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讨 > 正文

【社科专家说】权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误区与关键问题

发布日期:2021-08-19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这里面,最关键、也最紧迫的就是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摆脱传统认识和思维的误区

 

    在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积极顺应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和中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新要求,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及战略选择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因此,需要摆脱如下几个传统的认识误区和争论。

 

    一是关于制造业占比高低问题,核心争论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到底要不要保持一定的比例?目前的比例是“过高”还是“过低”?其中一个比较流行的看法就是根据传统三大产业发展演进,遵循所谓“克拉克定律”,产业发展应当依据“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出现线性发展,因此认为制造业占比不应过高,甚至在一定阶段应当退出国民经济发展并让位于服务业发展。二是城市化发展以及城市经济体要不要发展制造业问题,一种看法认为城市发展受制于土地、要素成本等影响,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应当主要发展服务业,而不应当是制造业。三是从吸纳就业角度看,认为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技术进步以及资本密集型等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在制造业中的就业占比下降,而服务业往往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因此,应重点发展服务业。四是从国际经验看,认为一些发达国家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伴随全球化产业转移趋势,制造业也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因此不必始终发展制造业,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首先,按照传统的“克拉克定律”或者某些放大国家制造业占比变化的典型性事实来理解中国大国发展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与转型升级等,显然会使问题过于简单化。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除了按照传统三大体系的结构进行划分以外,还有其内部的产业细分与升级演进:包括现代制造业发展,不仅是强调结构的比例度,更要强调产业本身的高级度,前者是一个数量和比例,后者则是一个体现产业结构中技术进步及其高级度、复杂度问题。实践发展表明,一个国家制造业不仅要关注比例度,更要关注高级度和复杂度。

 

    其次,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特别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之间的边界已经不像以前传统产业结构那样清晰,出现了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的新态势,尤其是互联网发展以及数字化时代,各类生产性服务业更是进一步出现产业内融合和产业间融合发展的趋势。

 

    再次,服务业占比提高也并不意味着制造业不再重要,恰恰因为制造业内部亟待转型升级、面临提高生产效率和人均收入,这才构成服务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因此也不能简单“去工业化”。从目前全球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全球化遇到的深层次问题来看,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训则是,发达国家简单套用“克拉克定律”,向全球转移出产业,国内经济出现金融化、虚拟化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外包,结果导致本国产业空心化和实体经济发展放慢,社会就业问题与收入差距等问题则日趋严重。反过来,服务业发展也由于自身对劳动市场的就业具有“门槛效应”,服务业发展也并未全部吸收从制造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因此,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已经形成较为发达和完整的工业化体系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我国制造业发展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的所谓“定律”或者照搬发达国家的评判标准和做法。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化发展的新态势,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绝不是简单的谁替代谁的问题,更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去工业化”或者所谓“全球产业转移”和外包的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产业体系,一定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重要过程。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发展,核心问题是提高产业质量和能级,尤其对于制造业发展而言,关键是要提升制造业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加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新时代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来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要解决如下几个关键和紧迫的问题。

 

    劳动生产率不高制约了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一国经济或者供给侧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要看全要素生产率高低。制约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劳动生产率仍然比较低。特别是与全球劳动生产率水平比较,我们仍有差距。劳动生产率低,限制了产出效率、劳动者报酬、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制约了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制约了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一国经济最重要的活力和动力来自创新驱动发展。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其中,制造业研发投入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基础体系和支撑能力、核心关键技术等与国际上仍有差距。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技术进步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更大贡献。

 

    产能过剩和资源错配制约了制造业发展效率的提高。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实现产业结构供需基本匹配。制约我国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的困惑就是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为供求结构不匹配,部分行业和领域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的本质则是资源错配。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亟待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资源错配问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和地位偏低制约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一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为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和地位。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发展与全球化互动,中国资源禀赋条件与比较优势决定了中国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处在较低地位和层次,形成了典型的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地位的“低端锁定”。产业增加值和全球价值链地位有待提升。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着眼于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加快科技创新发展,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基础,建立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创新驱动发展是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核心途经,必须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竞争态势,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重点聚焦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高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国内大市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加快形成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一体化发展的新型产业分工体系;通过提升制造业的高级度、复杂度和发展能级,提高整体竞争力,加速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质量转变、中国品牌转变、中国服务转变、中国标准转变,迈向制造强国之路。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按照现代产业发展体系要求及其发展规律,顺应中国大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在大体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着力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和升级转型,以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重塑中国制造业发展优势,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培育和增强制造业的竞争新优势。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积极成效,结构性产能过剩等问题得到缓解;未来需要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破解导致产能过剩的体制机制难题,尽快退出一批僵尸企业,消除资源错配的体制机制条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提高企业和市场主体的预期和获得感,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顺应现代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大力实施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深入研究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尤其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发展,发展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动员和鼓励科学家、企业家、劳动工人、政府官员等联合攻关,推动全社会“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法治精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力量,共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

 

(作者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来源 ▏学习时报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