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年鉴(1852)》专家研讨会在沪召开

发布日期:2019-03-20

    3月19日下午在上海市政协3号楼304会议室,召开了由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年鉴学会共同主办的《上海年鉴(1852)》专家研讨会。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的领导马建勋、周蔚中、祝君波、苏智良、黄显功、姚卓匀等,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年鉴学会会长生键红等出席了会议。来自高校、社科研究机构专家30余人参加了研讨。

 

    《上海年鉴(1852)》(英文版)是中国内地最早的年鉴,史料价值较高,计划于今年6月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并全文翻译出版。该书为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研究”成果之一,得到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规划资助。

 

    会上,上海师范大学周育民教授介绍该书主要内容和翻译过程,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介绍了该书收藏经过。与会专家围绕文献史料价值挖掘、资源开发利用等展开热烈的研讨。

 

    如果说历史是棵大树,那么年鉴就是年轮,呈现丰富多样的肌理。年鉴兼具实用价值和史料价值。《上海年鉴(1852)》包含多方面信息:提供五个口岸的居住者和若干商业设施;月相和月食;日程表;人寿保险行;口岸和港口管理规章;进出口关税;扬子江航行指南等等。年鉴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宝藏。《上海年鉴(1852)》刊载了当时西方人绘制的最详细上海地图,北至吴淞江虹口到曹家渡一线,南至白莲泾到龙华一线,东至黄浦江陆家嘴,西至徐家汇、法华镇,包括了境内重要的河道、步道、桥梁、寺庙以及其他地理信息,地名均分别用中英文标注,也解决了中国读者阅读早期外人对于上海叙述的许多困惑。收录《上海口岸 1840-1850 年气候观测均值一览表》和《气象测量记录摘要》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连续的、系统的气象统计史料。《徐光启记略》记载了作者亲自考察过的一些遗迹,包括城内徐光启的故居与祠堂、徐光启晚年居住过的“双园”以及徐家汇徐家老宅的情况,并根据采访和地方志书叙述了徐家后代在上海地区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些铭文、碑刻、墓葬等史料上海地方史书缺载。

 

    本书作为早期西人在中国编纂的年鉴,具有文献学价值。与同时代的《香港年鉴》比较,既有“历书”的内容,如历表,月相和日、月食,口岸和管理规章,有关机构、商业和侨民,进出口关税以及扬子江航行指南等。又另增“文献”一编,占全书的四分之三,以至其篇幅在当时外人在中国编纂的年鉴中首屈一指。

 

    与会专家认为,在上海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城市的今天,不断地挖掘上海城市的历史史料给今天管理城市以借鉴是很有意义的。这本英文年鉴的翻译出版,提供了上海早期综合性的史料,很有出版的价值。

 

 

来源 ▏社联学会处       文、图 ▏上海市年鉴学会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