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 > 学术资讯 > 正文

会议 | “法律、社会与历史”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法学院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18-11-12

   2018年11月10日,由《学术月刊》杂志社、复旦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法律、社会与历史”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法学院成功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十余所国内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杂志社的五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开幕式上,《学术月刊》常务副总编姜佑福首先致开幕辞,表达了对复旦大学法学院、参会专家教授以及参会杂志社的感谢,并期待此次学术研讨会能够吸引法学界更加关注和支持《学术月刊》,在该期刊上发表更多优秀文章。之后,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志强教授致欢迎辞,也对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了感谢,并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增强学术交流,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

 

   本次研讨会由四组专题讨论和一次圆桌会议组成。专题讨论会以法律史学和法理学的文章为主,内容丰富,不仅有各位学者的精彩报告,还有评议人的细致点评和与会者的提问与回应。参会学者均积极交流讨论。

 

   第一场讨论以中国法制史为主题,由复旦大学郭建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尤陈俊副教授首先发言,其主题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讼师恶报”的话语模式及其文化背景。中山大学海丹副研究员则结合具体案例与田野调查,分析了清代后期诉讼中的信息传播与舆论构建问题。其后,中国政法大学谢晶老师和复旦大学博士生白阳分别就清代盗与宰杀马牛条文和清代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发言。中山大学杜金副教授、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王帅一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孟烨老师以及中山大学徐忠明教授针对上述论文进行了细致精彩的评议,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上海师范大学汪强老师主持了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使与会代表与发言人展开了积极的互动。

 

   第二场讨论以国家构建与司法理论问题为核心,由华东政法大学于明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朱苏力教授通过对印度与中国地理因素的比较,阐述了国家制度形成的内在机理。云南大学王启梁教授对当代中国“回应—计划型”法治建设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应围绕提升国家能力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国人民大学侯猛教授则考察了我国近四十年以来司法研究的状况,在梳理学术史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反思。中国海洋大学戴昕教授对法学研究中比例原则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指明其理论证成错误。随后,复旦大学王志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宾凯副教授、复旦大学杨晓畅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斯特副教授针对上述报告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与疑问。在《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肖崇俊编辑主持的自由讨论环节,报告人和参会学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第三场讨论由华东政法大学王沛教授主持,主题侧重国家的上层制度建设。北京大学章永乐副教授总结了中国宪法史研究中的三种范式,并阐发了自己的理解。华东师范大学田雷教授针对邓小平时期宪法思想进行了阐述。复旦大学刘天骄老师以18世纪英帝国联邦计划为例,分析了代议制与帝国构建的问题。中国政法大学王银宏副教授以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为研究对象,展现了该规则对实现宗教和平与帝国秩序的重要意义。针对上述论文,清华大学刘晗副教授、复旦大学史大晓副教授、复旦大学赖骏楠老师以及复旦大学赵立行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评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王天一继而主持了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并引导参会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田雷教授主持的第四场讨论会则体现了更多前沿性的研究。中国海洋大学李晟教授从法律修辞这一载体来理解社会变迁与转型中的法治,河南大学吴义龙副教授对物权债权区分理论进行了解释与反思,华中科技大学杨安卓老师探讨了人工智能及相关政治哲学,上海财经大学胡凌副教授对“评分社会”机制进行了一种法律社会学的解释。复旦大学孙国东副教授、同济大学朱冰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郑戈教授以及上海大学岳林老师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上述研究进行了评议。在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毛皓强主持的自由讨论环节中,各位报告人与参会学者进行了热烈的学术交流。

 

   作为本次会议重头戏的圆桌讨论主要围绕“法学学科发展趋势与前沿”这一问题展开,由《学术月刊》王鑫编辑主持。北京大学朱苏力教授、清华大学苏亦工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李秀清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尤陈俊副教授,以及《新华文摘》王青林编审、《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王博编辑、《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沈丽飞编审分别就学术研究的意义、法律史研究的视野、学科整合的意义、跨学科研究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关怀等方面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引发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

 

   在闭幕式上,《学术月刊》常务副总编姜佑福再次对全体与会学者及工作人员表达了感谢,称赞此次研讨会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增强了《学术月刊》对法学论文发表的信心,希望学者们能够提供更多优秀的稿件。之后,清华大学法学院冯象教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陈景良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既鼓励年轻学者们保持人文关怀和研究热情,努力作出更好的学术研究,又期待学术刊物的编辑能够为法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