的关联和前因后果难以表述 , 松散之感。大事记可弥补这一缺陷。方志的总体结构有纵有横 , 形成整体。

另外,重大事件在门类中很难查找,有了大事记 , 每一历史时发生的大事就较容易看出。不看全志看了大事记就能对这一地区古今的发展概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再阅读各分志 , 便于抓住全志的重点。

大事记还具有索引的作用 , 能较快地查明某年内本地发生过哪些大事。

在志书编修过程中 , 大事记还具有资料提纲和目录的作用 , 能为各分志提供查找资料的线索,并防止遗漏重要事项。而且它能起到略 “志 ”之所有,记“志 ”之所无的作用。

2. 大事记的内容与大事的

(1)何为大事?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提出大事的两条标准 , 一是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 , 二是能起到惩恶扬善作用的。

徐无党主张:“大事则书 , 变古则书 , 非常则书 , 意有所示则书 , 后有所因则书 , 非此五者则否。” ( 《新五代史·梁本纪第二》徐无党注 )

方志是一地的“百科全书 ”,大事记应该包括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风俗等等方面。

而当今续志大事记大量记会议、领导人视察是不妥当的。

另外 , 大事记除重点记正面的外 , 对反面的大事也要适当收入。

地方性是方志的一个重要特点 , 大事记对全国性对本地有重大影响的划时代意义的事作为背景要记,如鸦片战争对于上海开埠。

(2)大事记收录标准

1大事记划分标准 :

a.就事物的社会影响范围来说 , 基本上涉及到(本)全政区;

b.就事物的时间影响而言 , 在全政区比较久远 , 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

 c.凡是在本政区范围内第一次出现的新事物。

2大事记内容标准:

 a主要机构设置、体制和行政区划及隶属关系的变化;

b.重要会议 ;

 c.重要的地方法规制度 ;

d.重大事件和活动 ;

e.重大建设工程、市政建设、重点企业的开工投产、重大实事项目的实施 ;

f.重大成就 ;

g.对本地产生重大影响的著名人物的重要活动。

(3)大事记取事注意问题

①关于例行事件的记载

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征兵、高考等 , 几乎每年都有 ,原则:一是记最早的 ; 二是记有新内容的 ; 三是记特别重要的。

②关于奇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的记载

只记影响重大或有重要科研价值的奇异自然现象和重大灾害 , 或在抗灾中有重要意义的 ; 其他自然灾害及不明飞行物、星雨、陨石、地震、奇热、奇冷等 , 记入有关专业分志中。特大事故应记入大事记。

③统一大事收录标准

选取大事时 , 同类的事必须执行同一标准。选取大事前必须拟订《标准》,

比如上海市中央领导来的很多,标准只能收到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同时具有实质性工作活动内容,政治局常委来沪一律收入。中央部委领导来沪参与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工作活动也可收入。

(4)大事记类型

大事记有多种类型。

1按内容分 ,

有综合性 ( 省、市、县志大事记 ) 和专门性 ( 自然灾害大事记 ) 两种。

2按形式分

有条目式和表格式 ( 主要是大事年表 ) 两种。

3按繁简分 ,

则有大事记述、大事记、大事年表三种。

a.“大事年表”是以表格的形式来记述大事 , 限于在时间之下列出简明事题;

b.“大事记”为事条式 , 所记载的大事 , 较大事年表略详 ;

c.“大事记述”除了具有大事记的特点外 , 还有不同于大事记的自身特点,即 : 为了不使某一具有连续性的事件被机械地按年代岁月分成数条,便概括较长时间作综合性记述 ( 实际是下文所说的纪事本末体 ) 。

(5)大事记体裁

大体三种 :

 ①“编年体”。

以时系事 , 一事一条。即完全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 , 逐年、逐月、逐日记载 , 即在前面系以月、日 , 然后把事件、人物、地点简明扼要地予以记述。

②“纪事本末体”。

 即以事件为中心 , 标立题目 , 然后按时间顺序作有系统的叙述。

③ “编年和记事本末结合体”。

,即以编年体为主 , 对部分事件不是按发生的时间分别记入大事记的适当位置 , 集中于一处完整地记其始末。它在大事记的位置 , 可放在事件的开始时间记 , 也可放在事件结束的时间记。

4诸体利弊(示例略)

