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三个代表”与中国现代化发展--市社联举办学习“5.31”讲话座谈会

发布日期:2004-09-05

        为了深刻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理论贡献和重大意义,上海社联与2002年8月13日组织召开了“‘三个代表’与中国现代化发展--上海社科界学习‘5。31’讲话座谈会”。与会的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与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
         学者们指出:所谓“现代化”,一方面意味着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另一方面意味着分布在地球各个区域的民族和国家由相对孤立的发展进入了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发展。世界现代化历史运动的整体性,要求各个国家必须将各自的传统民族特性融会到普遍的发展因素中,争取在国际竞争中改变自己的地位,才能实现各自的现代化目标。所谓现代化的成功,除了绝对意义上社会发展的指标达到世界公认的水平,还在于相对意义上改变了在世界体系结构中的位置,进入具有主导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和影响世界普遍性发展因素的中心国家行列。100多年来世界的重大变化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显示,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现代化运动的本质和普遍规律,拒斥或偏离世界发展的主航道,或把自己封闭起来求发展,其结果只能是现代化的受挫和发展的滞后。苏联的教训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把握世界现代化历史运动的普遍规律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在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世界历史运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当前,世界的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已融会到世界发展的主航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加人WT0后面临的新形势,中国的下一步发展将会更清楚地凸现社会转型的整体性,原先相对滞后的社会发展层面将成为改革的主要环节。这是衡量了中国发展的时间坐标和中国所处的空间坐标后,对“三个代表”思想中“先进性”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后,对中国发展向度作出的正确判断。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学者们指出,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考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早已将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利益包括在对社会进步的展望中,但由于各种原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分别受到片面理解。一方面,马克思对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重视,被其有关发展生产力所必需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条件的大量论述所淹没;另一方面,马克思当作最终目的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被其关于为达到这个目的所需的客观条件的大量论述所淹没。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克服存在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的上述两个弱点而发展起来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成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就意味着把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看作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而人民的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或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要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就要努力促进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并视之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而不是仅仅把人当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力资源,这是突破结构-功能主义现代化理论局限的关键。而发展先进生产力需要进行科技创新,发展先进文化需要进行理论创新,代表人民利益需要制度创新,以获得制度的落实和保障。可见,我们党已认识到,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三个代表”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追求的过程。尤其是认识到,“三 个代表”和“三种创新”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小康社会”理论:适合中国的现代化战略
         有学者提出,由邓小平最初提出的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指出了每个中国人都能理解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主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进入新世纪,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认知和体会,统一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后提出的、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发展战略。小康目标能激励每个中国人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有学者提出,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从全球平衡的角度来考虑,中国需要在战略上将小康水平定位为中国长期的发展目标。邓小平从提出小康理论开始,就一直强调中国的现代化与发达国家不同,是小康生活水平。    
          也有学者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其标志在于社会充满活力和保持持久稳定。我国人口众多、人员技术含量又不高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向外转移制造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相对的,相对我国国情而言,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培养高级技师、创名牌才是主要的发展目标,而不是提高高科技。要解放就业问题,没有庞大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行不通的。中国在2050年前只能成为制造业中心而非高科技中心。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重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有学者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重视四大问题:(1)社会要重视人文关怀。江总书记多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其大背景是社会在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进步不能只强调科学技术,更需要建设人们的精神家园。(2)要重视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要全面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广义、全面地理解“落后的社会生产”。广义的生产应包括:物质资料生产、精神生产、人口自身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3)要加强对不平等问题的研究。社会公平是在反对平均主义的基础上,倡导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公平不仅涉及收人,还关系到机会和地位。如城乡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的平等和人的地位无地域差别等,都应是小康社会所追求的目标。(4)反贫困问题异常严峻。特别要关注年轻人失业问题。教育—就业—脱贫是城乡反贫困的一个相关链。(5)反腐败问题事关大局。根本的治理措施为:压缩社会公共权利部门的规模,政府权力向社会让度。管、事分开,政、社分开。20年改革,政府从分权到放权基本上局限在政府内部和经济系统,现在面临向社会“平权”,即将公共服务的功能与社会平等拥有。(黄  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