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讨 > 正文

“高质量发展与推进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高端论坛在沪举行

发布日期:2018-06-27

    近日,由上海市社联、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上海市经济学会和中国致公党上海市委参政议政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高质量发展与推进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高端论坛,在上海金融开放研究院成功举办。此次高端论坛是上海市社联成立6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六届(2018)学术年会之一。在本次高端论坛上,上海知名经济学者和企业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如何高质量发展?我国及上海高质量发展、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高质量发展面临问题、选择途径和衡量指标等问题,具有高质量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论坛现场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研究员提醒与会者注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什么叫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是什么?上海如何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前列?从经济学理论上讲:第一,高质量发展不是一个现行经济运行进一步调整发展,而是一个非线性的、“大道转换”过程,不是在原路上谋求“弯道超车”,而是要“另外换道”运行。第二,不是在原有经济增长点上怎样进一步“挖潜”、调整和完善,而是要在新的经济增长培育上实现一个经济结构完全转型,形成一种新的经济结构。第三,不是旧的经济系统本身修复,找差距,补短板,而是重构新的经济体系,找出长板,还要拉长。高质量发展融合于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需要高质量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高质量生产首先要有高质量要素投入。只有高质量资本品投入才能生产高质量产品,其中必须掌控关键装备、部件和材料。现在我国已经形成了非常大的生产规模和非常强的产能,不掌控关键装备、部件和材料,被人家一卡,就会死掉。高质量要素投配置组合也是保证高质量生产的关键环节。现在大量的金融、人力等资源脱离实体经济,进入虚拟经济,科技创新能力还没有很好提升上去,出现很多资源错配和不平衡和问题。高质量生产要求高质量产出。现在我国产出量很大,但是,很多产出是低质的,适应不了社会需求升级,出现大规模的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高质量发展还要有高质量流通配套。我国近几年物流成本不断降低,但还是高于发达国家,这里有各种市场障碍问题,也有运输结构问题,如主要靠公路运输,铁路运货少等问题。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分配。现在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其城乡内部当中存在收入差距拉大问题,要素、收入和公共产品分配都存在质量不高问题。高质量生产的前提是高质量消费。我国现在消费是在升级,但是整个社会消费行为没有很好地相应升级,从众、盲目、过度包装、虚假广告引导消费等现象反映了消费不成熟状况。所以说,高质量发展需要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发生高质量变化,需要重大体制、结构、系统的变革和重构,确实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现在上海打响“四大品牌”,与高质量发展高度关联。上海打响“制造品牌”,必须打造对产业链的掌控力,要能够掌控核心关键技术、部件和材料,生产可以放到更合适、成本更低的地方,不仅仅是要高附加值。上海打造其他品牌,怎么抓住关键点、重点,需要深入研究。

 

周振华研究员:现在已经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运行”

 

    中国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教授谈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个维度讨论。从需求来说,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老百姓的需求已经从原来的低层次向高层次、从低质量向高质量提升。高质量的需求需要经济发展方式相应转变。“两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等概念的提出,核心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从经济发展动力来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创新驱动。从供给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三去一降一补”,现在来看,不仅是产能的结构要调整,动能的结构要调整,制度供给的结构也要调整。高质量发展需要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作为,一是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二是通过“一网通办”等服务打通政府内部环节,以老百姓、企业的视角审视政府服务流程,实现流程革命性再造,打造整体政府和智慧政府;三是通过制度供给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打造符合市场规律、体现公平公正的政策法规体系,让有能力的企业、产品能够获得应有的市场地位。

 

邵志清教授:服务流程革命性再造下的整体政府与智慧政府

 

    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权衡研究员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来自全要素生产效率即TFP,包括技术进步效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如果中国经济包括上海经济在创新转型发展中,能够迅速提高技术进步率以及劳动生产率;同时,通过制度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就会实现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这样则会真正实现高速度与高质量并重的增长和发展。因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既能代表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能代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角度看高质量发展,速度和质量并不矛盾,所以说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的关键就是要加快发展高质量开放型经济,提高开放水平,提升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大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四个中心”的科技进步率。要通过改善国际营商环境,推动公平竞争,提高有效制度供给能力和效率。要提高外资质量和效益,推动内外投资双向协调发展。要充分运用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机会,推动高质量的进口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借助上海自贸区开放机遇,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开放的力度,顺应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

 

