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马研会两专家介绍--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走向

发布日期:2006-08-23

        6月28日,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市委党校科研处在市委党校联合举办“马克思主义在国外”专题报告会。研究会副会长、市委党校副校长王国平和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社科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徐觉哉分别作了专题报告,会议由研究会秘书长王建国主持。研究会会员以及来自本市党校系统、高校的专家学者90余人与会。
        王国平作了题为《民主社会主义与第三条道路》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MEGA版)的编撰和出版情况。MEGA版是由俄罗斯学者戴维尔首先提出,于20世纪初编撰了一部分。60年代末前苏共中央和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联合决定,由两党中央所属的两个马列主义研究院共同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全集于1975年开始陆续出版,但在1989年苏东剧变后编辑工作陷入了停顿状态。目前德国勃兰登堡科学院重新进行编辑出版,按照他们的说法,要力求做到去意识形态化,尽量做到客观、完整和全面。主要体现在:反省编撰方法、程序,将编撰列为长期项目,把最初原东德、苏联设想的164卷压缩为114卷;编撰人员配备的去意识形态化,做到东西方学者和新老人员的结合;出版社的去意识形态化,由政党出版社改为学术出版社。MEGA版编撰的基本原则是:(1)完整性,把马恩的全部手稿出齐,编撰最完整的马恩全集版。(2)尊重原稿,MEGA版按照原有的语言。(3)体现思想形成过程,按照文本形成的过程来编撰。(4)注意学术评论,每一卷由两本组成:原文本和评论本。关于MEGA版的框架结构,王国平介绍说,MEGA版分四部:第一部为文章和草稿(计划32卷,已出版17卷);第二部为资本论(计划15卷,已经出版13卷);第三部为各种书信(计划35卷,已经出版了12卷);第四部为摘引和笔记(计划32卷,已出版10卷)。
        随后,王国平介绍了德国的民主社会主义演变道路和英国的第三条道路。1869年,德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90年改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其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道路修正。从考茨基开始否定暴力革命,提出走议会道路;否定目标。伯恩斯坦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始而怀疑马克思主义,进而主张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完全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更改旗号。1959年,“哥德斯堡纲领”公开摈弃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提出民主社会主义;彻底背弃。从施罗德政府开始宣布告别民主社会主义。在介绍到英国的第三条道路时,王国平表示,有两种角度看第三条道路:第一个角度是看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与否。将凯恩斯主义干预和前苏联的集权并作第一条道路,把撒切尔政府进行的市场开放作为第二条道路,布莱尔政府则两边都借用作为第三条道路。第二个角度是从意识形态来看,社会主义是第一条道路,资本主义是第二条道路,而在两者之间选择就作为第三条道路。
        王国平指出,站在全球的角度,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要以为我们和发达国家没什么区别。就我国知识产权运作模式看,王国平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知识产权如何转化,第二是高校对于知识产权的垄断。目前“个体户”式的体制还在大量消耗资源,在产学研链上企业应该是载体,没有高校开不了头,没有企业结不了尾。对于“中国制造”,王国平发表了三点看法:(1)我国招商引资的项目很多处于产业链下游,属于低端。(2)“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污染的积聚和资源的过度耗损。罗斯托的发展理论六个阶段——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阶段、起飞阶段、成熟的推进阶段、集中的大规模消费阶段以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发达国家目前处于第五和第六阶段,而我国在开放过程中是所有阶段都并行,从某种程度上讲,工业化的过程就是污染的过程,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3)“中国制造”是现代的起点,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要求创新和提高技术含量,而衡量技术创新的标准,就是要看是否有世界品牌。
        徐觉哉作了题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走向》的报告,主要介绍了国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上出现了新动向,概括为“六个走向”和“五个问题”。“六个走向”为:(1)回到马克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引发了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对传统的马克思思想的理解方式和阐述方式的深刻反思。在起初的“危机论”、“过时论”的喧嚣归于平淡与沉寂的同时,一种旨在面对原始文本,回到马克思当年的历史语境,重新阐释其思想的研究趋势正初露端倪。“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提法就是这一趋势鲜明的表征。(2)走近马克思。这种观点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着一个翻译学的视角。由于理解的本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完善的、历史地发展的,这就必然导致对马克思理论的解释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理解的误解产生于解释者与“文本”的时间距离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词义变化,还有解释者对作者心理个性的不了解。所以不可能回到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而只能不断地走近马克思,也就是在多样化的理解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统一。(3)重读马克思。提出“重读马克思”的研究思路,本身就蕴含着两点基本的判断:一是认为被阅读的文本本身是有价值的;二是认为被阅读的文本又是需要重读的。前者意味着对马克思思想当代价值的认可,后者则包含着对长期以来人们解读马克思思想状况的反思。(4)超越马克思。“超越马克思”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认为马克思的有关理论显然已被历史的发展所推翻,因而一系列论点都需要加以变革;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文明活的灵魂”,在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形态。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的遗产决不会“现成地”成为当代人手中的有力武器,从而充分地显示其当代的功能,因而在继承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超越马克思,创立新的“马克思主义学”,这成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5)告别马克思。关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问题,一直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焦点问题。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深刻的危机,但对于“危机”的看法并不一致。(6)重建马克思。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前苏联的解体表明教条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某些观点的终结,“一种开放的、非教条的和更加质朴的批判性马克思主义依然存在,它将继续为现时代的批判理论和激进政治学提供理论的和政治的源泉。”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建立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框架。
        对于西方学者集中讨论的马克思主义问题,徐觉哉将之概括为“五个问题”:(1)所有制问题,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被理解为资本和利润的“社会化”和“公有化”;(2)阶级问题,阶级范畴的抽象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受到了资本主义环境的制约;(3)市场经济问题,市场的中性化决定了它可以与社会主义“联姻”;(4)社会阶级结构问题,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要求寻找新的社会变革力量;(5)社会发展阶段与趋势,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了“社会资本主义”阶段。
        与会者对两位专家的报告反响热烈,认为引述的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内容丰富。

(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