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讨 > 正文

抗疫论①|诸大建:超大城市发展如何避免全局性风险?

发布日期:2020-03-25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次重要检验。针对疫情防治中呈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社科理论界积极发声,贡献属于学人的智慧和力量。本着”思想温暖学术,学术关怀现实”的办刊理念,上海市社联《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于今年1月28日在全国社科学术界,率先推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抗击新型肺炎”主题征文。此次征文获得学界积极关注和支持,截至3月12日,共收到论文1500多篇。为更全面呈现人文社科学者对抗疫过程的思考,《探索与争鸣》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思想汇”合作,从征文中选取部分文章组成“抗疫论”专栏予以刊发,希望引发更多思考。

 

 

    中国的大城市得益于巨大的人口规模和人员超大的流动性,享受了巨大的发展红利。但在此次疫情中,这种“超大规模优势”却给疫情传播带来了“便利”,甚至转变为“超大规模劣势”。于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引出了一个老问题、老争论——中国要不要发展10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此次疫情反映出,一些城市虽然规模上去了,但治理能力却没有跟上去。要发展10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需要有高超的治理能力和卓越的城市领导力,要事先能够防范风险,事中能够化大为小,事后能够举一反三。唯有如此,超大城市发展才能够避免全局性风险。

 

如何在源头上防范风险

 

    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国上下齐心抗疫,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但是,在肯定治理体系发挥强大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为什么在疫情发生初期,会出现应对迟滞、不能有效防范的情况?

 

    从城市治理体系的关注对象看,关键在于是不是把民生问题看做真正的讲政治。一般研究表明,城市出问题,往往在于地方治理体系大抓特抓门面型的大事件和大工程,却在决策排序和资源配置上把里子型、民生型的问题往后靠。面对城市风险,治理体系要实现有预防性的全周期管理,关键是真正把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作为最大的政治。从人民生活的源头讲政治,地方政府就会从日常管理扎紧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的篱笆,防范重大风险发生。

 

    从主体分析,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治理体系应急管理要在第一时间有效行动,既要上下互动,又要一线作为。上下互动指的是,上层组织应该具有前瞻性,要成为“战略型”,有宏观协调能力;一线组织应该具有技术性,要成为“战术型”,有前线控制能力。一线作为指的是,允许和鼓励基层组织果断机敏反应,重大事件应急管理要重心下移,吸纳专业化力量和一线组织发挥作用,加强信息沟通、全社会合作,由政府指挥作战统筹各方。

 

    从过程分析,应对突发疫情,管理研究上的“三段论”可以提供启发:事情萌芽的时候不能粗枝大叶,以免丧失消灾防灾的黄金时间;疫情严重的时候不能恐慌悲歌,以免丧失斗志使事情恶化;疫情终了的时候不能只有庆功忘了复盘反思,以免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固然需要不惜一切代价“救火”,但从源头预防灾难发生应该成为更大的政治。老百姓相信在关键时刻我们可以用举国之力打胜仗,也更期望地方治理体系能够从源头上防范这样的灾难发生。

 

两方面水平亟待提高

 

    从另一角度来说,疫情也形成了一种倒逼,要求我们真正提高治理体系特别是城市治理体系的能力。

 

    疫情早晚要过去,但事后必须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要刀刃向内发现治理体系的软肋,下力气提高中国城市治理能力。重大突发疫情的应对是高成本事件,如果自上而下机制能够及时防范问题发生,可以大大降低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成本。因此,治理能力不仅要表现在事中,更要体现在事前。疫情过后,需要进一步思考政府的上下府际关系之间、地方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治理结构,在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响应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治理结构改革,要求地方政府既要在事发后高效有序应对,也要在风险抬头初期从严作为。

 

    明年我们就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两方面的水平亟待提高。第一,是提高老百姓科学生活的水平,吃野味的习性不根治,大规模的传染病就有可能卷土重来;第二,就是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水平,从应对大疫情走向预防大疫情。

 

上海城市治理的硬核是什么

 

    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和日常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中,上海这座城市具备“硬核”,这是一种决策者、专业人士、老百姓三合一的系统性硬核,而不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上海的城市管理有章法,这不仅体现在日常烦琐细碎的工作中,更体现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大风大浪之中。

 

    上海人规矩不保守,所以有速度;专业不狭隘,所以有精度;精明不小气,所以有高度;优雅不张扬,所以有风度。这就是上海人的非正式制度和文化,它在当前重大疫情防控与城市治理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上海人说不出门就不出门,碰到事情绝对有自律,他们不是口是心非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利他利己的实惠主义者。硬核医生张文宏“金句频出”,讲真话、讲实话,秉持专业主义,在网上受到人们热捧。上海这座城市有其独特的文化气质,一方面,上海人讲规矩听话,不会轻易添乱;另一方面,上海人见多识广,高明的领导人能够从他们当中汲取城市治理的智慧。无论是决策者、专业人士还是老百姓,都透露着上海独有的风格和气质,彰显着城市精神,他们共同组成了上海城市治理的硬核,这正是非正式制度和文化的意义所在。

 

    在中国,城市之间的正式制度没有太大差异,而由地方文化和行为规范决定的非正式制度有很大差异。在正式制度给定的情况下,非正式制度决定了城市治理水平。如果要研究上海的城市治理模式,或许可以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做深入挖掘。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文、图、来源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上观新闻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