◎“编年体”。

长处:编年体大事记叙述事件发生的次序分明 , 在时间上给人以完整的历史概念 , 便于查阅 , 而且同一时期的事件可以同时看到 , 容易看出同期内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 便于综合考查当时社会的各方面的情况。

短处:编年体一般说详政治、军事、自然、经济诸大端 , 而无法详记社会、文化、学术等全体。 特别是它严格地依时系事 , 须具体到月、日。同一事件往往是首尾不能连贯 , 政治、军事、经济、人事互相交叉 , 使人读后感到支离破碎 , 重大事件难以反映完整。

◎“记事本末体”。

长处:连贯、清楚,按事件发生、发展、前因、后果 , 完整地记述。

短处:,冲淡了时间概念 , 影响对一定时期内总的情况的观察与分析。

◎“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 ”

集中了前两种体例的优点 , 避免了它们的缺点 , 有利于记述清楚一地大事。

(6)事条撰写

到多少条目 , 应视大事的多少而定 , 而大事的选取必须遵循统一的 标准原则。如果机械地平衡 , 势必造成选取事件的标准不一致 , 重 要的可能要删去 , 次要的反而收入 , 那将是不恰当的 O

各条目记述的详略程度应大体一致。专业分志中详写的内容 大事记应略 , 专业分志中不记的内容大事记可稍详 , 但是 , 不管如 何 , 各条目都要简明扼要 , 记述清楚即可 , 不能详略失衡。

大事记的篇幅多少较为合适呢 ? 根据首轮志书的整个篇幅情 况看 , 县志大事记可同县志的一个分志大致相同或稍多 ; 省志大事 记可同省志的一个分志大致相同或稍多 O

二、事条的排列和断限

首轮志书的事条排列 , 先按朝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中

标断 , 然后再按年代先后排列 , 年度中无确切月、日的放在全年条 目最后。一月中无具体时日的 , 放在该月最后。无确切时间的 , 用 " 本年 " 表示。续志仅 20 多年断限 , 按时间先后排列事条即可。

大事记的断限与整个志书的时间断限一致外 , 其上限也可推 至本行政区划设置时 , 或上溯至事物发端的更古的时候写起 , 下限 可记到搁笔时为止 , 以便全面介绍当地古今的历史轮廓。续志上

限一般紧接前志之下限 , 少数的也可上溯至改革开放开始的 1978 年。重大事件可从首轮志书中筛选辑入续志。

三、事条的撰写

大事记条目应该用简明扼要的提纲式写法 , 严守 " 记其纲要

1大事记写法

用简明扼要的提纲式写法 , 严守“记其纲要不述过程”的编写原则。

在事件要素 ( 背景、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结果 ) 齐全的前提下 , 文字力求简朴、准确、通俗、易懂 , 要素交代清楚即可。

坚持一事一条 , 不能数事混杂在一条中。

成文前 , 采用 “卡片排列法”, 将大事、要事、首事一事一 卡抄在卡片上 , 注明出处 , 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这样做 , 增补修订很灵便 , 只要将增补的事目卡片按时序插入 , 取消的事目卡片抽掉便可。

定型后 , 把排列好的卡片整理成文稿。

现在可采取电脑操作,把收录的大事按顺序输入电脑,选定编辑加工即成为大事记稿。

2大事记写作程序

大事记的写作程序大致有这样几种 :

◎结合篇目的拟订和资料的征集先编大事记 ;

◎组织专门班子和专业分志同时写 ;

◎各分志写完后再写大事记 , 或由分志编写者提供,与专门班子的大事记合成。

◎初稿写成后与分志(篇章)对照 , 看有无遗漏。如市志大事记 , 应参考市志各分志及各区、县志的大事记 , 将其中有全市意义的大事加进去。

省 ( 市 ) 志亦然。因此 , 大事记可组织人早写 , 但不能先定稿 , 初稿写成后应广泛征求意见 , 反复修改 , 使之更趋完善。这样做 , 时间会长一些 , 但有利于提高质量。

 

三、专记的运用

1.何为专记

“专记”属于志书七大体裁中的“记”体。“专记”又称专题记述 , 是分志中重要而又典型的事件,受分类束缚不能展开记述而采用的体裁。

专记实际是纪事本末体在志书中的一种运用; 从内容看 , 专记充分地利用背景资料、概括性资料和典型资料,着重记述一特定事件在本地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专记打破志书分类的束缚,勾连一个事件相关联的各门类、各部分。(如《汶川大地震志》)

