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市经济学会举办第12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

发布日期:2018-01-22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改革开放迎来40年之际,如何回顾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又如何把改革开放事业进行到底?回答这些重大时代问题,需要学界贡献智慧。

    1月13日,在沪举行的第12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切入口,从经济发展维度对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未来方向进行了深入研讨。

    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

    40年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开启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航程,抓住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书写了震撼世界的中国故事。

    回望40载来时路,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成就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奇迹?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改革开放伊始,很多事情并不是像今天这样理所当然,当时中国面临的不是十字路口,而是‘五岔口’、‘六岔口’。在每一次面临选择的关口,中国经济为什么都能找准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而没有偏离?这中间有大量课题值得研究。”作为亲历改革开放的一代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

    在张军看来,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它以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从增量改革入手,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经济。中国是一个体量庞大的经济体,不同地区发展差异大、层次多,必须激励县、市、省等一个个基本经济单位发挥主动性,才能为改革转型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从20世纪80年代的财政分权改革,到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中国改革巧妙抓住了调动地方积极性这一重要因素。

    “经济体制改革所释放的经济动力与活力是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取得增长奇迹的关键。”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表示,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这一时期,体制变迁的内在动因是纠正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效率的弊端,外在动因是中国外交战略调整,外部世界改变对华外交孤立。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七大,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丰富市场配置方式提供了平台。这一时期,体制变迁的内在动因是各类市场主体对财富增长的正当追求,外在动因是对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完善市场运行规则提供了框架。此时,体制变迁的内在动因来自于各类市场主体更加自主地支配财富,外在动因是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

    继承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宝贵经验,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4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次重大推进,都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观念变革为先导。张军表示,无论是小岗村村民搞“大包干”、还是年广久卖“傻子瓜子”,当时都面临着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正是因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中国才冲破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广阔天地。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殷德生分析,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40年来,通过扩大开放倒逼改革,中国经济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成本、价格优势为主向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在深刻把握改革开放的这一重要经验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是改革开放的又一条成功经验。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表示,40年来,中国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是改革的前提,中国根据风险的可控性程度对不同领域的改革进度进行了差异化探索,对改革风险大的领域强调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在确保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推进渐进式改革。

    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丝毫不亚于改革开放之初。拿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儿,朝着党的十九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是对改革开放40年最好的致敬。

    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关键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双向开放取得新进展,金融监管得到改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能力增强。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期待,下一步金融改革按照既定方向推进,在利率市场化、发展直接融资、改善间接融资结构、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上海海关学院副院长干春晖对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成功至少具备三方面巨大优势。第一,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不仅拥有巨大经济体量,还具备非常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第二,中国有丰裕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虽然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引发劳动力减少,但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每年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向市场输送约80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第三,中国庞大的内部市场及内部市场的异质性,让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增长韧性、市场空间和回旋余地。例如,东部地区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城市,可以把已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和技术,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继续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从而避免当年“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发展以后,因产业空心化导致的长期经济停滞。

    此次会议由上海市经济学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