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四史”关键词】(58) 皇甫平系列文章如何促进了新一轮思想解放?

发布日期:2020-10-14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继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首度开设“政治关键词”专栏、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二度推出“政治关键词”专栏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与澎湃新闻继续开启“四史”关键词。

 

        今天刊发“四史”关键词第58篇,关键词是皇甫平系列文章。

 

皇甫平系列文章缘何发表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人们带来困惑;另一方面,中国治理整顿经济过热已经进行了两年多,加上外国的经济制裁,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此时,中国面临双重任务:一是防止和平演变,二是抓住机遇,发展经济。而实际上,防止和平演变、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声音掩盖了发展经济的呼声。

 

        对此,邓小平十分担忧:不发展经济,不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只有死路一条。1990年底,在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召集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提出“要善于把握时机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要推进改革开放,“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他还强调“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根据邓小平谈话精神,江泽民同志在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开幕式上重申,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政策。

 

        1991年1月28日至2月18日,邓小平同志到上海过春节。这是从1988年以来他第四次在上海过春节。与前几次不同,这一次他频频外出视察,听取汇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改革开放的谈话。他强调:“改革开放还要讲,我们的党还要讲几十年。会有不同意见,但那也是出于好意,一是不习惯,二是怕,怕出问题。光我一个人说话还不够,我们党要说话,要说几十年。”他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

 

系列文章究竟说了些什么?

 

        《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带头阐述邓小平同志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最新思想,皇甫平系列文章应运而生。

 

        按照《解放日报》的惯例,每年农历大年初一,都要发表一篇文章贺新春。从1991年2月15日(正月初一)到4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连续发表了四篇署名“皇甫平”的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强调发展经济、推进改革开放的观点。

 

        第一,文章提出“1991年是改革年”。“何以解忧,唯有改革”,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开放贯穿全年,总揽全局”。这些话今天读来也许平淡无奇,但在当时舆论环境下,却让人眼球为之一亮。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是直接引用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传达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谈话时的原话。

 

        第二,改革的新思路在于发展市场经济。文章传达了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时的谈话精神:“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文章批评“新的思想僵滞”,即把市场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等等。

 

        第三,进一步解放思想,抛弃封闭僵化观念。文章提出:“90年代上海的开放要迈出大步子,必须要有一系列崭新的思路,敢于冒点风险,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例如开发浦东、设立保税区等,“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

 

        第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文章强调,要破格提拔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

 

围绕皇甫平系列文章引发了哪些争议?

 

        皇甫平系列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外反响强烈。一些国内媒体支持皇甫平文章的观点。支持者认为,文章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说这是“吹来一股清新的改革开放春风”。与此同时,皇甫平文章也引起了一些国内媒体的批评。反对者认为,在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的日子里,改革开放怎么可以不问姓“社”姓“资”?这样就“把改革开放引向了资本主义的邪路”。有的文章则批判“庸俗生产力论”“经济实用主义”等等。当时海外媒体也迅速做出反应,有的报道皇甫平文章内容,有的进行评论,还有的对文章发表背景做出种种猜测。

 

        我国理论界加强了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研究。1991年7月,中国社科院召开了“当前经济领域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座谈会,吴敬琏、卫兴华、樊纲等经济学家就“姓社姓资”这一敏感问题坦陈己见,提出了一系列有见地的观点。1991年 12月,徐匡迪、华建敏、李君如、施芝鸿等一批专家学者在上海召开座谈会,专门讨论:在社会主义转向低潮情况下,如何坚持改革开放,如何防止改革开放被西方“和平演变”势力所利用。

 

        与此同时,上海方面将皇甫平系列文章及相关批评文章进行收集,转交给邓小平同志参阅。

 

这场争论如何转化为新一轮的思想解放?

 

        1991年,在对皇甫平文章展开争论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在冷静地观察和思考。1992年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在南方发表了一系列谈话,足迹遍及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邓小平同志抓住了1991年争论的要害,尖锐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还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这个角度看问题,“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针对1991年的争论,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说:“今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可以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使这场争论转化为新一轮思想解放,从此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

 

        (作者:时青昊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0年10月10日)

相关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503746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