旧志有 “ 略 ”、 “纪略 ”、 “ 纪要”、 “述要 ”等,民国以前是全志的总名称,不是今天意义上的专记。

专记大体出现在民国间,民国方志已偶有将纪略内容列入专志下的了 。

如:民国《庐山志》中附有“抗战斗争史实 ”, 实际上是纪略体(专记体) , 设此条目时曾受过非议。 有人认为 , 山志只应记名胜景观 , 记入政治性内容不伦不类,但今天看却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有的志书同样类型设置,虽不称“专记” 但仍为专记体裁, 可从其内容、形式和作用判断。

如:山西《平顺县志》设《杂志》一卷 , 首章为 《要记》 , 记述“明嘉靖初年陈卿起义”、 “ 杨献珍 1940 年在平顺作报告” 、“ 毛泽东三次接见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 、“ 李顺达出访苏联” 、“国家领导人薄一波、朱镕基、姜春云、李鹏、胡锦涛相继视察平顺”、“申纪兰参加 1953 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等重要的、有影响 的事件 , 这些《要记》,实际是专记。

2.首轮修志以来专记(纪略)的运用

首轮大规模新方志编纂,专记(纪略)运用随着志书编纂的深入而逐渐增多,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名称看,“纪略”出现早 , 移植旧史志名称 , 往往归入 “ 附 ”、“"附录 ”、“杂记”、“杂志” 中,而专记名称大多出现在90年代中期以后。专记(纪略)由于是记事件,故政治方面设置较多,而经济、文化方面相对少些。

如《全椒县志》、《渭南县志》、《尤溪县志》、《户县志》设“兵事纪略 ”。(略)

河北《三河县志》和新疆《哈密县志》是新志中纪略运用较多的。

3.专记解决志书记述的哪些问题?(略)

专记(纪略) , 就内容而言:一可弥补门类横排后 , 综合性、多部门协同性事件 ( 如社会主义大协作 ) 反映不够的缺陷 , 从一个新角度增强志书的资料性。二可填补大事记与专志之间的内容断层 , 使重大事件得以充分展示。三可以对社会的观念形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进行较充分的反映。四是使政党、政 府、人大、政协、群团的性质和作用得以集中反映,增强志书的资治功能。五可以使人的活动在志书中得以进一步展现。六是事件展开,人的活动增强了志书的可读性。

如果设专记“西藏平叛”, 展开记事件背景、叛乱分子的活动、事件过程、国际国内反映、百万农奴心愿、中央政府决策、平叛后善后处理等 , 纪实性强,可读性。

4.专记选题与编写要求

“专记”毕竟是志书辅助性体裁,严格意义上是“记”体(大事记)的辅助性体裁,因为专记是要打破志书横分门类的总体例特征的,所以设置要适度,不可过多,选事要精当。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2007年): (八)慎用“特载”、“专记”等形式,必需运用时应处理好与正文的关系。

(1)专记选题

1要能立得起来

所谓立得起 , 就是说专记必须是本身有确切的内涵 , 有地方特色 , 有特殊影响的事,是值得专门记述的事。 不一定都是大事、要事 , 但必须是令人瞩目的事。

◎有确切内涵。“有确切内涵”是就专题的完整性而言的。既然是专题 ,必须有实质性内容 , 有丰富的资料 , 便于编纂者记述。《芜湖市志》 (1978-2000 年 ) 所设的“芜湖米市”、“傻子瓜子”、“十里长街”等专记 , 选题内涵是颇为丰富的。

◎有地方特色。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 否则不宜作专记。

◎有特殊影响。“有特殊影响”即有现实和历史的影响、地域内和地域外的影响。对现实影响大 , 对历史影响深 , 自然可以考虑作为选题 , 比如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大包干”创举                     

 2要因事制宜

专记要根据实际情况 , 当设则设。专记作为一种体裁 , 是根据内容记述需要而设的。专记应是对一地宏观地情的典型剖析。

份量重的专记相当于一个分志。如《川沙县续志》专记“参与浦东开发开放纪实”。

(2)专记处理要求

专记的设立 , 处理不好会导致志书内容的机械重复,如何处理?

