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专题科普 > 望道讲读会 > 正文

【望道资讯】上海远东出版社社长徐忠良做客“望道讲读会”2015学术系列讲座第八讲

发布日期:2015-10-20

       10月18日上午,由市社联与市新闻出版局、中共黄浦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东方青年学社、社会科学报、上海人民出版社、上师大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共同承办的“望道讲读会”2015学术系列讲座第八讲在市社联六楼群言厅举行。上海远东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编审徐忠良作题为“文明之殇:《圆明园四十景》及其原件再造”的演讲。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人林牧茵主持了本场讲读会。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刘世军出席本次讲座,并为徐忠良颁发“望道讲读会”特聘讲席教授证书。近百名听众通过东方讲坛微信公众号预约前来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徐忠良社长告诉听众:今天是圆明园劫难155周年,如何从“圆明园四十景”当中,挖掘出更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当下人们应该完成的现实责任和历史使命。徐社长的讲座旨在通过展示圆明园四十处景色的作品《圆明园四十景》及其原件再造,与听众们分享圆明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传达那段历史中不太清晰明了的故事和话题。
       圆明园建立于康熙46年,也就是公元1707年(注:有一说为1709年),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1722年雍正即位后,不单是拓展原赐园,还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等,圆明园成为除紫禁城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乾隆年间,圆明园进行了局部增建和改建,在东面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嘉庆年间,绮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年间,虽国力日衰、财力不足,但道光皇帝仍对圆明园有一定改建。
       完工后的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风格之大成。此外,圆明园内珍藏了无数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金银珠宝、历代书画、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说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860年,垂涎中华珍宝已久的英法联军纠集2万人部队进攻圆明园,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超过150万件被掠夺,他们还一把火焚烧了圆明园。1900年厄梦再次来袭,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圆明园也无幸免。法国人崇尚文化艺术,英国人喜欢各种珍宝和瓷器,徐忠良认为,正是基于英法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追求和文化素养,《圆明园四十景》是被法国而不是英国侵略者所掠夺,该文物至今被珍藏于法国图书馆。
       《圆明园四十景》是指从园内含有三千幢建筑物的一百二十六处建筑群中选取的独成格局的四十处景群,编画成为《圆明园四十景》,并每一景均配图、诗文、印章,还装裱好。在乾隆元年(1736年),弘历即传旨如意馆画师冷枚按照康熙朝绘制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为圆明园各“殿宇处所”起稿分景画样。其后又改为由唐岱、沈源二人绘制。其中,沈源负责建筑绘画,唐岱负责山水绘画,经过前期的高超绘画和后期的配诗撰文,最后就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完整版圆明园四十景。
       关于《圆明园四十景》的命名,徐忠良认为包含多种由来,有雍正皇帝从儒家文化角度命名的,如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有仿建江南风景名胜的,如平湖秋月、西峰秀色等;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杏花春馆、蓬莱瑶台等;还有带有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色彩的,如方壶胜境、正觉寺等,这些字词得当、意蕴丰厚的名称对优美景色而言是锦上添花,让美景及其描述它的作品的魅力与价值更胜一筹。
       可见,《圆明园四十景》有非常高的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而正当我们沉浸在对中华文化、灿烂文明、建筑艺术的骄傲情感之中时,梦魇开始了,带有文明之殇性质的抢夺、焚烧悲剧上演。徐忠良认为悲剧的力量在于铭记历史,引发反思,汲取教训,化解悲剧,把握现在,指引未来。对于此次悲剧造成的《圆明园四十景》流失,徐忠良称略有遗憾,因为一直以来历史上被劫掠文物的回归是个难题,一是一方不肯还,二是另一方不知文物藏身何处,但同时他又庆幸的是,该文物目前被保存得很好,而且在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下,自己有机会凭借文化人的身份和学术交流的方式来健康向上地表达内心的那份国殇。
       徐忠良说道,组织中国文献专家、文物专家前往法国工作,最初是帮助法国图书馆整理馆藏和文献文物,之后合作顺利开展,按照国宝的工作,即要做好能够替代那件东西的替代品,在此情况下再造件的要求就被提出来并得到法方允许。
       在再造问题上,徐忠良表示,法方提出的条件是要求再造件必须为原尺寸、原材质、原装裱、原精度,中方则以数字化扫描的底片和在法国做打样件并与原件比对的条件予以回应,双方就此达成共识。
       在真迹还原、不惜代价、无限接近、使命在肩的目标力量驱动下,团队合作完成了《圆明园四十景》的原件再造工作,并与法方签约仅发行三百套再造件。他指出,再造件与原件在材质、纹路、大小、重量、色彩等方面的相似度为95%以上,而且每幅再造件还安装有数码追踪器,不仅储存了该件作品和作品上面的文字内涵,同时也包含了该作品的拍卖信息及流转信息。徐忠良认为这种在数字扫描和与原件细心比对基础上的再造是比仿真、影印更高的技术,体现了当下的最新科技成就,为以后了解和研究流失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其他文物指明了方向。同时,他还呼吁其他各界行动起来,包括出版社同行们一起致力于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事,为祖国贡献力量。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以《圆明园四十景》原件及再造的角度入射,徐忠良诠释了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传达了感怀历史、反思历史的一种途径,挖掘出《圆明园四十景》中更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展现了中国实力的增强和逐步形成的大国形象,以加强人们对中国和中华文明的历史与文化的信任,鼓励人们多做此方面的思考。
       讲座结束后,听众们踊跃提问参与交流互动,徐忠良也对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并向提问者赠送由上海远东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伦敦新闻画报>所载火烧圆明园》一书。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刘世军为徐忠良颁发聘书

主讲:徐忠良

主持:林牧茵

听众提问

讲读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