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假如有一天只能线上办理结婚登记,你愿意吗?

发布日期:2022-09-21


 

  “假设有一天,结婚证取消线下办理和纸质证明,全部改为在线,大家结婚想要晒图、官宣,只要晒一下截图就可以了。大家会有获得感、满足感还是有失落感?”


  9月15日,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东方讲坛“你好,我的城——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面面观”系列讲座第二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抛出了这个假设。设问背后,引申出的是“温度”这一关键词,而这也成为当天会场上嘉宾们热议的焦点。


  郑磊觉得,数字化治理提升了城市运行的效能,但有时线下场景的感受是线上无法取代的。“事实上,没有更高级的手段或是更高级的技术,只有更合适的技术。采用何种手段,要看你是什么人,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办什么事情。比如结婚登记,我想大部分人只要有条件,在那一天双方一定会更愿意到线下办,拍张照片,寻求一份仪式感。要知道,温度感有时恰恰不是最高级的技术。”


  数字社会,怎样更具“温度”?如何让数字化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服务于最广大人民?


  郑磊提出了“数字包容”的概念,即在数字时代为少数群体、弱势群体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和照顾。要将高效能治理和人性化服务融合起来,精准把握数字应用的限度和边界,需要收的地方要收,能够放的地方要放,把对人的关怀在技术的底层逻辑中充分考量设计进去。他认为,让使用者“自然无感”是数字化治理的最佳状态。治理者要提供多样化的路径,给人们选择的空间,让人们有选择的权利,让数字化成为一个人们主动选择、自然而然的行为。


  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丽看来,我们所追求的数字社会,不是基于技术理性而产生的数字集合,而是基于人民城市的价值引领和智慧城市技术迭代双轮驱动的结果。在数字社会建设过程中,除了用数字化的判断提升治理效能,更需要“用价值判断给城市加温”。


  价值判断从哪里出发?如何落实?徐惠丽认为,数字化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生活的快速变化,也带给人们大量的不确定性。但在不确定的变化中,还有很多是没有变化的,包括对人的尊重、对事理的认知、对社会人文价值的认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等等。坚守这些变化中的不变,就能给民众带来确定性和温度感,这就是治理中的“价值判断”。有三点可以帮助治理者更好地做出价值判断:有取舍、有共情、有行动。经历了逻辑正确的取舍,有了共情的基础,最终付诸积极行动,才能让有温度的管理和有温度的互动越来越多。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形成统筹和引导;要扩大参与,吸纳不同主体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要发挥科技向善的力量,坚持科技发展为人民利益服务。


  “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空间,也是追梦空间。未来,超大城市治理面临着更大变化,但对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城市治理的追求是不变的。如何用更多的价值判断,用更正确的价值取向来推动城市治理,推动数字社会构建,值得我们在下一个城市发展的十年投入更多深度关注与探索。”徐惠丽表示。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创新工程团队“数字化转型与超大城市治理创新”首席专家薛泽林指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上海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基本经验。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城市工作的抓手由传统的“单位”转变为“小区”。“小区”是城市里的每个人必然归属的空间,是不同群体和不同利益交汇融合最多的地方。因此,小区是数字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优化城市数字治理的有效“试验田”。


  聚焦到小区中的人,薛泽林认为,要洞察人的特性,从人的角度来理解社区建设。城市治理者必须认识到:人有需求,人有情绪,人有行为,人有追求。围绕人的四个“有”,治理者应充分尊重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灵活借助各种数字化手段,例如楼组微信群、社区小程序等,积极推动利益相关者的表达、协商和沟通,最终促成共识与共治。未来的数字建设,可以用三个“间”来解决,即时间、空间和人间。办事的时间是否节约了?办事是否不用跑得那么远了?数字化设施是否更有人情味、烟火气,真正解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这就是未来数字技术要关注的三个维度。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秦畅担任本次活动特邀主持。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2年09月20日)

相关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529805

来源 ▏社联科普处、上观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