1 注意处理专记局部与志书整体的关系

专记是志书的组成部分,专记必须在全书的统一框架之内发挥作用 , 写什么、不写什么应服从于总体设计的安排。专记与升格的分志一样 , 要有特色。切忌把可在分志中记述的事情人为地抽出来写“专记”。

2专记用资料说话

不以观点代替材料。专记要严格按照志书的记述要求 , 以具体、鲜活、生动的资料去表述事物 , 切忌空洞的说教和新闻评说 , 它还是要遵循志书“述 而不作 “ 的普遍规律。

3专记坚持纪事本末体写法

 纪事本末体最适宜表述完整的历史事件 ,  复杂的内容可以本末体为主 , 适当结合综述式与综述提要式方法来记述。

 

四、人物传 (传略、简介)的运用

1.古今地方志人物编纂情况

(1)旧史志记人物

旧志重视人文,人物志类目较多 , 有名宦、乡贤、文苑、艺术、流寓、方外、列女、孝悌、寿耋等等,故有 “ 古来方志半人物 ”之称。

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说:“邑志尤重人物。”因为 , 归根结底 , 历史就是一定时空中人类的活动 , 人是历史的主体。

汉司马迁作 《史记》 , 以人物为主的本纪、世家、列传几乎占全书的十分之七。 影响所及 , 之后的正史中人物均占有相当的篇幅。据统计 : 二十四 史共 3200 多卷 , 其中 2100 多卷是人物传记。作为 “一方之全史 ” 的方志也不例外。

作为雏形阶段方志的地记 , 其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地方人物的传记 , 那些世家大族为巩固其在政治、经济上的地位与特权 , 便撰写各类乡贤耆旧的传记 , 以表明自己郡望的优越。

后来的方志虽然不断在变化发展 , 但人物的内容总是占有相当的比重。如,明清两代十余种松江府志、县志中 , 仅列传人物就达 2600 余人 , 可见一斑。

(2)新方志记人物

新方志人物集中于人物编 ( 卷 ),下设人物传 ( 传略 ) 、简介 ( 事略 ) 、表 ( 录 ) 。

人物传 ( 传略 ) 记述对本地区或本行业有重要影响的已故人物 ; 人物简介 ( 事略 ) 记述不够立传标准但又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 可收录健在人物 ; 人物表 ( 录 )分类, 如高级职务 ( 称 ) 人员表(录)、全国 ( 或省级 ) 劳动模范表(录)、 " 三八 " 红旗手表(录)、革命烈士表(录) , 有些名录可放在志书的其他编 ( 卷 ), 如党政领导名录可归组织机构部分 , 来名人可归外事部分。

除人物编外,另采用以事系人的方式,记入有关篇章,如在教育篇章记述著名教师、教育世家 ; 卫生篇章记述知名医务工作者、名医世家 ; 文化篇章记述作家、艺术家以及著名文化经纪人等等。

2. 人物的收录标准和范围

(1)收入与籍贯

人物籍贯类型包括:本籍、出生地、本籍兼出生地、客籍,我国籍贯填写不限定是祖籍还是父籍,也不限定几代,有人籍贯虽然某地,甚至一天未在那里生活,因此,写人物交代出生地很重要。

另外,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例如上海,有户籍人口,常住人口,蓝印户口,居住证人口,很复杂。

应该坚持立传原则,按籍贯入志坚持原籍(交代出生地),客籍立传入简介坚持在当地有影响有成就有一定居住时间(教材编者认为五年以上)。当然,也可以用寓居名人表反映寓居时间短的名人的短期重要活动。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1985年4月《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指出:, 收入立传人物以原籍 ( 出生地 ) 为主 , 非本地出生 , 但长期定居本地并有重要业绩者 ,也可本地立传 , 包括华侨、华裔、外籍人士。作为都市的城市志 ,外来人口多 ,外籍长期定居者入传是城市志的特点。外籍人物立传,本地以外地方活动应简介(履历式),重点记在本地的活动。本籍人物记述贯其一生,在外地有影响的事迹也要记述,当然在本籍的活动应该记事更详。

