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专题科普 > 望道讲读会 > 正文

【望道资讯】望道讲读会开讲“一位真正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中国哲学家冯友兰”

发布日期:2015-08-26

       8月20日下午,由市社联与市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东方青年学社、东方讲坛和社会科学报共同承办的“望道讲读会”2015上海书展特别学术讲座第四讲在市社联群言厅举行。本场讲座为“望道讲读会”上海书展特别学术讲座的收官之作,特邀武汉大学哲学系田文军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复旦大学哲学院郭晓东教授担任对话嘉宾,上海广播电视台《道•理》、《新闻夜线》主持人林牧茵主持了本场讲读会。

       田文军教授主讲的题目为“冯友兰一位真正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现代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认为一个人的学术成绩和他的家庭、身世、学业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演讲过程中,田文军详细介绍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他对现代学科意识贡献。

       田文军认为冯友兰的学术活动集中在中西哲学,中西哲学史,广义中西文化比较领域。他的思想领域涵盖着两大学术传统,一大传统是中国的儒家学说,另外一个传统是西方的柏拉图主义。

       田文军指出,冯友兰所认为的哲学特点是“思”与“辨”,他极力主张中国人在哲学活动中应借鉴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强调逻辑分析。

       田文军认为冯友兰毕生从事哲学、哲学史研究,一生中都在注意不断完善自己的哲学史研究方法。冯友兰晚年非常注重对哲学史研究对象和范围的思考。文革后,冯友兰继续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强调哲学史需要不断重写,才能使写成的哲学史不断接近哲学发展历史的真实,这种观念实际上构成了冯友兰一生坚持哲学史研究的思想动力。冯友兰强调哲学史研究中要力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肯定历史中的逻辑的东西,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表现;这种表现与历史的偶然性是分不开的,没有历史中的偶然性的东西,也就没有历史中的必然性的东西。因此,只有深化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具体考察,才能发现中国哲学历史发展的普通和一般。强调哲学史家的主体性意识,也是冯友兰晚年思考哲学史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色。

       田文军介绍,冯友兰晚年专注于对中国哲学史的考察。他认为哲学史家的工作,只能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完成,只有这样的研究成果,才会使学习者得到受用。田文军强调,他的这种观念对当下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有很强的方法学意义。

       田文军强调在冯友兰哲学著作的启发下,现代中国哲学学科建设也在拓展与深化。认为只有正确理解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我们才能够理解时代对学术文化建设的真实要求,并自觉地使学术工作服从这些要求。演讲的最后,他也向在场听众分享了自己从事冯友兰研究的具体心得与宝贵经验。

       随后对话嘉宾郭晓东也进行了演讲,他从冯友兰写作《中国哲学史》的另一个原则即哲学性出发,探讨了“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这一个现实问题。冯友兰曾说:“哲学史非思想史、学术史更非普通史,其中只可讲哲学。”但 “哲学”并非中国固有,因而中国哲学史的主要工作之一即参照西方哲学,选取中西的共同性进行讲解。

       郭晓东指出胡适与冯友兰在哲学史上的分歧,一方面如果没有西方哲学的架构,则无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学科;但另一方面用中国意识解释的西方哲学,难以将中国的许多思想收纳其中。虽然胡适和冯友兰二人的两部哲学史泾渭分明,但实质都是通过西方哲学的范式来解读中国哲学。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刘世军为田文军教授颁聘书

主讲嘉宾田文军

对话嘉宾郭晓东

主持人林牧茵

嘉宾与听众互动

听众提问

讲读会现场

(科普处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