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发展主题”--市社联召开学习座谈会

发布日期:2004-08-23

       7月3日,市社联召开本市社科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座谈会,近5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发展主题、执政党建设与政治文明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实质是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问题,其目的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事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有学者指出,可以从以下三个哲学角度理解这一精髓:其一,马克思主义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否则,思想不能适应变化着的新形势,就会被历史淘汰。其二,中国的事情要靠中国人自己去解决。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否则,就会脱离中国的实际。其三,事物总是处在矛盾运动之中。必须善于及时察觉和研究前进中的新问题新矛盾,着眼于正确认识矛盾,着手于正确解决矛盾,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否则,就会在矛盾面前陷入被动。因此,我们现在面临的任务仍然是做到江泽民同志强调的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努力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有学者指出,把握发展这一主题,特别要自觉关注发展的全面性。首先,要自觉坚持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整体目标,更加重视经济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自觉实现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到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其次,要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展开。再次,要努力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必须严肃面对社会上贫富不均状况的存在和加剧,冷静思索社会上“嫌贫仇富”情绪的蔓延,切实解决“先富”带动“后富”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执政党的历史性要求,可以将它视为新时期的“治党纲领”。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新一届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施政方略”,或者说是“治国纲领”,治党纲领和治国纲领组成了密不可分的党的政治行动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发展模式。中国的小康社会思想强调以个人与家庭为社会基本核算单位,因此小康是和经济生活水平联系在一起的,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调动全体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财富得以充分涌流。与此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另一个价值目标是社会协调。强调建立起体现社会公平的再分配制度和弘扬集体理性的民主政治制度。全面小康体现了人要实现全面发展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思想。

       有学者认为,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丰富和发展了十六大关于本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提法。对于战略机遇期我们所面临的三个重大课题的顺序说明,我们党已经把国内战略纳入到国际战略框架之下,改变了过去国际战略服从国内战略的做法,这体现出我们党思想方法上的转变。从国际安全角度看,中国未来20年将面临极其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中国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与外部的战略机遇期结合,必将极大地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党的建设与政治文明发展

      有学者提出,政治文明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借鉴普遍的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并把观念形态的政治文明转变为制度形态的政治文明,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需要努力的方向。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应该找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的最佳结合点,明确做到以下三方面的统一:一是党的领导与民主的统一。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模式应该是利用党内竞争模式代替西方的党际竞争模式。二是党的领导与法治的统一。切实解决好党权与法权的最终决定权问题,解决好党代会与人代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三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现在中国存在重法治而轻民主的倾向,没有民主的法治是可怕的。

      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可以归结为一种调试性的变迁,调试性的变迁在一定意义上说对掌舵者的要求更高,作为中国整个政治生活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现有的制度基础上开拓出新的领导体制和政治生活格局,并把握好变革的步骤和节奏,这是新一代领导必须要掌握的技巧。

先进文化的理解与反思

      有学者指出,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先进文化建设,其重要意义在于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新认识:我们告别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不再仅仅从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看待文化问题,不再仅仅把文化看作是经济的派生物,也不再仅仅从描述和说明的角度来讲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而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建设先进文化,这意味着我们不仅承认文化建设的工具价值,也承认文化建设的内在价值。

      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就意味着明确拒绝那种主张文化和价值问题上没有是非对错可言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观点。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注重把握和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一是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文化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开放性和反思性,“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内在地包含着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心理,积极参与国际的文化交流。二是文化的科学性和现代性的关系。三是文化的大众性和创新性的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外战略的指针

       有专家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对外战略的指针。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观察和判断国际局势的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这一判断将使中国战略顺应时势,不断进行调整和发展。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确定中国国家利益的出发点。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的原则。要求我们重视同发达国家的关系,更多地与发达国家尤其是大国进行对话协调。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寻求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依托和伙伴,并在多边外交活动中积累经验。

       与会者一致表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大社会功能,就是为人们不断认识世界提供精神动力,解决思维方法,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新思想,促进观念变革,推进理论创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和贯彻方面要更多地承担责任,要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务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取得新的成效,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坚持创新,与时俱进地推动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不断有新的建树。

      会上,余源培、卢汉龙、林尚立、胡伟、石良平、童世骏、俞新天、黄仁伟等作了专题发言。会议由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施岳群主持,本市有关领导和专家周锦尉、潘世伟、夏禹龙、赵修义等出席会议。

(王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