但寓居人物定居时间和事迹主要产生地要有界定,否则会产生各地志书抢记名人的不好做法。

如:王国维(略,见教案)。

其人生主要涉及:出生地浙江海宁,活动地上海,南通,北京,是否四地志书都用人物传来记王国维呢?(“以事系人”另当别论)首先,家乡、出生地海宁是必记无疑。而上海、南通、北京三地需要就流寓时间、在当地的成就影响而定。

分析:王国维在上海2次共8年,2年报馆校对,6年仓圣明智大学。所谓仓圣明智大学,是哈同办在其私家园林“哈园”(爱俪园)中,以达到其“附庸风雅,欺世盗名”之目的。王国维在入校当天的日记里略记观感说:“大学尚未开办,仅有中小学而已”。虽然王国维在其间写了《经学概论》。这样短的经历,无甚影响尚且滑稽的学校生活,王国维应该记入上海的人物志或上海文学志的人物部分吗?

再看南通,只是4年在南通任教,也是无需单列人物志的。

而北京,王国维生活了10年,但主要任教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著名学府,并被称为“清华五大导师”之一。其重要著作大都在北京创作,去世在北京。因此北京的人物志应该收王国维。

也就是海宁志书、北京志书人物志可收王国维,上海志书、南通志书只能以事系人记到王国维,无需争抢名人,把与本地无关之事写入本地(如《人间词话》与上海何干?)。

(2)收入与范围

凡对地方和行业有重要影响、对社会发展起过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各行各业、各方面、各阶层已故代表人物均可入传。

人物表(录)确定收录级别,如省部级高官、高管,正高级职称,省部级以上先进、洲际以上冠军等。

注意人民群众(小人物)的收入。如能工巧匠、希望工程热心、慈善收养者、志愿者代表、民营企业家等等。

注意一部志书人物收录的全面性、典型性。涵盖社会的主要方面,尤其是人物表(录)要注意。

志书以正面人物收录为主,但反面人物,有重大影响的必须收入。当代,已判刑的罪犯,罪大恶极者能否入人物传,2007年初曾经有过一场争论。

2007年2月28日滁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在当地张贴了《关于征集〈皖东人物〉资料的公告》,并将当代“社会影响较大的犯罪分子”列入征集范围。3月2日,该省重要报纸《新安晚报》报道了这一消息,一时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并随之波及全国。短短20多天,全国数十家网站和新闻媒体,等都予以了报道转载和评述,形成建国后,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新型地方志编纂以来群众自发关心地方志的热潮,同时也形成一个当代“编史修志”不大不小的风波,并引起了学术界包括法制界的思考。有的群众甚至用2006年5月18日刚刚公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的条款参加辩论,说明长期“冷门”的地方志工作渐为普通群众所了解,地方志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可以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 (参见:梅森《地方志在当代反腐倡廉中应该担纲一份责任——安徽滁州市征集罪犯资料入志引发社会争论有感》《上海地方志》2007年第3期)

人物表(录)须确定收录级别,如劳动模范、先进人物收国家级还是部省级要根据本地人物数量决定。

旧志、首轮志书已记的人物传,续志须精选若干入志,彰显地方人文底蕴,起倡导学风之效。

(3)生不立传

生不立传并非生不入志,由于续志编纂,故人在首轮志书记了,许多对社会起重大影响的人,不记,志书严重缺少人物,因此主张生人也可以在人物简介、表(录)中记入。

(4)人物内容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 第二十一条 :人物传记述传主的生卒年月、籍贯(出生地)、主要经历、典型事迹、个性特征、社会评价等。人物简介略记人物履历及主要事迹,不面面俱到。人物表要素不缺。

写人物要据实直书,善恶自现。要用历史主义的观点看待人物,客观记述,寓观点于记述之中。不苛求,不讳过,不溢美。

人物表栏目以收录对象而定,要素要完整全面。(具体要素看教案,略)

(5)人物行文

志书人物主要以珍贵资料、功过来打动人。人物传、人物简介有先综后纵,先纵后综,一纵到底三种写法。本教材编者主张先综后纵,便于读者把握。行文可以直录,也可以白描,层次要清楚。按时序记传主经历。切忌写成流水账、履历表、悼词。新志照抄悼词较多,是一病。人物应该有一定的文字控制,人物传2000-3000字,特殊略增。人物简介500-1000字。

