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召开“中外之异与古今之变”学术年会

发布日期:2018-11-23

    11月16日,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召开“中外之异与古今之变”学术年会,来自上海各高校及科研出版单位的会员、专家学者和研究生1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是上海市社联第十二届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之一。会议由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谭帆教授和副会长、上海大学张寅彭教授主持。

 

    首先,学会秘书长奚彤云作了工作报告,对学会一年来的工作了简要回顾,强调了学会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对学会成员参与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的重视。

 

    学术交流环节分为两场。上半场首先是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魏梅副教授,作了关于中国戏曲在欧洲传播的研究报告。魏梅留德多年,对中国戏曲特别是昆曲在德国等欧洲国家的传播,有深入研究。她的报告从回顾欧洲最初舞台上演的《中国女人》《中国英雄》等剧的特点开始,内容涉及舞美、音乐、剧情等多方面,说明最初的所谓中国戏曲,基本是站在欧洲人立场对中国的想象式表现,只是徒有中国的名称,构成戏曲元素的主要内容,基本还是欧洲的。只是到晚清,真正原汁原味的戏曲传播才进入德国等欧洲舞台,不仅用于学术交流,也作为商业演出,得到观众的追捧。

 

    复旦大学的周兴陆教授作了“中国文论的古今通变”的发言,他抓住传统文论的理论原创性和现代性问题,力图在独立于西方理论世界之外,揭示影响至今的中国文论的特色。中国性和当代性,是其文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而其研究就不单单是许多理论批评史的简缩版,而且显示了自身的鲜明特色。

 

    上海师范大学的宋丽娟副教授就“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世界的传播”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在她看来,就中国古典小说被西人翻译成西方文字的“直译”“意译”,讨论了来自西方立场的“归化”和“异化”问题,在此基础上加以文化解读,认为中国古典小说西译文本,有着“自我投影”和“他者审视”的特殊性。也生发了对类似文本学科归属的困惑:这究竟是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

 

    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詹丹教授作了点评。他认为,当宋丽娟老师把翻译文本的学科归属问题提出来时,也隐含了马恩在《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文学问题。而周兴陆的报告,在强调打通古今问题时,其实也隐含了相对于西方理论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其价值不容低估。不过,从文论角度讨论史的发展,要把抽象的逻辑问题和历史问题结合起来,就不能仅仅从文论来谈,也许还应有更宽的视野,才能更好解释一些理论的历史断裂问题。而魏梅副教授的报告,从图像、音乐、文字等立体式地谈论戏曲,能较好分析文化传播的诸多问题,而其注意引入西方观众对中国戏剧的观赏感受资料,也使讨论更有说明力。

 

    第二场上台报告的首先是上海大学的刘奕副教授,他的题目是“论陶诗的力量”,他讨论陶诗的力之美,不是以传统的《读荆轲诗》为例,而是从《归园田居》《饮酒》等诗中,提炼形成陶渊明诗歌力量之美的三大原因,即“左思风力”“介、拙的自我认同与自我表述”以及在诗歌字法、句法、章法上的特殊性,论述有说服力,也能给人以新意。

 

    上海财经大学的李贵教授作关于“苏轼诗歌的现代阐释”报告,他以作为诗歌典范和文化典范的苏轼诗歌切入讨论,提出了四个基本原则,即“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上天入地”“东鸣西应”和两条路径:“用现代学术语言阐释旧议题”“用现代学术眼光阐释新议题”,随后,以苏轼的名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为例,梳理了前人的各种阐释,最后归结“以记忆超越时间”的观点,为何谓现代阐释,提供了具体例证。

 

    华东师范大学的杨焄教授作“中韩词学交流释证:以李齐贤<益斋长短句>为例”的发言,他梳理晚清以来的词学史料,揭示我国词论家对韩国古代词人李齐贤的作品整理和给予的颇高评价,既从文学渊源角度,(比如李齐贤词作与苏轼的关系),也从政治角度(比如日本对朝鲜的占领),说明了中韩词学交流过程,以中国词作为出发点,其向外辐射与向内回流的复杂关系,拓宽了研究视野,给当天的学术交流以完美收官。

 

    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的陈引驰教授点评第二场学术报告,他一方面对报告人基于文本细读的学术报告予以了充分肯定,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回归文本研究的学术趋势,另一方面,他对如何回归文本,如何吸纳前人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就文本而言,唐代以前的文本大多处在传抄的不稳定状态,不同版本的文字差异较大,所以,字斟句酌地来进行细读,未必一定会接近作者的旨意。第二,就吸纳前人的观点言,由于受传播当时条件制约,我们当今接触的某一诗人比如杜甫的作品,要比他同时代或者稍后时代的人接触到的多得多,这样,我们在引用古人的评论观点时,就应该意识到,他们往往是在读了诗人不多的作品而得出的结论。他们的观点,未必可以作为不容置疑的观点来引证的。

 

来源 ▏社联学会处       文 ▏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