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四史”关键词】(38) 美苏坐在古巴的“火药桶”上巅峰对决

发布日期:2020-09-02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继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首度开设“政治关键词”专栏、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二度推出“政治关键词”专栏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与澎湃新闻继续开启“四史”关键词。

 

        今天刊发“四史”关键词第38篇,关键词是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10月14日至10月28日,在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历时13天的古巴导弹危机,亦称加勒比海危机。这是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发生的最严重的直接对抗,当时世界大战形势一触即发,整个世界被置于核大战边缘。后来,曾任肯尼迪总统特别助理的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指出,古巴导弹危机“不仅是美苏冷战年代最危险的时刻,而且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危险的时刻”。为什么当时的美国会容忍苏联在自己的“后院”古巴部署导弹?

 

古巴政权“惊变”引起美国后院“起火”

 

        1959年1月,以卡斯特罗为首的革命起义军武装暴动,推翻了亲美政权,成立古巴共和国。新政权成立初期,美国和古巴关系尚可。美国对古巴的敌视促成卡斯特罗转变。一方面,古巴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将美国大公司和古巴庄园主的产业收归国有;另一方面,古巴转向社会主义阵营寻求援助和支持,美古关系趋于恶化。1960年5月27日,美国宣布停止一切对古巴的经济援助。同年秋天,在参加第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时,赫鲁晓夫拉拢卡斯特罗。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讲中,卡斯特罗对美国人说:“是你们促使我们寻求新的市场和新的朋友,它们就是苏联和社会主义世界。在这之后,我们就开始对这种社会主义产生了兴趣并开始研究它。”

 

        1961年1月,肯尼迪确信古巴已成为苏联的卫星国。1月5日,美国宣布同古巴断交。3月31日,美国停止了一切从古巴的糖进口,从经济上制裁古巴,企图逼迫古巴就范。4月15日,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下,制造了著名的“猪湾事件”。由美国海空军支持的1500多名全副武装的古巴流亡分子在古巴的猪湾海岸登陆,企图推翻古巴革命政权,但行动最终失败。此次事件让赫鲁晓夫认为肯尼迪是一个“胆小懦弱”的总统,以及此时正是苏联立足美洲的好机会。

 

在古巴部署导弹:苏联钳制美国的“楔子”

 

        当时苏联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陆军,而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核武器数量上,苏联拥有的洲际导弹数量是美国的八分之一。早在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土耳其布署了中程弹道导弹,苏联所有的工业中心都处于美国的核打击范围之内。美古关系恶化为苏联插足古巴和拉丁美洲提供了战略契机。苏联为了扭转战略劣势,1960年恢复同古巴的外交关系。7月9日,赫鲁晓夫明确声明支援古巴:“美国企图绞杀古巴经济,但它们发号施令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有必要,苏联炮兵可以用他们的火箭支援古巴人民而且加强对古巴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援助。”赫鲁晓夫计划在古巴部署导弹和陆军部队,这样既可以直接威胁美国本土,同时还可以保卫古巴。

 

        赫鲁晓夫在古巴部署导弹的想法大概形成于1962年4月。5月31日至6月9日,苏联政府代表团以“商讨农业领域合作问题”名义访问古巴,讨论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7月,卡斯特罗访问苏联并签署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的秘密协议。该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古巴接受苏联的24个中程和中远程弹道火箭,每个携带两枚导弹和一个核弹头;24个先进的萨姆II型地空导弹发射器;42架米格战斗机和42架伊尔-28轰炸机;加上其他一些海岸防卫武器。这些武器由苏联人掌控,另外派4.2万名军人驻扎古巴。

 

美国情报部门的情报与战略误判

 

        那么为何在美国的眼皮子底下,苏联能成功部署导弹?一方面,这与苏联的策略有关系。1962年8月起,美国一直对古巴进行空中侦察,并在8月初发现防空导弹、带导弹的海防鱼雷艇和大批军事人员,但没有发现中程导弹之类的“进攻性武器”。苏联也向美国承诺,支援古巴的是防御性武器,否认古巴拥有任何进攻武器。赫鲁晓夫还亲自写信给肯尼迪:保证在1962年11月美国国会选举之前,不挑起任何事件。直到9月2日,苏联才公开宣布,根据苏古两国达成的协议,苏联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此时,苏联的军事部署已接近尾声。苏联在古巴安置大约60枚导弹,导弹射程大约1000至2000英里,而且可以避开美国的预警系统。

 

        另一方面,美国情报部门对苏联在古巴的军事部署出现战略性失误。首先,误判苏联在古巴的部署力量。10月20下午,在向肯尼迪总统汇报情况时,麦克纳马拉估计,苏联在古巴大约有6000-8000名军事技术人员。但实际上苏军在古巴的总兵力为42822人。其次,美国情报部门误判苏联在古巴部署的核弹头数量以及动用战术和战略核武器的可能性。