(6)人物分类与排序

1人物分类

人物分类历来有争议,主张分类的主要考虑的是系统便于阅读。不主张者考虑兼界人物不便归类,如陈毅、李岚清,既在政界有地位,在文化界也有影响。

任何处理根据收录人物的多少,比如区、县一级志书人物篇无需分类。省级、副省级志书收录人物多,可以考虑分类。

因为兼界有影响的人物不是太多,另外即使是兼界,也是有一界为主的,陈毅、李岚清毕竟是以政界为主,归入政界,兼记其文化艺术活动。

人物分类一般较粗,主要是军政、经济、科技文化三大类。

2人物排序

首轮志书主要收录的是已故人物,故按照传统做法以卒年排序。续志人物简介主要是记健在人物,故只能按照出生年月排序。正因为简介按出生年月排序,故整个人物传、人物传略、人物简介、人物表整体都以出生年月排序。

 

五、序跋、凡例、附录、索引的运用

1、序跋的运用

(1)序的运用

汉代孔安国说:“ 序者, 所以叙作者之意也。”( 朱师辙《清史述 闻》引) 宋代王应麟《辞学指南》 :“序者 , 序典籍之所以作。”

“ 序” , 就是在著作写成后 , 对其写作原因、内容、体例和目次等加以说明, 及对作品进行评论和引发有关研究的观点等。

   南宋志书“序 ” 就被运用 ,如南宋罗愿《新安志》自序就是名作。随后元明清三代 , 几乎所有方志都有序文 , 不同的是 , 前序增多 , 后跋减少。

序可分为三类 :一是自序 , 即作者或编者自撰 ; 二是他序 , 即上司或其他人撰写 ; 三是代序 , 即用一篇有关的文章代序。

自序、他序 , 首轮方志中较多。或地方、单位行政领导 , 或专家 ; 或个人 , 或集体 ; 序言数量有一篇的 , 也有数篇的。 因新方志序多由时任领导作 , 而时任领导多为该志编纂委员会主任 , 故可看作为自序。

序的行文要精炼典雅、言之有物 , 反对空话套话 , 繁琐拉杂。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明确范围、提炼内容。序文内容大致有10个方面(举例见教案,略):

①  追溯方志源流 , 论及史志关系。

如清安徽《含山县志》林搏云 《序》。

②  评述方志优劣 , 阐明修志理论。

如新编《松江县志》谭其骧序 。一些方志大家都偏重于此法 , 名为序 , 实兼论方志观点 , 若把这些序言汇辑到一起 , 分门别类 , 应是研究方志学的重要观点材料来源 。

③  比较修志得失 , 探讨方志体例。

如《上海旧政权建置志》唐振常序

④  论述方志功能 , 说明史志重要。

如李冷所写《川沙县志·序文二》:

⑤  议论修志人员的德才标准。

如清《济南府志·序》:从才、学、识三点出发 , 说明了志书质量与修志人员素质的关系。

⑥  谈记述资料的来源 , 强调取舍考订的重要。

民国《宜川县志》序:“ 新修方志 , 资料当先。来源有 三 : 一曰实地调查 , 二日档案整理 , 三日群书秉录。”

⑦  介绍前志版本、内容情况。

如清代谢永泰撰《黟县三志序》 :“黟县三志者 , 一修于嘉庆壬申 (1812 年 ), 再修于道光乙酉 (1825 年 ), 三修于今上同治戊辰 (1868 年 ) 也。 "   

8概述一地建置、地方之特色或行业特点。

如新编《上海县志》郭祖光序

   9简介修纂者生平情况。如民国《川沙县志》四个序文 , 有的介绍修纂者生平事迹 , 有的寄情怀友。

综上所例,可见设序一二为宜 , 序文择其两三点 , 高度概括,兼用记叙文、议论文,有评有论 , 有褒有贬,语言典雅。

(2)跋的运用

跋 , 一般是写在书后、文后的说明文字或议论文字。 方志的跋历史较早 ,南宋《临安两志》卷第三末 , 就有他跋 ,为杭世骏跋、厉樊榭跋。明清方志用跋也很普遍。

今日修志,“ 跋 ”依然可用 , 但不能多用 , 用时要防止与“志余 ”、“编后记”等内容重复 , 所以新志很少有跋与编后记同用的。 前人有时有多篇跋,今天看来大可不必,不要狗尾续貂。

