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联工作 > 正文

由市社联组织编纂的十三卷本《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发布日期:2005-11-01

        由上海社联组织编纂的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经过4年多的艰辛努力,已于2005年9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套书有13卷本,750多万字,前后有近300位专家参与编纂工作,凝聚了上海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浓缩和展现了百年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精华成就,是上海社会科学界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积累工作,全面展示了百年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成就
        社联发起组织编纂《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宗旨是,充分发挥上海社会科学界的优势,整合各学科、各部门的研究力量,通过论述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形成、演进轨迹,爬梳一百年间的主要思潮、重大学术活动,列举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名家,从而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反映这一百年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全貌及其内在脉络,真实地揭示和展现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文化成长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和巨大成就,为中国学术文化积累和延续,总结学术文化发展的规律,推进各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第一,这是一个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成果。它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学科设置比较科学,符合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实际情况;二是各卷框架结构合理,设立总论、各学科主要学术成就、学术著作介绍、重大论争情况、重要学术机构、学术社团、学术刊物、大事记,等等,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社会科学的总体面貌;三是各卷体例统一、表述规范,突出思想性、学术性与资料性的统一。迄今为止,对中国社会科学一百年作全面、系统的研究,仅有一些专科性、专题性的资料、论文或著作出版,目前国内外还没有象《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这样规模、体例和水准的成果问世。
        第二,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学术文化积累意义的成果。在重大论争专题中, 13卷共列举了近100个争论观点,反映了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具有较高的学术史料价值。一个世纪以来,几代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了实现民族振兴的宏愿,寻觅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学术传统与学术成果,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这套书对前辈几代学者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作了忠实记录、宏观审视,对于传承和延续我们民族优秀学术文化及其精神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这是一个对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的成果。这套书将百年来中国社会科学一路发展过来的历程、特点与成就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把握学术发展的自身特点,了解各学科成长的演进轨迹,揭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基本规律,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推动理论创新,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更大发展。
        二、《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是一项宏大的学术工程,展现了上海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和协同攻关能力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编纂工作是在2001年7月正式启动的,大致分四个阶段:一是酝酿组织策划阶段。主要工作是,拟定编纂《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组建总编委员会,协商、聘定各卷主编等。二是框架论证设计阶段。所做的工作包括召开各卷主编会议,研讨全书编纂结构,各卷聘定撰稿作者,讨论拟定编撰大纲,总编委会邀请审读专家对各卷大纲讨论,最后审定大纲等。三是书稿集中撰写阶段。前后大致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至2004年12月,各卷陆续完成了撰稿工作。四是审稿出版阶段。上海人民出版社组织专门力量进行集中的编辑审稿工作,前后用了近一年时间。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这一复杂而艰巨的学术工程项目,之所以能在数年内如期顺利完成:一是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市领导龚学平、殷一璀、王仲伟等都非常支持这一编纂工作,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指导。二是各卷主编、各位作者的辛勤劳动。据统计,本书各卷的主编有28人,直接参与撰写的作者有221人,加上参与修订、审读的专家,有近300位专家参加了本书的编纂工作。一个项目凝聚和吸引如此多专家的参与,这是近年来上海社科界所少有的盛况。三是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承担这次撰写工作的作者都是本市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骨干。市社科规划办将本项目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对该书的出版也给予大力支持。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是通力协作、精心打造的产物,它的顺利完成,充分反映和展现了上海社会科学综合研究实力和团结合作、协同攻关能力。
三、《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学术文化项目,对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是上海社联贯彻落实中央和上海市委有关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一系列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这一成果具有多学科、跨部门、综合性的特点,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学术文化项目,体现了出人才与出成果的统一,对于激发广大专家学者创新、创造热情,凝聚和培养上海文化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整合全市研究力量,提供公共学术产品,打造上海学术品牌项目,促进学术繁荣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