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举办“面向新时代的现实主义影视戏剧创作”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8-11-23

    11月18日下午,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举办“面向新时代的现实主义影视戏剧创作”学术研讨会,该活动是“上海市社联第十二届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之一。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及研究生参加会议。

 

 

    研讨会分为两个环节,第一部分为主题发言,第二部分为自由讨论。周斌会长首先做了《面向社会现实,表现时代变革-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述评》的发言,他将当前热门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分为六种类型,进行了评析,因为电视剧的研究相对稀缺,周斌的发言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徐巍则聚焦了CEPA签署后香港电影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王庆福则讨论了当下中国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强势回归,他指出近年来中国现实题材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国际化的视野拓展。2.切入时代的主题构建当代中国主流话语,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综合治理加强,从反腐倡廉到地方民主选举,从环境保护到绿色能源,从精准扶贫到一带一路,一系列与当代社会发展相关的重大主题进入纪录片选题的视野,改变了现实题材纪录片只在社会边缘选题的灰色形象。3.系列片的规模彰显电视纪录片传播特性,在类型选择上,当下现实题材纪录片以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为主,之所以选择这一类型,是因为大型电视纪录片最适合电视的传播特性,多集系列纪录片的容量最适合表现当下中国现实社会发生的重大主题。4、新媒体叙事彰显“中国故事”的魅力。与传统现实题材纪录片相比,当下现实题材纪录片在表达方式不再奉纪实为一尊,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思维更加开放,其对现实题材纪录片的直接影响就是微叙事、互动性,这种方式解构了传统叙事的线性思维方式,为现实题材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开辟更为开阔的空间。

 

    本年度现实主义题材的热门影片,除《我不是药神》外,还有一部《江湖儿女》,关于这部影片,与会专家存在着争议,严敏认为《江湖儿女》所讲述的年代,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大国崛起》《厉害了,我的国》等纪录片所显示的,一个强大的中国正在崛起,正在大踏步地实现美丽的“中国梦”,这是举世公认的“光明的现实”,但《江湖儿女》却将光明的现实江湖化,其实质仍然是呈现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所谓黑暗面,以颇合一些老外的偏见。而刘春则从“符号现实主义”的角度,探讨了贾樟柯电影的“现实感”,在《江湖儿女》中,生活的斗争表现为符号的斗争,但最终符号的关系决定性因素并不仅在于文化层面,更在于符号背后的权力关系。刘春认为贾樟柯电影里“现实感”核心的东西,就是对于变化中的中国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于真实的生活的尊重与凝视,这注定了贾樟柯的电影有一种流逝的诗意。龚金平则探讨了今年最热门的影片《我不是药神》,他既肯定了影片直面现实的勇气,又指出影片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勇敢,那么辛辣,它只是一部触及了中国社会现实的某一个角落,并在这个角落里思考“情与法”“利益与良知”等问题的影片,它的诚意和用心大多数时候放在对观众的煽情性冲击上。

 

    谈洁发言的题目是《“Made in Shanghai”——在地拍摄与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她指出曾经的“上海制造”是中国电影屹立于世界影坛的一块里程碑,是中国电影学派的发源地,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位于苏州河以北区域的制片厂,生活在上海租界和弄堂里厢的电影创作者们,不断地用影像的语言讲述本土的空间以及本土空间里发生的故事。而近些年来,上海地区影视行业在生产环节的相对薄弱是有目共睹的,上海更多地被认知为过去是一座拥有电影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如今是一个票仓城市,就电影文化体验方式而言,是一座无差别都市。而对于上海,这座曾经拥有过“东方好莱坞”称号的中国电影制作中心城市来说,上海本土要发展文化产业,打响文化品牌,就必须着力推动和促进以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活动,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为本土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养分的土壤,我们永远都不能忽视围绕“在地拍摄”而产生的一系列影视产业连锁反应,和“在地拍摄”这一影视“生产”行为本身所具有的一切人类学意义。只要将“上海”还给上海,将上海的现实交托给创作的实际,上海无需追赶就能在中国整个影视产业版图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卢雪菲博士一直从事电影表演的研究,因此她独辟蹊径,为我们介绍了梁朝伟的表演风格,她认为已达到了一种诗意现实主义的层次。

 

    会议第二个阶段,大家围绕现实主义的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自由讨论,论及国内电视剧的受众问题,如何看待及表现社会黑暗面的问题,以及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的区别问题等。

 

来源 ▏社联学会处       文、图 ▏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