2.凡例的运用

(1)凡例的作用

“凡例”一词出于西晋学者杜预《春秋左氏传·序》:“ 其发凡以言例 , 皆经国之常制 , 周公之垂法 , 史书之旧章。”

凡例历史上亦称“例言”、“发凡”、 “总例 ”、“叙例”、“略例 ” 等。可见发凡、例言、凡例等皆引申“其发凡以言例”。

发凡者 , 就是对著作形式、内容所作的具体条文式的规定和说明。用民国方志学家朱士嘉的话来说 , 凡例不但“对于编修目的、方法和内容结构” 要作“纲领性说明”, 且“对全书有指导意义”。

宋代周应合的《景定建康志·修志本末》认为:修志过程中必须做到四件事 , 而把“定凡例”列为首要。

清代章学诚的“修志有三长”:“识足以断凡例 , 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不能明断凡例 , 修志就等于失去了准绳。

凡例很重要,方志众手而成 , 若无统一的规定必然参差不齐。有了凡例编纂中可以明体达义,书成之后有了阅读指南。

具体作用:

1彰主旨、拟目的。

新编志书凡例中第一条都是阐明指导思想,确立以实事求是为志书编纂原则等内容。

2数版本、溯志源。

如明《徽州府志·凡例》载:本府唐宋无考 , 唯宋罗愿著《新安志》、李申著《新安续志》、元洪焱祖著《新安后续志》 , 明朱同总纂府志,如此等等。   

今旧志版本情况入《文化志》或附录,不需再入凡例。

3标时间、立断限。

如新编《嘉定县续志》凡例第三条:“本志的上限按《前志》的下限一1987 年 , 下限至国务院批准嘉定撤县建区的1992 年”。

4分门类、作规定。

一般有规定本书体裁的 , 有规定各门类细则的 , 这是凡例的重点。今天我们所议凡例 , 也应对各类问题及内容 作出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 以确立每部志书的体例。当然对于一些次要问题 , 如旧序的选用 , 诗文的载录 , 资料疑缺 , 传说考辨 , 特殊内容的增删 , 注脚的运用等 , 也可一一指明。

(2)凡例的内容

凡例内容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1“通例”。

 内容包括全书的纲领 , 如编纂目的和指导思想;各个分志及编纂人员应共同遵守的条例 , 如断限、体裁、结构、纵横关系、图表处理及其他必须整齐划一的重要问题。续志的断限,对与前志的衔接作必要说明。

2 “分例”。

内容包括分门别类地说明各种体裁 ( 述、 记、志、传、图、表、录 ) 和各个分志的设立依据、辑录重点、记述方法等编纂体例问题。

鉴于省志和部分大城市志所设专志较多,而各个专志(分志)或分卷一般有自己的“编辑说明 ”或 “本卷说明”, 故其“分例”宜按大部类分述 , 重点阐明设志之由、分类之法 , 不必逐志逐条详述原则、记述方法。

续志“分例 ”应加上续志对前志 “ 续、补、纠、创”的做法说明。

3“特例”。

 内容主要是与他志不同做法的条文。

《奉贤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凡例示例:(略)

《嘉定县续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凡例示例:(略)

(3)文件对凡例的要求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2008年)第三章  体例 第九条 :“ 凡例关于编纂志书的指导思想、原则、时空范围、体裁、人物收录标准、资料来源、行文规范、特殊问题处理等要求,清楚明确。”

3.杂志 (  ) 附录、编纂始末、索引的运用

(1.)杂志的运用

“杂记” 是无类可归 , 集札为编。

古人将以“记”名篇的文章称为“杂记”。杂记的内容是很复杂的。从广义说 , 它包括了一切记事记物之文。

“杂记 ”不是史书志书的主要部分 , 但历来也有它一席之地 , 章学诚《方志立三书议》:“弃之则可惜 , 故附稗野说部作丛谈。或称余编 , 或称杂志。附于其后 , 故无伤也。 ”

 “杂记 ” 内容:

①  纪事:或称“遗事”、“ 补遗 ”、“拾遗 ”。

②  灾祥 :祥异。

③  轶事: 古今趣话。

④  异闻:古今奇闻。

⑤  辑文 :诗词歌赋等 。

⑥ 辨说:考辨、校舛。

   新编地方志中的杂记其内容形式大多沿袭旧志,但运用相对不多。

   (2)附录的运用

附录是从旧史志继承的。

附录 “详正志之略,补正志之缺”。

附录对于原始资料而言,有全录、节录、选录诸形式,包括8方面内容:

