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多角度多视角研究孙中山--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日期:2006-12-27

        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10月28日至30日,上海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中山学社、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孙中山:历史?现实?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隆重召开。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美国、日本90名学者与会,递交论文79篇,分作大会报告和小组交流。
        两场大会报告,前后6位报告人发言均很精彩。台湾政治大学蒋永敬教授《孙中山晚年北上致力和平统一的途径》提出,当年武力统一政策不仅召致国家分裂,也导致持此政策各势力自身崩溃,因此,历史教训值得借鉴,孙中山和平统一精神应该继承。中国社科院李玉贞研究员的《孙中山与列宁关系的几个问题》提出,孙中山三民主义曾经与马克思主义并行不悖,都是社会改造的一种选择。解放日报丁凤麟高级记者的《论孙中山博爱观》认为,孙中山的博爱观尽管基本停留在理想层面,但这份宝贵遗产,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仍有启示意义。美国底特律大学戴鸿超教授《从新颁布的〈蒋介石日记〉看孙蒋关系》提出,孙看重蒋的军事才能,但不认为他有政治领袖天份。广东社科院张磊研究员的《孙中山思想在新世纪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认为,孙中山开放和顺应潮流之主张,至今得到世界广泛认同,并且还将产生深远影响。华东师大刘学照教授《论孙中山建设新中国思想》认为,孙中山“建设新中国”思想,不仅在清末民初历史变革中发挥过巨大作用,而且能启迪现代中国的发展。
        分组讨论,同样精彩纷呈。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有学者认为清王朝不是被推翻,而是通过南北和谈双方妥协进行政权转移,由此辛亥革命仅是种族革命,清王朝被推翻的性质不属于革命,而是权臣篡位。也有学者反驳,认为辛亥革命只是利用了满汉矛盾,利用汉族人民反对满清的情绪,当五族共和提出之后,便属于民族革命。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朱宗震认为,晚清种族主义是个伪问题,现在一些学者好将历史评论作为政治评论,将历史研究作为政治学研究,这种政治评价,往往不尊重历史,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也是分组讨论中的热点之一。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杨小佛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国,为20世纪亚洲国家开风气之先。首都师大邱远猷教授论述了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制建设,指出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揭开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新篇章,具体表现为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专制神圣到民主共和,由君权至上到法律至上,由人治到法治,由等级特权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保障人权,由行政与司法不分到司法独立,由司法中的专制主义、报复主义、惩罚主义、威吓主义到人道主义,由法律保护封建自然经济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由诸法合体到诸法并存,试图建立“六法”体系,此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求真理,移植外国先进法律的积极结果,具有划时代意义。
        关于孙中山与共产国际、苏俄及其他派系的关系,上海地方志办公室朱敏彦研究员认为,孙中山晚年改组国民党,其中共产国际的帮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马林来华,共产国际联合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方针的形成;二是越飞使华,孙中山确立改组国民党,实现联俄联共的政策;三是鲍罗廷驻华,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工作完成,国共合作得以实现。华东师大翟作君、王蕙炎教授则着重论述了苏俄、共产国际联合孙中山的策略,指出积极倡导中俄合作,是苏俄和共产国际在东方的一项战略决策,背景之一是其北联吴佩孚南联陈炯明策略的失败,而孙中山领导的广州革命政府对香港海员大罢工所采取的积极支持态度,也促使苏俄、共产国际转变对孙的看法,并终于确定联合孙中山的策略。民革上海市委马铭德副研究员分析了孙中山晚年中德俄国际三角联盟与孙张段国内三角同盟最终未能实现的原因,认为这一设想与莫斯科有关,但不同的政治理念,导致分道扬镳。
        如何继续深入孙中山研究,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指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要多从人性的角度来加以把握;二要进一步搜集和挖掘资料,如俄罗斯有关档案目前尚未很好利用;三要加强研究孙中山身边的人,这是突破孙中山研究瓶颈的一个重要方面。

(易大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