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探索与争鸣》杂志社组织人文社科专家谈新农村建设

发布日期:2006-06-08

        为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探索,日前,《探索与争鸣》组织部分上海学者,在江西婺源考察并展开研讨。与会学者纷纷就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模式,新农村建设中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与生态保护,新农村建设与历史文物保护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新农村建设与生态保护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该吸取历史教训,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
        余源培认为,在生态保护中要有全局意识,生态是属于全人类的, 全民族的,生态建设涉及的是可持续发展。政府对生态县、生态乡应有特殊的政策加以扶持。叶书宗认为,在农村建设中,应纠正急功近利的倾向,如不顾条件发展旅游,是不利于生态保护的。邓伟志则从法律、道德、政策三个方面对保护生态环境提出具体建议:首先要完善法律体系;其次要加强环保道德教育;最后,农村开发应该由专家进行论证、所在地群众讨论决定。朱贻庭提出要建设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体系,一是要建设协调发展、制度保障、物质保障的生态文化;二是要树立立足本地风俗习惯的生态价值观;三是要发展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态保护科技。王家范则呼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专门就环境保护立法;在农村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在修路的同时,大力植树。
        新农村建设中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王家范认为,农村建设虽然只能靠自己的资源,但是城乡应该互通有无。王斯德总结了台湾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认为建设新农村,只能靠农村,而不是城市;但是靠近城市的乡村应该发挥地域优势,依托城市发展。沈渭滨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警惕城市模式对乡村的影响;他认为,如果农村建设向城市看齐,小而全,那则会破坏生态。袁恩祯则认为,农村人口应该大幅度下降,比如婺源,应该发扬徽商的传统,到城市中谋生。程念祺认为,城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措施吸纳农村人口,没有足够的城市化就不能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不是将原来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请回去,而是应该在农村实行集约化经营。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模式
        叶书宗认为,农村建设应该立足本地实际,要有特色,要有资源观;他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例,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余源培认为,重大的开发应该有专家论证,要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案。赵修义认为,新农村建设不能只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盲目求大,而应该重视软实力建设。
        专家们还就农村建设中的制度问题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沈渭滨在梳理历史上的宗法制后认为,乡村应该实行一定程度上的自治,清末的乡村自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余源培提出,首先应理顺体制,解决好谁说了算。王家范则提出要培养新的农业资本阶层,推动乡村发展同时还要解决好乡与县的关系。
        与会专家还注意到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出现封建主义文化返潮的不良趋向。邓伟志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警惕封建文化的重新抬头;保护历史名人要适度,要有具体标准。赵修义则认为对保护什么样的文化要有甄别;保护历史,不仅仅是文物和古迹,不仅要保护农村中的历史名人文化,更要发掘当地普通百姓自身的文化。
        《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已拟定在最近推出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人文环境营造”等为题的“圆桌会议”,由参与婺源考察研讨的学者撰文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