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推进社科界学习、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市社联举办“科学发展观与上海发展”征文和研讨活动

发布日期:2006-11-07

        根据市委宣传部关于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与上海发展”主题征文和研讨活动的部署,2006年3月以来,市社联广泛发动所属学会参加征文活动。截止7月底,共收到24个学会推荐的应征论文153篇。这些论文围绕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涉及人文、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学科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上海社科界对“科学发展观”这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体会、研究成果和探索实践。市社联组织专家对应征论文进行评审,精选出其中的45篇汇编成专题论文集,并对提交论文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上海市档案学会等6个学会予以表彰。
        9月20日,市社联召开“科学发展观和上海发展”专题研讨会,来自本市高校、党校、社科院、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章亮、市委党校教授董瑞华、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孙力、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虹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宋妍、市集体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姚康镛、复旦大学经济学系硕士研究生张爽等在会上作交流发言,市社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潘世伟作总结讲话。现将会议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核心理念
        董瑞华教授认真梳理了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有关论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动力。
        陈章亮教授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他认为,在学理层面,以人为本是在对资产阶级人本主义的理念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体现,也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民本或人民本位思想的新发展。在价值取向上,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也是党制定战略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否做到“改革为民、改革靠民、改革成果由民共享”是判断改革成败的最高标准。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实践基础和机制建设
        孙力教授以民主政治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间的关联性为主题,在探寻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和长效机制上提供了独到的研究视角。他指出,民主与先进性的内在关联在于民主提供了先进性的科学评价机制。民主政治对人民意愿的整合功能,为先进性提供了根本的价值评判。社会主义民主以最广大的人民利益为价值尺度,确立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真正先进性的行为评判准则,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功能。民主与先进性的普遍关联在于民主提供了先进性的整体机制。先进性建设要从整体上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从整体上提升党的先进性。民主政治对先进性的整体提高源于民主政治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人民的意愿整合起来,变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治国的法律、法令,保证社会变革朝着人民希望的方向前进。民主与先进性的恒定关联在于民主政治是构建先进性长效机制最可靠的保证。任何个人、任何政党都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是在犯错误以后怎样能够尽快地认识到错误和纠正错误,民主政治就是极为有效的认识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机制。民主政治与持久、恒常的先进性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在关联在于,民主政治构建了先进性承载主体的传承机制。共产党先进性的承载主体是党员队伍,党员队伍的吸纳机制、拔擢机制、奖惩机制等为先进性的传承提供了保证。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实现途径
        汤啸天教授指出,利益关系的平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实现权利平等是促进利益平衡的必由之路。利益平衡是一种永恒的动态协调,是一个从“先富→共富→更高层次的先富→更高层次的共富”的不断上升的调节过程。他强调要建立健全以下几项权利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有序的利益表达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关键则在于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要确保民意表达渠道的畅通,实现民意表达的有序理性。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平衡机制的实质就是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通过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规定,使有限的、非均衡的资源能够平等地供给所有个体,从而实现稀缺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建立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由于个体向社会整体利益做出退让而产生的利益损失,个体应有获得赔偿或补偿的权利。补偿涉及到的问题十分复杂,特别是补偿尺度的把握更是难题,应当加强相应的利益补偿制度的建设。四是建立全覆盖的保障机制。农民是受政策之惠最少的群体,要切实使农民在养老、医疗、就业、教育、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等方面获得应有的制度保障。
        宋妍同志介绍了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培育、扶持社区文化团队,发挥文化凝聚力,建设和谐社区的主要做法:一是尊重居民的自主权利,激发社区组织的活力。二是以资源管理为手段,落实对团队的支持和服务。三是积极培养团队领袖,形成可靠的团队核心。四是以社区活动为载体,吸引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五是以党员网络为主干,实现党的工作覆盖。目前,蓬勃开展的文化团队活动已经成为虹口区增强文化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姚康镛教授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经验和制度保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引导人们走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道路。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安排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劳动者所有并取得控制权,形成保障劳动者主人地位和利益的产权制度;二是劳动与资本要素共享利益,形成企业新的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机制;三是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共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规定是合作互助、共同富裕的法律保障;四是集体主义精神和资本运作理论的融合是和谐发展的文化优势。
        张爽同志引用大量统计数据,分析了上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最后,潘世伟同志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本次征文、研讨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学会为依托,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参与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二是充分发挥学会的各自优势,开展多学科深入研讨;三是结合具体工作,充分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他还就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研究、宣传提出了要求:一是要继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认识。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又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更好、更全面、更协调、更持续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的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既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深化,又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运用和创新。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紧迫性、现实性。关于“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能承担多大的代价”、“能否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以缩小发展的成本”等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还有很大的探索和实践空间。二是要继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和探索。上海社科界有责任、有信心在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上继续作出努力,比如在科学发展观的结构性方面,在发展的价值观、统筹观、责任观、方法论等方面,在发展与人的关系、发展与可持续的关系、发展与开放的关系、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等方面,都可以深入研究和讨论。一个国家从不发展到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发展模式转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更大的转变。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这个转变,我们不能仅仅陶醉于近年来取得的一些发展,忽视提高经济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科学教育的贡献率、提高经济持续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上海社科界要立足各自的学科背景,结合上海的实际,在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加强研究和探索,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