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茶座 > 茶座动态 > 正文

市社联星期五学术茶座举行“中国现代自由人格论”专题研讨

发布日期:2016-09-02

    9月2日下午,市社联星期五学术茶座举办“中国现代自由人格论”专题研讨。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单位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10人参加研讨。与会者围绕中国现代自由人格的内涵、各大思潮的自由人格论、现代人格与古典思想之间的联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自晚清以降作为中国古典理想人格形象的“圣人”观念加速衰落了,现代中国思想家们揭开了阐释中国现代自由人格论的序幕。自由人格,本质上是培养自由德性的问题,也就是知情意的全面发展问题,此外还涉及道德品质的培养问题。
    与会者指出,戊戌与辛亥时期,是中国现代自由人格思想的开拓阶段,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及革命家孙中山、章太炎等人都是高度重视自由、关注自由人格问题的。进入新文化运动时期之后,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在现代中国思想界三足鼎立,这三大思潮也都从各自角度探索了自由人格的内涵、培养、教育和规划等,提出了各自的设想。自由主义思潮强调质疑、抛弃、否定中国传统的“圣人”理想人格,而以现代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执着于对古典理想人格形象进行现代转化,将其注入时代内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潮则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主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于认识论、精神世界的建设素来高度关注,从思想领域到现实领域,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格问题得到了充分的讨论。
    与会者认为,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如侯外庐、张岱年、冯契等人,也对自由人格提出了部分刻画,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格形象。创立了“智慧说”的冯契尤其以对自由人格的追求为根本宗旨。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他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具有四项内在规定:存在道德规范,理性自觉,意志自觉,以及情感自然,它是真善美的统一。这点体现在他对《荀子》、《论语》中的“三年之丧”等的研究中。冯契认为,相对而言,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秦汉之后的道德哲学较多的强调道德行为的规范性和自觉性,而对意志和情感的维度有所忽略;但是,在先秦哲学那里,知情意三者还是密切的结合在一起的。换而言之,先秦哲学反而提供了和现代自由人格的内涵更加相似的规定,但根本上,先秦诸子提供了抽象的原则;现代的自由人格的产生,需要做出现代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