权衡研究员: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魏陆研究员指出,由于各地发展阶段不同,推动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全国不应一刀切,既要有共性指标,又要有体现地方发展阶段和特色的个性指标。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高质量发展应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以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为目标,推进上海高质量发展应抓住十个关键评价指标,其中前五个是直接测算可得出的指标,后五个是合成性的指数类指标,涵盖了供求体系质量、投入产出效率、资源配置水平、城市服务能级、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一是全要素生产率,上海应尽快研究科学的测算方法,发布可比的测算结果。二是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17年上海为0.405吨标准煤,仍有下降空间。三是研发投入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研发投入达到4%目标强度是必不可少的。四是地方政府债务率,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上海为41%,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五是城镇调查失业率,2017年上海为3.7%左右,应继续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六是营商环境指数,根据世界银行排名,2017年上海在201个城市中排名86位,提高排名对自身和全国都具有重要意义。七是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017年上海排名第6位,仍有上升空间。八是新华-波罗的海航运中心指数,2017年上海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虽然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全球航运中心指数排名仅为第五名,航运服务综合能力仍有待提升。九是绿色发展指数,2017年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上海位居全国第4位。十是人类发展指数,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可以用其衡量高品质生活。

 

魏陆研究员:上海高质量发展应抓住十大关键指标

 

    中国检测信息中心网、云检(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浩在发言中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开展品质革命,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品质可以理解为质量加品牌。品质革命需要标准引领、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对标国际标准,既要提升质量,还要打响品牌。对标国际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国际市场是检验品质革命成果的“试金石”。中国产品走向国际,首先就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国家标准更多起到“保底线”的作用,龙头企业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才能真正起到“拉高线”的作用,从“保底线”到“拉高线”,标准将引领品质革命。标准具有两重性,既是壁垒又是突破壁垒的工具。在国际贸易中,我们遇到的大部分因素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核心的就是标准、法规和评定,国际贸易纠纷最多的问题就是标准问题。标准代表着国家的利益,也代表了企业利益。国际标准中涉及了企业的专利技术。因此,标准意味着规则,意味着通行证,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至高点,谁就掌握了话语权。截止到2016年,中国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333项,是2001年的14倍。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3万项国际标准中,中国主导制定的只有1.3%。因此,抢占国际标准的高地,从输出产品、输出装备、输出技术到输出标准,这是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张浩总经理:中国标准只占1.3%,说明什么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傅尔基研究员在发言中提到,从高质量发展角度审视,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一是顺应和引领以智能化为标志的世界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潮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企业、产业和经济结构,增强新动能,增加高质量新供给,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二是实施普惠人才政策,打造全球人才高地,精准施策,建筑全球人才高峰,搭建全球一流的事业发展和人生增值平台和环境,发挥“人才红利”优势。三是借力上海自贸区,提升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更深层次体制改革,打造对标国际最高水平的营商环境。四是紧紧依托以上海为“龙头”、实质性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长三角区域,采取“一头在内、其他在外”的跨区、跨境总部型经济模式,培育和提升本土跨国公司,集聚和升级海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成为亚太地区总部和事业部全球总部,在沪总部控制,其他研发、生产和营销等在长三角、国内和境外、国外布局,配置和利用跨区域、跨境外全球创新和经济资源。五是从外国引进、模仿创新为主转向自主、协同国际研发创新为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择优打响自主国际品牌,从外来贴牌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低端迈向自主技术专利品牌营销乃至国际标准制定的价值链高端。六是力争“弯道超车”,开辟“另道领跑”,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和5G等,关键是掌控“芯脑”,重点是选拔独角兽企业,优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产业,扩大现代服务对外开放,实施现代服务贸易进口替代,整体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七是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力推金融“脱虚向实”,打造“企业家金融”格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新动能新经济对经济增长和就业贡献分别超过一半以上。八是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货物和服务对外贸易平衡,从“(国内)市场换(国外)技术和服务”转向“(自主)技术和服务换(国际)市场”,整体提升集聚辐射全球产业发展高端能力和国际领先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更好分享全球智能化新经济发展红利。九是大幅度提高采用低碳、节能、环保、高效的能源和材料,降低单位能耗,广泛推行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联防联治污染,构建高质量生态环境。十是坚持体现效率、保障公平原则,完善高质量发展带来高质量成效的共享机制,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更好满足高品质生活需求,迈向“乐业”“乐居”“乐享”的全球城市。

 

傅尔基研究员:迈向“乐业”“乐居”“乐享”的全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