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召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产影视创作和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8-10-30

    10月20日下午,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产影视创作和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是上海市社联2018年度社科热点“一月一会”合作项目。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及研究生共计三十多人参加了会议。

    周斌会长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变革与拓展》的主题发言,他指出,在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电影有了突飞猛进的变革和拓展。这种变革和拓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影生态环境:从封闭到开放,电影创作生产:从单一到多元,电影管理机制:从计划到市场,电影营销市场:从国内到国外。正是通过这样的变革和拓展,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国。但是,中国若要成为真正的电影强国,还有不少问题有待于解决,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电影强国”的梦想就不可能很快实现。当下,中国各个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正在持续进行之中,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正在加速形成。处于这样的时代环境和社会语境中,中国电影只有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通过进一步贯彻落实《电影产业促进法》,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电影强国的步伐,才能在各方面有更快、更好的发展,并顺利完成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换和发展。

    李建强教授则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理论批评跌宕起伏的发展脉络,若以流变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1980年代的压抑性爆发,1990年代的急转直下;新世纪以后的螺旋上升。其间或有交叉,有开合,大致的脉络还是清晰可辨的。总结其40年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无论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批评体系,还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都具有启迪意义。

    金丹元教授则认为在世界电影史中,科幻片作为重要的电影类型开启了人类想象的门阀,尤其是好莱坞的科幻片凭借精良的技术制作日益风靡全球,成为票房赢家,而中国则是其海外票房的主要贡献者。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全年票房已突破440亿元大关,但却鲜见中国科幻片的身影,反倒是好莱坞科幻片长期稳坐票房第一把交椅。既然科幻片具有如此强大的吸金能力,中国又同时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那么,中国电影人为何不在此类型上有所斩获,反而好像被“忘却”了似的,令人感到在电影类型的开掘上是一种缺席?本文拟通过对科幻片自身魅力的分析和对中国科幻片现状的梳理,找出中国科幻片缺失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拓展之建议,以期对其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张书端副教授研究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中都市空间功能的转换,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都市电影中,都市在电影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过一些明显的转变。在改革开放之初的都市电影中,都市仅仅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地而存在,并没有成为影响影片叙事进程的力量;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的影片中,都市成为影片重要的叙事动力,它在较深层面上影响着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进入新世纪,都市本身则成了影片最重要的表现对象。这是由于中国都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同时这也反映了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都市和都市性的不同想象。艾青副教授则梳理了大陆贺岁片从类型到档期经历的转折与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二十年来从类型到档期演变的大陆贺岁电影,从最初充当中国电影市场化突破口的角色,上升为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支柱型、主导型位置,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创作与思潮中交织着美学、产业与文化的重要现象。

    卢雪菲博士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托物言情式的,观赏与体验并存的传统审美意象。中国电影通过影像创作,建构出独特的意象审美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契机。因此,她尝试,将中国电影创作历程中展现出的传统文化场域沿袭与重构,用三首唐诗中所展现出的中国文化意象,来进行比拟与阐述,走进中国电影的创作意境之中。刘春则追溯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乏人性思考、呼应时代思潮,且夹杂导演独特视角和艺术特色的日本电影,在中国的广受欢迎,她认为某种程度上,既依赖于两国文化的“近”可感,也得成于两国国情的“远”可鉴。正是在这样处于变动状态的远近对照中,日本电影在当代中国的流行,成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作为镜像的日本电影,也映照出了当代中国电影的“情感结构”。

    戏剧研究一直在学会的研究活动中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沈嘉熠副教授这次考察了戏剧表演的叙事性转变,为我们带来了新颖的视角。演员出身的冯果教授谈的则是电影表演,深入探讨了电影技术对表演的制约。薄晓研则认为改革开放的80年代是中国电影创作最为繁荣的年代,可是恐怖片的生产却跌宕起伏。作为娱乐性极强的电影类型,恐怖片只有在娱乐片被正视和国内电影商业市场成熟的情况下,才出现创作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