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与伟大时代同行的理论思维--上海是哲学学会举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六十年”研讨会

发布日期:2009-11-04

        市哲学学会于9月26日举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六十年”学术研讨会,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科建设以及学科领域哲学的应用和发展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反思与展望。来自复旦、华师大、社科院、市委党校等单位的50余名哲学理论工作者到会,会长陈章亮主持。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六十年取得的成绩
        与会学者认为,新中国六十年的辉煌成就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奋斗与创造,中国的发展由此寻找到一条既不同于“西方模式”,也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现代化之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科学结合,其中,就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巨大作用。
        有学者概括,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宣传在新中国六十年中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果: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是学科建设;三是领域(部门)哲学;四是问题哲学。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的六十年中,有两个最为显著也最为重要的变化:一是上升为国家哲学,随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指导我们思想理论基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不断转移,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人的全面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新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次中国化的过程。这一历史时期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实现了从“革命的逻辑”向“建设的逻辑”的转换,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最为重要的是形成了“以人为本”和“和谐发展”两大哲学理念,从而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建设的逻辑”的根本把握。有学者归纳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推进的四条历史经验:首要前提是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现实依据是要认清中国国情;关键是搞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和改革实际的结合;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要实现时代化与大众化。在这一进程中,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引领了思想解放。
        有学者表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经历过种种曲折,人们不能忘记曲折性,否则就要付出代价。
        有学者认为,对于曲折的反思很重要,尤其是哲学层面的反思。譬如在纠正“文革”失误的过程中,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思,对于斗争哲学的反思,对于人的问题的反思,对于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反思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俱进
        与会学者谈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任务。要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政党组织。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创设了新的发展空间与历史机遇,哲学理论工作者要为之不懈努力。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要处理好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关系,中国化来自国情定位,而时代化则是对世情的综合把握。哲学研究要有开放的胸襟和多元的视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自我封闭、固步自封,要和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积极对话、有所借鉴,才能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大智慧,又是德性,要拥有这双重力量才能有所发展。作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德性的力量不能削弱只能加强。既要有祝福意识,也要有忧患意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哲学要注重忧患意识与问题意识,从而增强责任心,有责任心才能产生与激发不断变革、改造世界的智慧与动力,有所作为。哲学的与时俱进还要处理好批判与建设、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等关系。
        有学者在谈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时,具体分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不同领域,即政治生活、思想文化和日常生活,对于前者发挥“教导”作用,对中者发挥“指点”作用,而对后者则发挥“引导”作用,进而引申出对“统治”、“支配”和“引领”三个不同概念的使用问题。有学者提出,要防止学术研究空洞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立足人类现有哲学思想的高度,一方面包容、整合并超越东西方哲学;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并提供化解社会实践问题的思路与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尤其要落实到青少年一代身上,学校教育非常关键。
        也有学者认为,哲学不仅要善于总结经验,还要深刻反思教训。要区分讲坛与论坛,而前者的变化目前尚不明显,要及时把研究成果输入教学、促进教学。我们既要跨越“卡夫丁峡谷”,又要抑制资本主义产生的诸多不幸与灾难,譬如,商品崇拜、资本崇拜与货币崇拜,用真理的魅力与人格的魅力教育与引导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

(李家珉)

来源:《社联通讯》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