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联工作 > 正文

王为松: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系七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

发布日期:2021-10-19

    【编者按】2021年10月17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系七十周年庆祝大会在闵行校区音乐厅举行。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华师大中文系1985级系友王为松发表了题为“我们这一代的爱与怕”的致辞,他回顾在华师大中文系求学的经历,以“爱”与“怕”两个关键字来描绘那段与文学有关的学生时代,描绘华师大中文系留给中文学子的“回声”。今转发此文,与大家分享。

 

 

    昨天,格非老师在校庆典礼上发问:作为一名中文系的毕业生,华东师大给了我们怎样的馈赠,赋予我们怎样的使命,对我们寄予何种期望?

 

    我想,我们这些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都曾就读于华东师大中文系。曾有人说,八十年代华东师大最好的系,是中文系。这话肯定是我们中文系的人说的,也只能是我们说的,没有人会替我们说这话。与其说这是事实,不如说是我们的自豪,反映的是我们中文系对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的无限热爱。

 

    我记得这么一句话: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感情用事。这么多年来,回看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事,的确是:没有爱,就没有坚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爱在华师大”吧。因为有“河岸微风、书楼倒影,外直中通、口传指授”(刘永翔《荷花赋》)。前两句描绘的是校园风景,后两句反映的是教学风格,体现的是大师风范。建教育强国,就必须以教育强国。教育的本质就是,品高身正,率先垂范,春风风人,以文化人。所以我们才敢于说,师大之大,在于大师;师大之大,在于大爱。

 

    我走近夏雨岛丽娃河之后,是中文系打开了我的视野,我们一下子进入了目不暇接的中外文学的巨大丛林。现当代文学里,有我们熟知的巴老曹,也还有我们当时并不知晓的施蛰存先生的新感觉派;有现实主义文学力作,也有孙甘露等人的先锋文学探索。外国文学里还有纪德的窄门与地粮,也还有现代派小说戏剧诗歌的扑面而来。如何面对复杂,保持欢喜。我记得钱谷融先生说,为文何妨放宕,为人当须谨慎。把读书与做人的道理点明了。

 

    其实,我们说中文系最好的时候,我们的底气来自中文系有一批像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许杰、徐震堮、程俊英、史存直、周子美、王元化,这些神一样存在的老先生。2018年上海评出第一批68位社科大师,华师大就有24位。他们的存在,是我们的巨大荣耀,也是我们的怕——他们是我们头顶的戒尺和天平。我们是怕自己不当的言行会辱没中文系的名声。关于这些神,都有不少神话传说:有人怕评不上职称,跑去钱先生面前失声痛哭,有人得意忘形,在钱先生面前光着脚丫翘起二郎腿,钱先生都只是轻轻说了一句:不要失态。有一次,我去钱先生家,进门见他西装领带坐在沙发上,手边放着《世说新语》。我问,您要出门啊。他说,我在等你啊。我说,我看您穿戴整齐的。他说,你来我也要打领带啊。同样,在我们还不懂事,迷茫甚至不知所措的时候,徐先生坚毅地站起来,以他始终硬朗的身板,示范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

 

    有怕有爱,才是中文系的长青密码。怕和爱的文学,从撞击我们年幼心灵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到鲁迅巴金对民族对历史对人民的深沉大爱,注定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的一生。而文学的怕和爱,其实在我们离开校园之后,就成为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我记得,多年前王元化先生在王西彦先生从事文学创作65年座谈会上,引用了这么一句话来评价西彦先生: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潮流,不回避危险。这不仅是对西彦先生性格与品格的评价,更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共同特点:总是踏了铁蒺藜向前进。

 

    因为心中有爱,才无所畏惧。因为心中有怕,才爱得更加深沉。文学具有穿越历史的力量而永在。文学前辈留给世界的回声也是久远的。这是华东师大中文系教给我们的。

 

 

 

 

 来源 ▏“华东师大中文系微信公号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