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联工作 > 正文

本市理论界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

发布日期:2005-11-01

        10月13日上午,上海社联隆重召开“上海市理论界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与会专家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战略意义,“十一五”规划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作用和地位,展开了热烈的发言和讨论。本市社会科学界各主要学科的专家代表、相关学会代表约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上海社联副主席武克全主持,党组书记潘世伟出席会议并讲话。
        一、认真学习“十一五”规划,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上海师范大学高惠珠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院郭定平教授等指出,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解决发展难题的一系列指导方针和意见,它将指导全国人民辩证看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科学谋发展--用发展的方法研究问题;创新促发展--用发展的成果应对问题;实践求发展--靠发展的实践解决问题,从而在发展中不断胜利前进。
        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周尚文教授等认为,“十一五”规划从“计划”发展为“规划”,切实贯彻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要求,透射出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市场规则的科学执政的新理念,是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增强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袁秉达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顾骏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于海教授等指出,“十一五”规划是深化和细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追求的一个纲领性文件。规划已经把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新阶段新时期人心所向,造福于民的宏伟目标和任务,应从三个层面开展这项系统工程。要从文化层面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依法治国、共同富裕的科学、先进理念。要从制度层面使各类实践上升到建立健康和谐的制度、体制的高度,构筑长效机制,形成规范政府组织、市场组织、民间组织,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稳固制度基础。要从操作层面通过一系列方针、政策、规划、措施,切实解决改革攻坚的当务之急,切实指导和谐社会建设的基层实践。此外,“十一五”规划特别强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实践部门在贯彻自主创新战略的同时,要积极从产业竞争实力、劳动力成本、资源合理配置、文化政策制定等各方面,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社会环境。
        二、加强关键课题研究,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
        上海大学李友梅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赵修义教授等认为,“十一五”规划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发人深省,面对未来五年的发展,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新矛盾,要帮助全社会提高理性认识水平。对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们责任重大,要注重研究各类重大关系问题。要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使发展目标与发展动力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普适精神。要深入研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分析和探索生产关系的调整问题。要深入研究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追踪调查社会大文化的和谐共生问题。要深入研究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考察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问题。要深入研究资源与资本的关系,妥善处理好社会总体资源贫乏与经济资本投资需求过热间的矛盾。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劳务成本低廉与社会代价高昂的悖论关系,提高社会整体发展的品质和水平。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高国希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曹沛霖教授等提出,要推进“十一五”规划,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突破传统、滞后的经济粗放增长模式。科学发展的目的在于,通过发展扩大人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选择、自由、尊严等权利,改善人民生活,通过发展创造一种让人们能够获得富有创造性的、长期的、健康生活的能动的环境,使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权利和生存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真正造福于人民。要反对不能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反对不能使成果为社会共同分享的经济增长,反对不能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经济增长,反对湮灭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经济增长,反对以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为代价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增长。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吴铎教授和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张云教授也发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