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评奖 > 评奖工作动态 > 正文

上海市第十四届哲社评奖学术贡献奖获得者系列③ | 郑克鲁:翻译家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发布日期:2018-11-29

 

    《茶花女》《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高老头》《红与黑》……很难想象,这么多脍炙人口的法国经典文学作品竟然都出自同一个译者——郑克鲁。从事外国文学翻译、研究60年,他已经完成1700多万字的译著,其译著的总字数甚至已经超过傅雷、许渊冲、郝云三位著名法语翻译家译作字数的总和。

 

 

    翻译家光环的背后,郑克鲁的学术研究也硕果累累。从参与主编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国的两套大型丛书《外国文学作品提要》和《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以及他主编并撰写的《法国文学史》,到之后又陆续推出的《现代法国小说史》(上下册)《法国诗歌史》《普鲁斯特研究》《法国经典文学研究》等数十部学术著述和近百篇研究论文,还有他主编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外国文学史》教材——这些学术著述和教材的总字数已经超过2000万。共计4000万字的成果中,一部分收录于今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38卷《郑克鲁文集》。

 

郑克鲁翻译《红与黑》的手稿

 

    对于郑克鲁来说,翻译和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他的翻译作品最大的亮点就是会搭配一篇高质量的序跋,这些序言大多是在翻译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详尽的文本分析,探索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说明作家的创作特征及文学史地位。这与他学文学研究的出身密不可分,当年他走上法语翻译这条路,就是从写《红与黑》的评论开始的。他的著译中还附有许多非常详尽的译注,便于读者深入理解文本。在翻译理念上,郑克鲁尽量忠实于原有的句式和句法等语言特征,同时充分发掘其字里行间的意义、意境、语气、基调、意蕴和节奏等文学要素,合理运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准确通畅的前提下力求文字优美,是“信、达、雅”翻译理念的实践例证。

 

郑克鲁主编的高教版《外国文学史》

 

    与一般的翻译者不同,郑克鲁会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审视一个作家的作品,所以对于译本的选择,他是相当“挑剔”的。21世纪初,译文出版社的编辑请他翻译《约翰·克里斯多夫》,他婉言拒绝,因为一来傅雷的译本不错,二来这部小说在法国被看成二流作品。后来,这位编辑又请他翻译《悲惨世界》,他觉得这是第一流的作品,同意翻译。再后来,译文出版社请他翻译杜拉斯的一部早期小说,他再次拒绝,“因为我觉得杜拉斯只有《情人》是好作品,其他小说就差了”。不久,这个编辑又请他翻译波伏娃的《第二性》。这部20世纪女性主义的奠基之作融合了哲学、生物学、人类学、精神分析、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难译且篇幅又长,但郑克鲁却答应下来,“波伏娃在历史上的真正地位也许不是在小说创作上,而是在思想史方面。这本书是可以传世的经典,值得花时间翻译。”这也是他第一次翻译法国理论著作,翻阅、学习海量的相关理论资料,他花了2年的时间译完全书。凭借这部著作,他在2012年获得第四届“傅雷翻译出版奖”。

 

郑克鲁翻译的《基督山恩仇记》

 

    “我六七十岁后就觉得时间太宝贵了,不能瞎译了,要把精力放在真正的经典上。我现在把雨果的《笑面人》《海上劳工》重译,这样雨果的重要作品我就都译完了。如果有时间,我还想把过去遗漏的东西捡起来,比如中世纪的骑士文学,这部分因为在市场没销路,所以没人碰,但作为文化积累有它自己的价值。”在两年前的一次采访中他这样说。“时间宝贵”、“真正的经典”、“文化积累”,这些字眼无不透露出郑克鲁对于传承文化经典强烈的使命意识。

 

郑克鲁翻译的《八十天环游地球》

 

    退休之后,郑克鲁依然笔耕不辍,他全身心投入于翻译工作:每天几乎都和夫人泡在校园里,上午10点左右到办公室,一直到傍晚回家,一天工作少则三四小时,多则五六小时。今年,郑克鲁已经完成了翻译伏尔泰三本重要的历史著作《路易十四》《路易十五》《查理十二》的初稿工作。“我会翻译到不能再翻译了,恐怕也不是很久远的事。生命就是你给世界留下了什么东西,不留下什么东西就什么也没有。人总是要死的,但我想留下一些东西。”他这样说。

 

 

 

往期回顾:

 

上海市第十四届哲社评奖学术贡献奖获得者系列① | 王邦佐:“实事求是、留有余地”是我一生的行事准则

 

上海市第十四届哲社评奖学术贡献奖获得者系列② | 王家范:我就是一个教书匠

 

 

来源 ▏社联科研处       文 ▏文汇报       图 ▏网络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