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茶座 > 茶座动态 > 正文

市社联星期五学术茶座举行“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专题研讨

发布日期:2016-08-29

    8月26日下午,市社联星期五学术茶座举办“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专题研讨。来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电机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市生产力学会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学者10余人参加研讨。与会者围绕科学界定国际航运中心的理论内涵、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国际上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航运中心的比较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是航运产业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平台,改善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对航运中心建设尤其重要,不仅有利于打开国际航运市场,加速航运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扩大航运中心国际影响力,吸引国内外航运主体集聚。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世界航运产业极其繁荣,中国的航运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是集装箱港口吞吐量、集装箱海运量、集装箱制造量世界第一大国。
    与会者认为,中国是航运大国,但还并非航运强国。这主要体现为航运产业集聚度不高,航运产业辐射能力相对有限,航运服务产品同质性比较严重,航运中心经营水平不高,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核心业务规模仍然不大,向外辐射的能力较为有限,管理模式相对粗放,在国际航运领域的影响力不足等。研究表明,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必须是具备航运货物资源配置能力的超级枢纽大港,必须是具备全球运力和相关资源配置能力且能够吸引跨国航运公司的总部集聚地,必须是具备全球航运市场资源配置能力的航运交易中心,必须具备制订和实施国际通用的航运法律、规则和标准等“软实力”核心资源的配置能力。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我国自1996年成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至今,海空枢纽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航运产业聚集效应不断显现,航运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航运政策更加开放,航运市场环境进一步规范,航运体制机制(外资开放、沿海捎带运营、起运港退税等)进行了大胆创新,船舶登记流程进一步简化。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注册的船舶数量稳步上升,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一(201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529万TEU)。在上海航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航运产业运营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如何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将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与会者强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前正在向第四代转型发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应呼应“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厘清未来的建设目标、界定好谁是建设的主体、理顺建设的模式与步骤、提出提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具体措施,还要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着力加强软环境建设,协调运行的合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既要立足于已有的成就,也要看到未来的发展要求,特别是要结合上海“十三五”发展规划和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国际航运中心。与会专家还以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例,从港口、码头、货运、集装箱、管理水平、海事教育、海事人才培养等方面,比较分析了我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国际差距,认为中国应该通过多参加国际海事活动和参与国际海事规则制订,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国际贸易和海上运输往来频繁,通过改进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促进国际航运中心转型升级成为航运中心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中国要想赶超最先进航运强国,必须努力改进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最终成为国际航运和海事管理方面的引领者。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应该立足中国,向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航运企业和相关机构提供一流的航运资源与航运服务,力争在航运交易、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航运信息、航运咨询、航运标准、海事技术、航运法律服务等领域开拓新业务,不断提升在国际航运标准制定和交易规则设置等方面的影响力,以符合国际航运标准的身份和姿态,实现航运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航运中心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