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专题科普 > 望道讲读会 > 正文

【望道资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做客“望道讲读会”2015学术系列讲座第九讲

发布日期:2015-12-15

       12月6日下午,由市社联与市新闻出版局、中共黄浦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东方青年学社、社会科学报、上海人民出版社、上师大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共同承办的“望道讲读会”2015学术系列讲座第九讲在市社联六楼群言厅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陈平原作题为“历史、传说与精神——现代中国大学的六个关键时刻”的演讲。SMG东方广播中心首席主持人秦畅主持了本场讲读会。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刘世军出席本次讲座,并为陈平原颁发“望道讲读会”特聘讲席教授证书。近百名听众通过东方讲坛微信公众号预约前来聆听讲座。
       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学府,在培养社会栋梁方面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从事了二十多年中国大学研究的陈平原教授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1905年废除科举、1919年五四运动、1937年大学内迁、1952年院系调整、1977年恢复高考、1998年大学扩招与争创一流六个关键时刻,以此剖析了现代中国大学的历史、传说与精神。
       陈平原指出,19世纪最后十年里中国开始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从时间上看,第一个关键时刻是1905年废除科举,这是改革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起步。“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当时的著名人文之士严复、章太炎和林纾等都论证了废除科举的必要性。其中,章太炎认为学术是民间之事,政府过多干预会对学术造成伤害。林纾指出学堂尤其是各种实业学堂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科举废除后,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走上正轨,实业和科学技术动力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利用。
       第二个关键时刻是1919年五四运动。陈平原从教育史角度为基点,阐释了“五四运动”后“学潮”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手段,登上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舞台的意义,但“学潮”不是大学的重心,教学和科研才是重中之重。此外,陈平原重点强调了蔡元培的教育思路,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以文理为中心”、“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他认为,大学不仅培养人才和追求学问,还要有探索精神和服务公众的意识,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可参与政治,直接影响社会进程。
       第三个关键时刻是抗战时期的1937年大学内迁。陈平原以西南联大故事为例,在当时恶劣的历史环境下,成建制的大学撤退、长远打算的教学计划、思想学问的不断出新、学术大家的参差出现、求学人员的数量增多等迹象表明,中国大学没有被打垮,还能坚持和发展壮大。大学内迁保存了学术实力,赓续文化命脉,培养急需人才,开拓内陆空间,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民族精神以及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念。总的说来,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凸显某种高贵的精神气质。
       第四个关键时刻是1952年院系调整。陈平原认为院系调整是由整个经济基础决定的,是整个意识形态转移的必然产物。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都曾经历过院系调整,包括学院划分和重组、专业设置与调配、课程和学制的安排等,尽管院系调整会带来教师调配困难、大学历史被斩断等问题,但坚持全国一盘棋、合理布局的态度,中国大学会调整到比较合适的位置和最佳状态,院系调整对日后大学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 
       第五个关键时刻是1977年恢复高考。这个时刻改写了很多知识青年的命运,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陈平原更是如此之说。他指出,第一,恢复高考是一件顺应民心、着眼未来的举措,得到了一大批拥护者;第二,恢复高考在某种意义上并非一个教育史事件,而是一个政治事件,是一个时代转变;第三,一个人的命运与某个伟大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是幸福的,恢复高考给予77、78级大学生和五四运动那一代人见证历史转变的机会,他们踩着时代的鼓点,走进了新时代,光荣和幸运是时代赋予的,它们激励青年奋发图强的勇气和斗志。
       第六个关键时刻是1998年大学扩招与争创一流大学。这个历史性的举措是在同时期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和亚洲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中国开始着眼于努力做强,追赶世界一流的办学规模。
       演讲结尾,陈平原对中国大学做了几个基本判断:第一,转型期的中国大学,既混乱不堪,又生气淋漓;第二,作为“知识共同体”的大学,应该有自我清洁的能力,不应该把责任都推给政府;第三,作为人文学者,批评中国大学现状的同时,也必须反省自己的责任与立场;第四,教育的难处在于牵涉千家万户,且有很强的延续性,无法立竿见影。陈平原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潮流中,教育“西化”是最为彻底。大学应该“长”在中国,而不是“办”在中国。在谈及心目中的大学时,陈平原情怀所致提出四点:“大学有精神、大学非奥运、大学须自信、大学路漫漫”。
       最后,主持人秦畅总结了陈教授的演讲并发表了看法。她说,陈教授是一位能够自省的大学教授,他提供了关于认识中国大学的新视角,让我们意识到评价的审慎和多元,预示了中国大学的美好未来,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高贵品质与气质。
       讲读会现场气氛热烈,听众就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大学去行政化、中国大学自主权等问题踊跃提问,陈平原教授热情回应并作答,精彩之处赢得全场掌声。这场关于中国大学的历史、传说与精神的解读和分享给在场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认识,也增加了人们对现代中国大学的信心和期盼。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刘世军为陈平原颁发聘书

 

主讲:陈平原

 

主持:秦畅

 

互动交流

 

听众提问

 

讲读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