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四史”关键词】(66) “人工天河”红旗渠是怎样建成的?

发布日期:2020-10-26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继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首度开设“政治关键词”专栏、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二度推出“政治关键词”专栏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与澎湃新闻继续开启“四史”关键词。

 

        今天刊发“四史”关键词第66篇,关键词是红旗渠。


 

缺水问题长期困扰林县人民

 

        民国初年,河南省林县桑耳庄村村民桑林茂在大年三十到八里外的黄崖泉挑水,天黑才挑回一担水,准备煮饺子。新过门的儿媳接过水挑,不小心将水洒了。桑老汉跪在地上仰天长叹。大年初一,儿媳羞愧难当,上吊自尽。严峻的缺水环境,使以前的林县有一个奇怪的传统:客人来了不倒水,亲戚来了不端茶。

 

        据《林县志》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因大旱庄稼颗粒不收,出现“人相食”的惨景5次。解放前,林县40万人中,有28万人常年翻山越岭到几里甚至二十里以外去挑水吃。

 

        1944年林县解放,党和政府给林县先后打了两千余口井,但仍是杯水车薪。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全县共有耕地98 . 5万亩,其中水浇地只有1 . 24万亩。缺水,是长期困扰林县人民生产生活的症结所在。摆脱干旱缺水的煎熬,是全县父老乡亲的迫切期待。


“引漳入林”方案是怎样做出的?

 

        1954年,杨贵任林县县委书记,实地考察各村镇缺水的状况,总结群众的治水经验。起初,杨贵的想法是依靠本地解决缺水问题:“蓄住天上水、挖掘地下水、利用河里水”。1957年,林县县委提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打了很多深井,修建了三座小型水库和英雄渠、淇河渠。1958年11月1日,毛主席视察新乡,点名见杨贵,表扬杨贵治水有一套。

 

        1959年,一场特大旱灾,境内河流全部断流,使原来水利设施形同虚设,逼着林县干部不得不跨省找水源,最终在山西省平顺县找到漳河这一可靠的水源。要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必须采取“引蓄结合”的方法,将山西的漳河水引入到河南林县,这就是“引漳入林”的方案,除此别无选择。但“引漳入林”,要在悬崖绝壁上建70.6公里的总干渠,以及几千公里次级渠道及几千座附属设施,实在并非易事。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国家正处在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很多大工程都下马了。林县县委面临严峻考验:干还是不干?不干,对于杨贵和林县县委来说,并不难。但经过全县范围内广泛讨论,全县干部群众做出了重大决定: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困难再大,也要把修建红旗渠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办好!


修建红旗渠经历了哪些曲折?

 

        红旗渠开工之前,中国经历了1958年“大跃进”,当时浮夸风盛行,各地都虚报粮食产量。在杨贵领导下,林县县委坚持实事求是,顶住重重压力,既不虚报也不瞒报,始终坚持林县小麦亩产114斤。结果,不少地方因虚夸被征了过头粮,但林县除了安排好群众口粮外,还留有3000多万斤储备粮,这是他们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向穷山恶水开战的重要底气所在。

 

        1960年元宵节,杨贵率领37000人的修渠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太行山。当时的想法很简单:70多公里的总干渠,如果每人负责1-2米,80天就可以完工。所以,工程刚启动时,杨贵提出的目标是“大战八十天,引来漳河水”。开工不久,问题便暴露出来:战线太长、技术力量奇缺,根本无法统一指挥,工程质量无法保证。杨贵当机立断,召开现场会,集思广益,调整部署:一是公开检讨错误,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原本提出的“大干八十天”的口号是脱离实际的;二是由“全线铺开”改为“分段施工”,将工程划分为四段分期施工,完成一段通水一段,既检验了工程质量又鼓舞了士气。这一重大战略调整,有效地保证了红旗渠的施工质量。

 

        红旗渠工程最缺的是资金。据测算,红旗渠工程总投资需要大约7000万元,但1959年林县的家底总共只有300万人民币。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林县不能向国家伸手,必须靠自己解决资金困难。林县人多地少,历史上就有外出当工匠的传统。1961年,林县抽调30多名干部组成了“林县劳力管理组”,在全国各大城市成立驻外办事处,由各大队组建工程队,到全国承揽工程,用建筑施工挣回来的钱补充红旗渠建设。全县共组织3.1万人,当年外出建筑总收入达1800万元,有效弥补了红旗渠建设资金的不足。后来国家经济形势好转,陆续给予红旗渠工程拨款。截止到1969年7月工程完工,总投资6865 . 64万元,国家投资1025 . 98万元,占14 . 96 %;自筹资金及物料折款2099 . 49万元,占总额30 . 58 %;建设投工3740 . 17万个,民工费用差额合款3740 . 17万元,占总投资额的54 . 88 %。

 

        红旗渠工程缺物资。没有炸药,把国家分配下来的化肥硝酸铵和锯末配匀,制成土炸药;没有石灰,就自己烧,他们创造出了“无窑堆烧石灰法”,在平地上起灶,一层燃料,一层灰石,一次就烧成石灰上千吨。资料显示:“修建红旗渠十年间,共烧制石灰14.5万吨,全部由自己烧制;造炸药1215吨,占总量的44.3%;制水泥5170吨,占总量的77.1%;编抬筐3万多个;修配、制作水桶18900多副,各种工具117万件,自带小推车,铁绳、手捶等31万多件。”


        红旗渠工程缺技术设备和技术人员,就发挥林县人民的聪明才智加拼命苦干。漳河水从总干渠渠首候壁断,到渠尾分水岭,总长度70.6公里,海拔落差只有8 . 8米。要使总干渠河水完全自流,必须使每一米的落差保持在0.1246毫米。当时没有钱买水准仪,即使买到了水准仪也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来使用这些仪器。工程完工,经专家验收,总干渠的落差完全符合标准,令验收专家大为吃惊。原来,林县人民自己发明了一种水准仪“浮水鸭子”:打一盆水,让自制的木头鸭子漂在水上,鸭头和鸭尾两个点之间的斜率正好是万分之1.246。类似的技术革新还有很多,共节省投资797万元。吴祖太毕业于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是林县为数不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他最早进行实地勘测,精心设计出了第一本蓝图《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在总干渠跨越浊河的地方,吴祖太科学地设计出“空心坝”,解决了渠水与河水交叉的矛盾。吴祖太既负责设计,又负责施工,他遭遇了母亲病逝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仍坚守在工作一线。1960年3月28日下工后,王家庄隧洞出现裂缝,吴祖太招呼工人撤出工作面,自己入洞查看,洞内土石坍塌,吴祖太和一同查看险情的李茂德牺牲在工作一线。

 

红旗渠给林县人民带来了什么改变?

 

        红旗渠解决了林县几十万人的吃水和54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林县人民奋斗了十年,30万人参与修建,81人牺牲,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1640万立方米,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如果把修建红旗渠挖砌的土石方修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连接哈尔滨和广州。

 

        红旗渠工程培养出了大批能工巧匠。改革开放后,林县10万民工出太行,从事建筑业,红旗渠本身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业品牌。林县儿女用赚回来的钱建设家乡,在几代人的努力下,1994年1月,林县撤县设市。2018年12月,林州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一个喝口凉水都奢侈的贫困县实现了凤凰涅槃式的历史性转变。

 

        红旗渠从一项水利工程,延展为一个地标、一处风景,更升华成为一种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作者:时青昊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0年10月23日)

相关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680039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