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联工作 > 正文

第三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发布日期:2016-10-20

    10月14日,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承办,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协办的第三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召开。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作主旨报告。

    王伟光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既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也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思路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把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放在特殊的重要位置,抓紧、抓实、抓好,助力构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作主旨报告

 

    会议第二阶段为专家主题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主持,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生教授、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研究员、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冯鹏志教授、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姜义华、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上海大学李友梅教授等6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

    陈春生教授认为,纵观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国一直是一个与欧美存在着巨大差异的社会。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所提供的解释框架,对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经验,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制约性,但其局限性也日益凸现。中国学者基于中国经验,建构出能与国际学术界主流体系有效对话的中国理论,让世界倾听以中国的概念和话语体系讲述的中国故事,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作出更大贡献的现实需要。要建立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理论,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要有中国的情怀,从传统里吸取养分;第三要有开放的心态,理解国际上的理论;第四要注意深入实践,开门做研究;第五要强调话语体系的建设,注意学科发展本身的规律,注意科学的方法论;第六要推动学术评价的转型。

 

图为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生教授作主题发言

 

    张树华研究员表示,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国际话语体系是国际格局,尤其是国际政治格局的集中反映,也是文化思想、软实力较量的表现。而当前的国际舆论形势和国际政治生态是纷繁复杂的,在这种形势下,国际话语权更是要将防御和进攻相结合,勇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

 

图为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研究员作主题发言

 

    冯鹏志教授认为,当代中国已经到了文化自信的时代,要在广泛深入面向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上,把我们的目光、重点转向面向中国问题意识,进一步推动话语体系建设面向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文明逻辑,牢牢把握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主题、思维方式、文化向度。

 

图为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冯鹏志教授作主题发言

 

    姜义华教授提出,历史学理论体系及话语体系的建设绝不是简单地将人家的东西移植到中国来,也不是把古代的东西翻译成今天的白话,而是要有真正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表达形式创新,传播路径的创新。首先要求真正从中国历史出发,对中国历史独立地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

 

图为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姜义华作主题发言

 

    童世骏教授认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有四种途径,也就是四种“讲”法,即“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领着讲”。“照着讲”主要是系统介绍前人学术思想成就。“照着讲”的反面是“对着讲”,即一开始就明确对方是自己的对立面,与之进行针锋相对的论战,这种讲法要防止过度使用,避免以政治斗争取代学术争论。与“照着讲”和“对着讲”不同的是“接着讲”,即在前人学术遗产的基础上,发展出当代的新成果。我们需要先做好“接着讲”的工作,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攀高行远,只要在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认真借鉴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关注中国问题,用好中国资源,不同形式的“接着讲”的工作,自然会越来越多地起到“领着讲”的效果。

 

图为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作主题发言

 

    李友梅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学目前在应对重大问题的专业性理论能力和国际学术对话能力方面,以及在社会转型实践的分析范式及其评价标准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重要不足,而且改变这种现状会面临众多挑战。中国社会学人应志存高远,在深入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回答中国问题中,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学术话语;从提升中国历史文化自觉中,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社会学自信地走向世界,让国际社会更贴近地认识和理解中国。

 

图为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上海大学李友梅教授作主题发言

 

    马援在主持中指出,本次理论研讨会在会前做了大量的组织筹备工作,收到应征论文200余篇。会议邀请了6位专家做大会交流,发言专家围绕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的会议主题,涉及到历史学科、社会学科、哲学以及国际政治等重要学科的建设和创新,都非常精彩、很有启发。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主持专家主题发言

 

    会议第三阶段为分组研讨,100余名专家学者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围绕“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话语体系建设”、“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话语体系建设”、“对外话语体系传播方式与国际话语权”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于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以中国实践为基础,充分总结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不断升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的理性认识;必须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深化对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学理阐释;必须以国际影响为目标,通过对世界问题的研究,形成中国解释、提出中国方案,逐步确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

    会议闭幕式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联党组书记燕爽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作总结讲话。

    李培林在总结讲话中对本次理论研讨会的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本次会议是在前两届会议的基础上,侧重于从经济、政治等重要的具体学科入手,去讨论话语体系的具体问题,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次会议。下一步要重点关注全国话语体系建设往哪里聚焦、怎样深入的问题。要继续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精神。首先,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其次,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第三,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和方法,向国际社会有效输出思想领域的产品,切实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作总结讲话

 

    燕爽在主持中表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将本次理论研讨会放在上海召开,是上海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界将以会议精神为统领,进一步落实会议的各项要求,大力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聚焦提炼概念、形成体系,沉下心做扎实的基础研究工作,按照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高地。

 

图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联党组书记燕爽主持会议闭幕式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机制自2013年底建立以来,通过设立研究课题、组织理论研讨、编印研究动态等方式,不断总结话语体系建设经验,交流最新研究成果进展,在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宣部国际传播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党校、教育部、国家行政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部委同志,相关专家学者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图为第三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