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11)丨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智慧应对风险挑战

发布日期:2022-05-28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领导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他在不同场合的报告、演讲、文章、讲话、书信等中,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社会生活的常理、哲理,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的学理、真理,揭示了国家治理的道理、原理,在社会生活“小常识”与国家治理“大道理”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对这些小常识与大道理进行总结归纳、传播普及,是新时代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的题中之义。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等专栏后,2022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与澎湃新闻共同开启“新时代治国理政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和大家一起学习新思想新理论、理解新实践新作为。

 

        今天的关键词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原文为:“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大意是说,历代圣王先后继起,随着时代更替,他们通达其变化,使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易学的道理是穷极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周易》记载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探索,其中提到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概括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即万事万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遇到瓶颈。这时要主动调整、积极求变,在调整和变化中寻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引用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古语。比如,2014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015年9月22日,他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又指出:“‘穷则变,变则通。’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世界,都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持活力。”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仅是古人留下的智慧之言,它已经转化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结合中华民族祸福相依、穷变通久的传统智慧,指导我们以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比如,他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比如,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说,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些重要论述告诉我们,事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变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身处变动不居的环境,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无论是谋划改革还是推动发展,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识变是第一步。准确识变,就是要正确认识变化,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事物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变与不变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预判我国2022年将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次会议认为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但同时又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2022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和变局,如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他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等五个方面,深刻阐明了我国发展具有的战略性的有利条件。越是环境复杂,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定力,准确识变就是要善于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

 

        应变是第二步。科学应变,应从国情和实践出发,用理论指引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科学应对变局,让发展之路走得更长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科学应变需要有科学谋划的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一百年来,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

 

        求变是第三步。主动求变,要求争做勇立潮头的实干家,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2018年5月28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决心不能动摇、勇气不能减弱。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科研体制创新时引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要求我国的科研体制机制的管理能够跟上全球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敢于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打破部门壁垒,消除机制弊端。如果科学应变是战略,那么主动求变就是策略。正确的战略需要用正确的策略来落实,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战略和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主动求变要求我们,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

 

        危机和变局是客观存在、不容回避,关键是怎么看、怎么办。我国之所以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惧风雨、迎难而上,总能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在大风大浪中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就是常识中的治国之道。

 

        (作者:程熙  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27日)

相关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303734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