1地方性重要文告、代表性乡规民约。

2党和政府、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本地、本专业的重要函电。

3珍闻逸事。

4反映本地、本业的诗文。

5正文已有记述但不便展开,文后附录详录。

6超下限尤为珍贵重要资料。

7调查报告、社会调查。

8对上轮志书拾遗补正。

(3)编纂始末(编后记)的运用

编纂始末、编后记类似于旧志书中的后记、跋、题跋、跋文、跋,是对志书编纂工作从开始到完成的整个过程的概括和总结 , 是研究方志的重要辅助史料。编纂始末包括内容:

1修志始末

简要记述修志的缘起,人员选配,方法步骤 , 组织领导方面的成功经验 , 党政机关和领导成员关心修志的典型事例 , 为志书做出重大贡献的采辑人员 , 修志过程中重大起伏及其原因。便于读者了解当时情况,分析时代背景 , 结 合当时政治、经济情况。要有过程、有步骤 , 切忌空言虚辞。

2对编修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说明

各地区、各部门的情况不尽一致 , 在内容取舍、体例的编排及年代断限上有别于全志统一规定的 , 可在编纂始末 ( 编后记 ) 中作出相关的说明。

3修志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4修志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不宜过多发挥 , 寥寥数语点睛即可。

(4)索引的运用

索引是检索工具,弥补志书目录较粗的不足,帮助读者检索志书中的资料。首轮志书运用者不多。

据《新编地方志书续修手册》(方志出版社2001年版)129页:首轮《淮阴市志》有人名索引。

二轮修志以来,索引运用较为普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2008年)第三章  体例 第十一条(八)索引要求:“分类标准统一,名称概念清楚,提炼的标目符合主题原意,附缀正文页码准确。”

索引制作:

1明确所需标引的体裁范围。

志书体裁有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索引标引以大事记、专志、人物为主,尤以专志章节中实写的条目、子目内容为主要标引范围。表格、图照、附录一般不做标引。

2内容看索引范围

a.目与子目索引。志书目录一般到节,子目、细目是实际撰写层次,索引做到此一层次,有利检索。

b.大事(事件)索引。应该将志书中的大事、事件(尤其是大事记中,大事是按照时间排列)归纳出名称,进行标引,如大事记中陈化成吴淞炮台抗英数十字文字,可标引为事件名称“陈化成吴淞抗英”。

c.人名、地名索引。照片、表格索引。经济部类志书可以编此类索引,其余志书采取“参见法”。

d.其他类索引。可根据志书内容标引,如物产、旅游点等等。

3索引编制方法

a.分类索引。以事物属性或特征为依据,把事物分类编制,分类索引包括地名、人名、物产、名胜、机关团体等索引。以志书中原名为标引词,按照一定的检索方法排列即可。

b.形式索引。以志书体裁分类编制,可分为图照、表格等索引,按先后顺序检索。

c.主题索引。是从志书内容主题属性出发,通过提炼有价值资料,用一个主题词(关键词)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包括标题法、关键词法等类型。

“目与子目索引”就是以标题作为信源编码的主题索引。

此外,还可以用于大事、事件、掌故、事典等索引的编制,他们是提取文中的一个关键词作为标引词的。

因此需要人工,最好是本部分内容编纂者编制,因为他们对志书内容熟悉。

有些地方采用软件检索同类词汇,编制主题词索引的方法不可取。如同百度的主题词搜索,正确、定向方面不够精细,增加检索的时间。

如“梅森”输入,会大量的“周梅森”出现。

志书文字量相对数据库,文字量很小,应该消化志书内容,归纳出主题词及主题词对应的内容。这样做出的索引才能真正为读者提供方便。

所以,标引所用的主题词并不一定是原文中的名词、名词性词组和动词词组,而要人工提炼。索引不可出现语句标引。

4检索方法。索引检索要简便适用。目前有部首、笔画、拼音字母、四角号码四种检索方法,以笔画、拼音字母检索较为通行。采用电脑排序。

5《上海市志》编纂行文规范“索引”要求示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