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0-03-02

        为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009年11月29日,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联合举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讨会。50多位学者参加。市委党校副校长、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吕贵致辞,市委党校副校长、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杨俊一主持开幕式。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总体思考
        杨俊一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程度,取决于它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它用时代眼光解答时代课题的普世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取决于它作为民生利器满足需要的质量和程度。上海同济大学的章仁彪则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探讨“三化”的空间语境,他认为,“三化”中的中国化是要解决解释中国经验或者中国模式的问题;时代化是要解决争夺话语权或者软实力问题;大众化是要解决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东华大学贺善侃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贯穿的一条非常重要的红线就是与时俱进,在这里,与时俱进有两层意思,一个是适应时代主题,一个是适应群众需求,而适应时代主题就是时代性的问题,适应群众需求就是大众化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中国化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化的前提,不实现时代化和大众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化。
        华东师范大学陈锡喜认为,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普遍性,这样我们才可以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依据。第一,马克思并不是从所谓物质运动的普遍性来推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马克思讲的历史规律的普遍性在于人活动的规律的普遍性,没有离开人的主体性。第二,马克思并没有穷尽所有国家的经验,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内在矛盾的揭示,但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把这一特殊性提高到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来考察,便具有普遍性。这样来认识普遍性,就会清楚认识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一个具体化的问题,因为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三化”当中分歧最大是就是大众化,上海交通大学陈章亮认为,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上一定要打破三个误区,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学习宣传问题,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三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可听性和可读性。上海市委党校陈胜云指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一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术研究专业化结合起来,不能因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吸收当代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三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实现通俗化。

(陈方刘)

来源:《社联通讯》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