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本市理论界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发布日期:2004-08-30

        为了深刻领会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深化和提高对新的历史阶段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2004年2月6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联共同举办了上海市理论界学习贯彻《意见》专题研讨会,现将部分相关意见和建议整理如下。

一、充分认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今年新春之际,党中央就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颁布了有史以来第2个专门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无限关怀和殷切期望。《意见》深刻总结了我党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领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基本经验,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认识的智慧结晶和最新成果,为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和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意见》丰富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强调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全面规划了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从加强领导、深化改革、队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地提出了新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举措。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们要努力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在第一时间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落实《意见》的各项任务上来,要倍加珍惜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履行光荣职责,以一丝不苟的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研工作,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贡献,迎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更加繁荣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二、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和问题,以及上海的对策思路

       《意见》充分肯定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同样重要”,把哲学社会科学放在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地位。在党的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发展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多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保障了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保障了经济、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任重道远,正面临着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性前瞻性课题研究,面临着关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复杂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的研究,面临着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系列丰富的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一定发展。重点工作一是注重老中青科研队伍建设,以专家咨询委员会等形式团结和巩固中年学者,形成了一支核心骨干力量,为上海的各项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智力支持。集中培养高学历、高职称的青年学者,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青年人才,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后备力量。重视和鼓励老一辈专家学者的科研工作,以文集等形式整理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二是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探讨环境。通过构建内部探讨交流平台,在尊重专家学者独立思想和学术旨趣的前提下,鼓励发表具有学术创见和批评意识的不同观点,为党和政府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决策咨询成果。三是注重建立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的在申报评审等环节上不断改进,正在探索逐步实现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机制的社会化和中介化。

        与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和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地位相比,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还有许多不适应。相关政策导向、资源投入等还不能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战略地位相匹配。科研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难以与哲学社会科学多元化发展,各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趋势相适应。学术环境建设仍需加强,仍然存在某些研究项目脱离实际需求,部分实践工作缺乏理论指导,少数科研人员远离调查研究的现象。未来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要进一步营造实事求是的学术氛围,形成良性发展的学术生态环境。要巩固理论研究平台,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各类基础性学科的研究。要夯实决策咨询平台,鼓励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密切开展多种不同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催生更多更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服务于上海的新一轮发展。要拓宽社会教育平台,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更多便于普及的精神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社会文化需求。通过在发展中求创新,逐步构建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体系。

三、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建议

1、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面临更为深刻的观念转变

        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形势是建国以来最好的,党和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资金投入的日益充裕,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均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瓶颈被逐步突破和打通,哲学社会科学正恢复应有地位,进入一个新的、更加繁荣发展的时期。

        新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也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多样化发展。各类人文社会学科的共同丰富繁荣和蓬勃发展才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真正发展。要避免简单地通过过分统一、集中的行政化机制管理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运用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社会参与等手段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2、进一步理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

        要尽快摸清哲学社会科学界基本情况,充分掌握高等院校、党校、军队院校、学会、民间社科研究组织以及相关单位的机构概况,教学与研究队伍构成、引进人才、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情况,为制定国家及地方哲学社会科学五年研究计划和年度项目计划提供充分现实依据。

        要根据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细致整理和修订相关科研规划中已经相对陈旧的学科目录设置,以便于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以及学术信息的数据采集。

        要完善地方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的组织功能,进一步协调好教育科学规划办、社科规划办、教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避免这些机构某些工作职能及下达任务的重叠,指导它们更为有效地管理高校及相关社科研究机构的相关工作。

        要进一步调整哲学社会科学的课题管理模式,简化和减少课题研究过程中各类不必要的汇报、考核程序,把管理重心放在集中考量和评估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上,使课题管理逐步从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

        要参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的相关队伍规模,扩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科研组织力量,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组织工作的高效有序,促进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活动的顺畅开展和推进。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评审应更多采取专家组评审、异地评审、匿名评审、通讯评审、量化评审等科学方式,不断提高评审质量,避免学术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3、规划和调整哲学社会科学的队伍建设

        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的实际特点,定期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人才规划,形成较为详细的各学科人才培养计划,促使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后备科研力量。

        要突破单位部门的限制,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交流机制。要通过对社会实践的量化考察,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人员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挂职、培训等不同途径,参与一定时间的相关实际工作。同时,通过对学习项目的量化考察,鼓励实际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通过进修、深造等多种方式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

        对于地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流动情况要进行跟踪调查,特别要及时掌握国内外引进人才情况,并根据相关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规划。

        各类具体学科的培养计划应适当向高学历、高职称、低年龄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倾斜,通过项目资助、基金发放等形式鼓励人才从事相关科研项目的深入研究,为他们进行相关专业进修和深造创造条件。

        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立项上鼓励集体项目的申报,鼓励专家学者跨学科、跨单位的科研协作,促进学术团队的成长。

        要建立统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诚信体系,对于假冒伪劣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作者要通报批评并记录在案。

4、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的资金投入机制

        根据全国各类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工作经费的比较状况,地方社科院经费相对不足,应当予以适当增加。

        根据全国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经费比较状况,地方社科规划办单项课题经费相对较少,应当予以适当增加。

        要根据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研究、社会调查的比例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逐步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金的相应投入,提高相关项目经费。

        要充分考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劳动力成本投入,在项目经费中均应包含一定比例的科研人员劳动报酬。

        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立项经费中预留适当比例的奖励费,最后根据项目评估的优劣等次酌情发放,鼓励研究者多出优秀成果。

        要鼓励企业等社会组织以捐赠社科基金,赞助科研项目等方式积极参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于相关组织可以实施减免一定期限的所得税、按一定比例返还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在资金渠道正常、运作规范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开放和鼓励国外资金资助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