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十一五”:环境与定位

发布日期:2006-08-23

        5月16日,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周锦尉应市经济学会之邀,作题为“十一五发展的环境与定位”的学术报告,报告立足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十一五规划的明确导向、主线和发展要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使到会的60余位经济理论界人士受益匪浅,特摘要如下,供学界共享。
        一、十一五发展环境
        1、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绩的情况下展开的。
        经济总量GDP达到18.23万亿元,折合美元2.23万亿。(2004年,法国2万亿,英国2.14万亿,德国2.7万亿,日本4.7万亿,美国10.8万亿,英、法、德2005年的GDP增长率约在1%左右)。经济普查之前居意大利之后,普查之后超过意大利,居第六,现在的统计已经超过英国,处第四位。
        主要工业产品:原煤21.9亿吨,原油1.81亿吨(进口1.3亿吨,共消费3.1亿吨),粗钢3.5亿吨(成品钢3.969亿吨)
        GDP增长速度9.9%。27年平均9.4%。韩国有过连续13年增长10.2%的纪录。
        财政收入达到31627.98亿元,增加5231亿元,增长19.8%。
        各项税收3.0866亿元。
        粮食4.84亿吨,比上一年增长1454万吨。
        对外开放看三个指标,进出口贸易1.42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3.2%,外贸依存度为62.5%。实际利用外商投资603亿美元。外汇储备到今年2月达到8537亿美元,居世界第一,日本同期为8501亿美元。当然,外汇储备高有利有弊,也存在风险。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村居民纯收入达到3255元。分别增长9.6%、6.2%。居民储蓄达到14.1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元。
        神州六号载人宇宙飞船标志着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看到我国发展的成绩,更加增添前进的自信心。
        2、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改革是人们利益调整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取得很大成绩,目前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存在不少难题,主要有:
        改革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基本群众的利益调整方面幅度和力度增大,表现为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动拆迁力度大、土地征用矛盾突出。
        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难度增大,国有资产从不动到流动是改革的主要措施,还要过资产的核准关、资产的评估关、规范决策关、产权交易关、资产公平分配关五个“关口”。
        金融财税改革进入关键时刻,难度很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引进了外资;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正在进行;全国人大正在调查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所得税的并轨问题。
        福利保障制度改革遇到医改不成功的重大难题,主要是医疗保障的覆盖面不够(只有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互济功能难以发挥,正在重新探索和推进之中。
        浦东新区去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综合改革试点区,成为改革整体配套要求提高的信号,但各项改革措施,牵一发动全身。
        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不少值得重视的成长的烦恼:
        非均衡发展状态较为严重。城乡间1978年差距为1比2.38,2005年为1比3.22,地区间1987年人均GDP上海是贵州的9.1倍,2003年则扩大为12.9倍,人群收入差距也在扩大,而且都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凸显。市场的负面作用在增多。消费主义影响在发生。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以后的人口异质化形成社会纽带的松弛(管理纽带和道德约束的松弛)。目前中国出现世界最大的人口流动。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城镇人口,即城市化数据,1952年为12.5%,1978年为17.9%,2005年则为43%),旅游急剧发展(国内居民出境人数1998年为843万人,2004年上升为2885万人)。
        新阶层形成规模以后,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认识和利益的矛盾凸现。
        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后形成的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多。2004年底我国的关税降低到9.8,世界各国取消对我国的轻纺工业品配额的控制,新情况凸显。
        经济发展、尤其是重化工业发展比例明显增加以后,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种种新挑战加重了我们继续前进的责任心。
        二、十一五发展的定位
        十一五展开的国家战略主要有六大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战略、资源环境战略、“互利共赢”战略。其中,除创新型国家战略和深化改革战略的一部分为非均衡战略,其他四方面主要属均衡战略。
新农村战略的要点是“多予少取放活”六个字,国家取消农业税,2006年中央向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为3397亿元。
        区域发展,2006年中央财政向中西部补助性转移支付为3431亿元,而同年中央财政的总盘子为20249亿元,向农村和中西部转移支付的数字之大,从中可以看到中央的战略安排。
        资源环境战略,国家提出降低能耗指标意义重要。1989年到2001年的12年中我国的每万元GDP的能耗从5.5吨标准煤,下降到2.1吨,上海十五期间从1.14吨下降为0.93吨。国家没有批准上海原来报的十一五能耗下降15%的指标,要求修改为20%。新时期以来的五个五年计划,上海只有在九五期间下降了18%的能耗,其他都在10%以内,可见这个指标的重要性和达到的不容易。
        创新型国家国际有量化指标,有三个性质判断指标和七个主要量化指标。约有二十来个国家已进入此列。美国处第一,其次是日本和德国,韩国也进入此列。中国要在15年达到任务艰巨。中国提出引人注目的16项国家战略项目,其意义可与我国实施“两弹一星”相比。
        深化改革,经过利益调整,向新体制过渡需要作利益倾斜。在福利制度构建中,则要很好实施改革成果的普惠战略,从观念到制度设计都有文章要做。
        中国的“和平崛起”改为“和平发展”,解除一些外国人的顾虑。与各国的贸易“亲密接触”后有新矛盾,不仅与欧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也有矛盾。我们要学会积极回应各国对我国的关注,要熟悉、运用国际游戏规则,学会与第一流对手竞争,学会与国际合适伙伴合作,在双赢中做强、做大自己。

(市经济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