 

坐在古巴的“火药桶”上:美苏的对抗与对决

 

        10月16日至28日,从美国确认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到赫鲁晓夫承诺从古巴撤出导弹,该阶段是双方博弈的高潮阶段。

 

        10月15日,美国U-2飞机拍摄到苏联中程弹道导弹的照片,美国确认苏联已在古巴部署了16至32枚导弹核武器。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宣布: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这一行为已经构成了“所有美洲国家和平与安全的明显威胁”,美国对此绝不会听之任之;我已经下令封锁古巴,并对一切正在运往古巴的进攻性军事装备实行海上‘隔离',苏联必须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进攻性武器。”23日,肯尼迪签署《禁止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公告,宣布从24日起,将拦截可能前往古巴的舰船并勒令这些船只听候美国的检查。10月23日,苏联指责美国实行海上封锁是“朝着热核战争走去”,苏联也将进行“最猛烈的回击”。

 

        为了迫使苏联撤走导弹,10月24日,美国正式对古巴实施的海上“隔离”,美国海军舰只控制了加勒比海几千英里长的海域,整个古巴像个铁桶似被团团围住。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美舰封锁古巴海域,9万名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随时准备登陆古巴。与此同时,肯尼迪宣布美军进入最高警戒状态,世界各地的美军基地也进入戒备状态,剑拔弩张地准备打一场全球性的核战争。10月25日,苏联作出一个决定,即以不携带武器的船只去考验封锁。10月26日,美国军舰拦截了进入“隔离区”的苏联船只。

 

        如果说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高潮,那么,10月27日“黑色星期六”堪称这场高潮的巅峰。这天发生了三起意料之外的偶发事件,过程惊心动魄。首先,美军一架U-2战略侦察机在苏军中程导弹阵地上空侦察时,被当时主管防空系统的副司令官斯捷潘•格列奇科中将擅自下令开火,飞行员鲁道夫•安德森少校中弹身亡。由于U-2 侦察机被击落,美国军方鹰派将领认为苏军公开打响了古巴危机“第一枪”,美空军将领决定空袭苏军防空导弹和中程导弹阵地实施报复性打击,后被肯尼迪否定。其次,美国一架U-2战略侦察机迷航误闯苏联领空,去救援的两架战斗机携带了爆炸威力2000吨当量的核导弹,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核打击风险。再次,苏军潜艇险些发射核鱼雷。当时苏联在古巴附近海域部署了一个潜艇编队,共有四艘“狐步级”常规动力攻击潜艇,每艇配备21枚常规鱼雷和一枚核鱼雷。10月27日晚,美军“兰道夫号”航空母舰和11艘巡洋舰、驱逐舰组成的战斗群,死命追踪舷号为B-59的苏联潜艇(配备一枚核鱼雷),并且向该潜艇投掷了五颗训练用深水炸弹,逼迫其浮出海面辨明身份,诱发了发射核鱼雷反击的风险。后被潜艇编队参谋长瓦西里•阿尔希波夫中校否决,避免了正面交火冲突。

 

        在美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赫鲁晓夫改变了主意,并致电美国总统肯尼迪,希望能够寻找解决这次危机的可行方案。同时,美国也认识到核大战的可怕后果。10月28日,双方正式达成妥协:苏联将全部拆除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并在联合国进行核查之后运回本国;美国允诺拆除前不久刚在土耳其部署完毕的导弹基地,并保证不会军事进攻古巴。

 

        但美苏相互妥协并没有征求古巴政府的意见,引起古巴政府不满。一开始,卡斯特罗拒绝撤走苏联的导弹和轰炸机。1962年10月30日至31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亲自访问古巴,劝卡斯特罗同意撤走苏联的导弹和轰炸机。最终,古巴没能顶住苏联压力。11月20日,苏联撤走它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拆除全部导弹基地;美国也宣布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古巴导弹危机宣告结束。迈克尔•多布斯在其著作《午夜将至:核战边缘的肯尼迪、赫鲁晓夫及卡斯特罗》中指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就这样把人类带到了核灾难的边缘,但他们也有足够的智慧,懂得在为时已晚之前各退一步”“这场危机证明,在政治事务中,人的品格有时可以起到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次危机不仅是美苏冷战时期对峙的极限,同时也重塑了美苏关系。美苏领导人都认为无法承受这样的危机再次发生,这一战略认知推动了美苏两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并进而规范两国关系。1963年签署《禁止有限核试验条约》,1968年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推动了危机管控机制和大国之间战略机制的建设与发展,对美苏两国形成战略稳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长艳 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0年9月2日)

相关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961652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